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从1895年甲午战争后,沦为日本的殖民地。20世纪20年代以前,主要上映日本影片。台湾人自己拍摄的第一部影片《谁之故》直到1925年才问世。此后20年间,台湾仅生产了 10部影片。抗战结束后,台湾省光复。1946年,台湾成立了专门拍新闻纪录片的“台湾电影制片厂”。
真正意义上的台湾电影史,应当从1949年算起。20世纪50年代,台湾电影是政治说教与娱乐电影时期。这时期的台湾电影业主要由官方的3家电影机构把持:隶属国民党中央的“中央电影事业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影”)、隶属“台湾省政府”的“台湾电影制片厂”(简称“台制”)、隶属“国防部”的“中国电影制片厂”(简称“中制”)。
它们无疑成为台湾当局的政治宣传导筒,贯彻“反共抗俄”的文艺方针,因此出品的电影都是赤裸裸的反共政治片。50年代的台湾民营电影势单力薄,在政治高压与严厉的“电检法”下,只能朝“不碰红”、“不碰黄”“不碰黑”的方向发展。1955年,何基明执导的台语片《薛平贵与王宝钏》上映,引起轰动,连放24天。
从此,台语片进入全盛时期,民营电影业的日子才好过起来。20世纪60年代,台湾电影进入了黄金时代。产量在亚洲仅次于印度与日本,特别是国语片兴起。从1960年到1969年,共拍了 316部,是上一个10年的5。4倍。国产片开始代替西片票房大幅度上升,一批由原台语片、国语片锻炼成长起的导演,如李行、宋存寿、丁善玺等,与出国留学归来的白景瑞等组织成了一支优秀的创作队伍。
加上香港的李翰祥、胡金铨等先后脱离“邵氏”公司,加盟台湾影业,台湾电影进入了写实主义电影时期。60年代,台湾电影武侠功夫片也十分盛行。50年代末,港台武侠小说, 刺激了台湾影业的发展。1968年创下128部武侠功夫片的纪录,占台湾全年 总产量345部的37%。
它和言情片一样,把观众带到了另一个时空世界。
总之20世纪60年代的台湾电影称得上是“黄金时代”。它内容丰富,形式 多样,作品量大,佳作叠出,观众面广,片商云集。本土培养的资深导演加上留 洋归来的新锐导演,共同将台湾影坛打造出一个绚丽多彩、令人瞩目的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