什么喊“懊恼即菩提”?

5小时前 (00:51:40)阅读1回复0
kewenda
kewenda
  • 管理员
  • 注册排名1
  • 经验值99350
  • 级别管理员
  • 主题19870
  • 回复0
楼主

什么是恼即菩提”? “懊恼即菩提”那句话见于很多大乘佛经,如《维摩 诘经》说:“一切懊恼皆是佛种”;《金刚场陀罗尼经》说:“诸法平等,烦 恼即菩提”。露台宗等也强调那句话。禅宗从慧能起头,将此做为他的顿悟禅法 的重要理论根据。在《六祖坛经》及《曹溪巨匠外传》中都引过那句话。

  慧能论 伶俐与懊恼的关系,主张用明照暗,即用伶俐去除懊恼。慧能认为做为一个有智 之人,应该熟悉到“懊恼便是菩提,无二无别”。那句话的意思颇为费解,要想弄 清那个问题,先得弄清什么是“懊恼'什么是“菩提”。

“懊恼”,有时也译做“惑"。释教把侵扰寡生身心使之发作 迷惘、苦恼的精神感化称为“懊恼”,潜在的还未发作感化的称“随眠”,已在实 际中发作感化的称为“缠”或“漏”。

  不外释教的懊恼不是我们一般人所理解的 那样是狭隘意义上的懊恼。释教大乘认为宇宙是无形无相,一般人无法熟悉的; 世界万物由人缘而生(或由心生),没有固定稳定的素质属性,也不是一般熟悉 所能掌握的。因而各类情感和欲看,包罗一切世俗思惟熟悉活动,都是“懊恼”。

   贪、瞋、痴、慢、疑、恶见是一切懊恼的底子。懊恼是诸苦的根源,是存亡轮回的总 因。只要放弃一切愿看,心无所求,对周身的事物摘取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态 度,才气脱节懊恼,到达浬槃境域。

菩提,本义为“觉”,“智”,释教指隔绝懊恼,成就涅槃的智 慧,或译为“道”,意指到达涅槃的道路。

  中国释教各派、各类典范对“菩提”的 阐明不尽不异,总之是成佛的伶俐或到达的觉悟。

慧能变革后的禅宗,突破了以往的条条框框,将戒、定、慧三学融为一体,以 定代戒、慧,但又不重坐禅,以至放弃坐禅那种形式,主张佛性遍有,寡生与佛不 二,将坐禅寓于日常生活之中,行住坐卧,挑水挑柴都是禅。

“懊恼”与“菩提”从本意上是互相对立的两个概念,只要断除懊恼才气达 到“菩提”。但从《维摩诘经》等大乘典范起头,强调“不贰秘诀”,即把两个对 立的事物和概念等同起来,如讲世间与出生避世间、存亡与涅槃、色与空等等,都是 二而不贰的。懊恼与菩提也是如许,“懊恼即菩提”。

  从二者关系讲,二者相对存 在,无懊恼也就无菩提;从佛法的意义讲,只是因为寡生有懊恼,才有教授佛法 引导寡生觉悟(菩提)的需要。因而,菩提以懊恼为前提,进一步懊恼便是菩提。 那是把世与出生避世间隔缩短,把禅法寄于日常生活的理论根据。

0
回帖

什么喊“懊恼即菩提”? 期待您的回复!

取消
载入表情清单……
载入颜色清单……
插入网络图片

取消确定

图片上传中
编辑器信息
提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