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凡是把一天禀为十二个时辰,别离用十二地收指代。如子时是指晚上的十一点到凌晨的一点,然后依次是丑、寅、卯、辰、已、午、未、申、酉、戌、亥。一个时辰对应两小时,卯时就是凌晨的五点到七点那段时间。
以明朝早朝为例,大臣必需午夜起床,穿越半个京城前去午门。
凌晨三点,大臣抵达午门外等待。当午门城楼上的鼓敲响时,大臣就要排好步队。到凌晨五点摆布钟声响起时,宫门开启。百官依次进进,过金水桥在广场整队。官员中如有咳嗽、吐痰或步履不稳重的,城市被负责纠察的御史笔录下来,听候处置。凡是,当皇帝驾临太和门或者太和殿时,百官行一跪三叩大礼。
大臣向皇帝陈述政务,皇帝则提出问题或者做出回答。
可见凌晨五点是宫门开启的时间,皇帝在卯时接见大臣并讨论政务,故有点卯一说。而不需要上朝的仕宦则将那个时间做为创办公事的时间。每次事先查点人数时称点卯,吏役听候点名喊应卯,其点名册称为卯册。若需签到,则称为画卯。
如
李存《义役谣》:"五更饭罢往画卯,水潦载道回业晡。"
后来点卯轨制流于形式,良多官员不外前去报个到或者敷衍应付一下。于是点卯也就有了应付差事的意思。北京是明清两代的定都之地,深受皇权文化的熏陶,于是成为民间鄙谚也就不敷为怪了。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