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叔同传奇

7小时前 (18:56:23)阅读1回复0
丸子
丸子
  • 管理员
  • 注册排名9
  • 经验值101445
  • 级别管理员
  • 主题20289
  • 回复0
楼主

李叔同传奇

1918年春,西子湖上雾气氤氲。

水天一色的灰蒙晨雾里,一南一北划来两艘木船。

一男一女各立船头,一人着素朴僧衣,一人穿异域和服。

两艘船缓缓靠近,女子盯着那僧人凝视许久,启齿道:明天,我就要回国了。

李叔同传奇

片子中的李叔同

僧人道:好。

女子含泪悲唤:叔同···

僧人答:请喊我弘一。

李叔同传奇

片子中李叔同的日本老婆

女子垂头,缄默好久,问:弘一法师,请告诉我什么是爱?

僧人答:爱,就是慈善。

答闭,转身而往,再未回头。

从此,世间少了“李叔同”,多了“弘一法师”。

那是片子《一轮明月》里的场景,镜头转过,已是一位僧人,竹杖草鞋,奔走风尘,往苦觅他心中的佛。

李叔同传奇

《一轮明月》剧照

加诸于李叔同身上的标签和头衔有良多:

文学上,他是享誉国际的词做家,一曲《送别》传颂至今。

音乐上,他被誉为中国近现代音乐启蒙者,第一个用五线谱做曲的中国人。

绘画上,他堪称中国现代美术之前驱,是中国油画之开山祖师。

戏剧上,他是中国话剧艺术的奠定人。

书法上,他是近代闻名书法家。

篆刻上,他是西泠印社的早期成员,领风气之先。

教导上,他桃李满全国,培育提拔出丰子恺、潘天寿、刘量平等多量闻名艺术家。

佛学上,他被尊为律宗第十一代祖师。

他在哲学、法学、汉字学、社会学、告白学、出书学、情况学···均有创造性奉献。

他创始了中国无数个第一,在处置的每一个范畴都做到了极致,此外,他仍是新文化运动的前驱,在中国近代化过程上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那里,再给他贴一个标签吧:一个率性的、妄为的、无情的···

富二代。

01

老夫少妻,麒麟才子

1880年,李叔同出生在天津一个巨富之家,他门第代运营盐业与银钱业,那是其时利润更高的两种生意,其父李世珍是同治年间的进士,曾仕宦部主事,后去官承父业而为津门巨富。

毫不夸饰地说,李叔同是含着金汤匙出生的富家令郎。

李叔同传奇

他父亲往世时,晚清重臣李鸿章不单登门祭拜,并且亲身为丧仪“点主”,李家的声看在此到达巅峰。时年,李叔同年仅5岁。

他的母亲王氏是家中的三房姨太,十九岁生下他时,父亲已经六十八岁。

李世珍家门显要,子息却不旺,长子早夭,二子李文熙又体弱多病,老来得了李叔同那个幼子,天然视若瑰宝。

李叔同传奇

孔子出生时,父七十,母十七;欧阳修出生时,父四十九,母二十。老夫少妻的连系,往往生出麒麟之才。

李叔同童年就展示出惊人的聪明,尚在学舌之际,就能跟着老父亲摇头晃脑地背诵对联。

他六岁启蒙,十岁熟读诗书,十三岁学训诂书法,“年十三,辄以篆刻和书法名于乡。”

十五岁就诵出“人生犹似西山日,富贵末如草上霜”如许的绝句。

李叔同传奇

少年李叔同

和汗青上的许多大才一样,李叔同出生时也有“祥瑞”:他降生之日,有喜鹊口衔松枝送至产房内,各人都认为那是佛赐福兆,后来,李叔同将那根松枝照顾在身边,末生不离。

与佛的结缘,也许从出生之日就起头了。

李叔同的父母家人都深信释教,老父亲在他5岁那年病重,延请高僧诵经,在《往生咒》的诵声中撒手尘寰。

根据传统风俗,灵榇在家中停了七天,凶事办得极隆,请来多量僧人日夜超度,那时的李叔同太小,不懂得亲人离丧之痛,只要那空寂悠远的佛音在他脑海中留下深入印象。

李叔同传奇

在那以后,李叔同就常在家与三弟一路学僧人做法,“两小我都用夹被或床罩当袈裟,在屋里或炕上念佛玩”。

02

她是娼伶,也是良知

他生活优渥,自幼天才,但也有因各人族而生的苦闷。父亲早逝,母亲是个偏房,身为庶子的李叔同在大宅院中的日子其实不好过。

年方17的二哥李文熙必需要挑起身族生意的重担,而年幼的李叔同,则被寄予了光耀门楣的期许。

李叔同的母亲只是一个三房姨太,所以他自幼是被大房郭氏带大的。他先从兄长文熙读书,继而拜常云庄先生为师,兄长对他要求很严,日常功课不得草率,应对进退也不得稍越礼节。

母亲的谨小慎微,兄长的严厉教诲,大宅高足活的封锁无趣,让李叔同早早地产生了背叛心理。

16岁,李叔同考进辅仁学院,整天以造义为业,也就是进修陈腔滥调文。

可是跟着年纪渐长,他对经国济世的正经学问丧失了兴致,反而喜好上了唱戏那类“贱业”。

从小就进修书法、金石等身手的李叔同,心里早埋下了艺术的种子,而在接触到戏曲那一艺术时,他不成自拔地沦亡了。

李叔同传奇

李叔同出演京剧《黄霸天》

同时沦亡的,还有他那情窦初开的少年心肠。

他暗恋的对象是个喊杨翠喜的坤伶。

杨翠喜本姓陈,少小时家贫,被卖给了一个杨姓乐师,从师习艺,十四五岁就出落得闭月羞花,加上生成一副好嗓子,一经登台献艺,立即赢得了满堂彩。杨翠喜每晚在天津福仙戏楼唱戏,《梵王宫》、《红梅阁》都是她的拿手剧目。只要她一退场表态,台下的喊好声就立即此起彼伏。

李叔同的母亲一贯喜好看戏,自从24岁守寡之后,她更是迷上了泡戏园子。每次往戏院看戏,她城市把李叔同带上,长大以后,他就习惯了一小我往梨园。

李叔同传奇

李叔同母亲(剧照)

那时杨翠喜刚刚崭露头角,李叔同几乎天天晚上城市往福仙戏院给杨翠喜捧场。杨翠喜在舞台上笑靥如花,歌喉委婉,台下的李叔同看得目不转睛,听得自我陶醉。

李叔同传奇

《一轮明月》杨翠喜

戏院散场后,李叔同便提着灯笼,送杨翠喜回家,年少时的爱恋最为强烈热闹也最真诚 ,两颗年轻的心越来越近。

李叔同曾经送给杨翠喜两首《菩萨蛮》,词中充满了柔情深情:

其一:

燕收山上花如雪,燕收山下人如月;

额发翠云展,眉弯淡欲无。

落日微雨后,叶底秋痕瘦;

生怕小言愁,言愁不耐羞。

其二:

晚风无力垂杨嫩,目光忘却游丝绿;

酒醒月痕底, 江南杜宇啼。

痴魂销一捻,愿化穿花蝶;

帘外隔花荫,朝朝香梦沾。

彼时他是富家令郎,她是良知美人,他为她一掷令媛,她对他目盼眷恋。戏文里才子佳人的故事,就实逼真地发作在李叔同的身上。

然而那份甜美的初恋很快就无疾而末。

杨翠喜的名气越来越大,良多京城的高官富商来到天津,城市往福仙戏院一睹那位名伶的风摘 ,此中就包罗庆亲王奕劻和他的儿子载振 。天津的父母官员段芝贵传闻京城的庆亲王竟对一个伶人感兴致,赶紧凑趣。

李叔同传奇

段芝贵花重金把杨翠喜从戏院里赎出来,亲身护送到北京,把杨翠喜亲手送到庆亲王父子的贵寓。

李叔同传奇

而那一切,李叔同毫不知情。

杨翠喜心中虽万般不肯,但却不得自在身,只能承受命运的安放。

李叔同得知本身倾慕的女子被当做礼品送进了豪门,悲伤欲绝,整天以泪洗面。

李叔同传奇

一代名伶,就此消逝。

03

举案不齐眉,康梁是吾师

李叔同的母亲和二哥看到李叔同因为失恋郁郁寡欢,十分焦虑,赶紧托报酬他物色成婚对象,期看能让另一个女人的温存来安抚他的心碎。很快,伐柯人就给李叔同物色了一个富家茶商的女儿——俞氏,俞氏比李叔同大两岁,眉目规矩,通情达理,两家又门当户对。

李叔同传奇

《一轮明月》俞氏

旧时社会,富贵人家的令郎往往会娶比本身大一些的妻子,因为那时人们成婚较早,老婆年龄大些便更稳重,能够更好地看管丈夫的生活。

关于那桩婚姻,李叔同万般不肯。俞氏身世各人,贤惠恭顺,可在年少的李叔同眼中,那些长处恰好都是她无趣的处所。他更神驰激荡的恋爱,逃求心灵的契合,像杨翠喜那样强烈热闹的女子,才更得他的欢喜。

可是二哥李文熙却容许他,只要娶俞氏为妻,他就能够拿出30万家产给李叔同出往自立门户。母亲因为是小妾的缘故,在李家生活其实不舒心,早就想出往单过了,因为孝敬,也因为父母之命媒人之言不成违抗,李叔同只得承受了那门亲事。

李叔同那一代文人,几乎没人喜好原配,他们在年少时承受了家里的安放娶了“糟糠之妻”,却也不耽搁恋爱在别处开花。除了诚恳人胡适,对爱打麻将爱抽烟的妻子还不错,其他都是能休就休,不休也是萧瑟一旁,好比鲁迅。

俞氏空有原配的名分,与他却是聚少离多,虽为他生下三个孩子,却始末没有得到过他的心。

年少背叛的李叔同,不只早婚早恋,仍是个愤青。

在书院进修时,固然是进修枯燥的陈腔滥调文,也盖不住他的文摘斐然。写陈腔滥调文有十分严谨的格局,文字必需写于方格之内,务令书写齐整清洁。而李叔同常常有了灵感,文思泉涌,方格纸写不下,他就在一个格子里写两个字,洋洋洒洒密密麻麻,得了个“李双行”的绰号。

李叔同传奇

少年李叔同

甲午之后,列强环嗣,清政府无所做为,李叔同伤时感事,他参与科举测验,一心为国,在科场上责备陈腔滥调文“胸无名理,出而治兵所以无一谋。”责备大臣“不学军旅而勇于掌兵;不谙管帐而勇于理财……”

那张答卷规戒时弊,曲击关键,却“思惟求助紧急”、“轻举妄动”,天然名落孙山。

戊戌变法前后,李叔同深受维新思惟影响,认为看到期看。他鼎力大举褒扬维新变法,向西方进修,自学洋文。

比及光绪皇帝下达“定国是诏”,他立即刻下一枚“南海康君是吾师”的印章,公开表达对康有为、梁启超维新变法的撑持,那让一些保守的当政者颇为恼火。

康梁倒得太快,维新变法不外百日,光绪被囚瀛台,康梁亡命日本。

那时,有传言说李叔同是康梁同伙,同情李叔同从小没分开过天津,压根儿没见过康有为的面,为了逃难,李叔同以看管家族生意为遁词,带着家人逃到上海。

李叔同传奇

归正上海也有他家的钱庄,那位大少爷照旧能够过得衣食无忧,没必要像那时流亡的其别人一般流浪失所。

怀揣着“北方事已不成为”的满腔愤激,1898年李叔同携妻带母到了那座中国最开放宽大的城市。

04

休怒骂,且游戏

说是看管家族生意,可李叔同却什么闲事也没干,而是把婚前的爱好全捡起来了。

1898年的上海,风气开放,诗书风流,才子佳人云集。

既然不克不及学以致仕,那就尽情挥洒才思吧。在上海滩的法租界,李叔同的才思得到了更大限度的发扬。

李叔同传奇

1901年,李叔同以第十二名的佳绩考进南洋公学,师从蔡元培先生,并成为他的自得高足。在那里,他承受了较系统的儒家典范教导,还吸纳了“新学”的精华。

为了撑持学潮运动,他主动退学,加进新学组织“沪学会”,在沪学会,李叔同的文章屡屡列为第一,更被上海的名流达人所喜爱,他也被视为“才子”而驰誉于上海滩。

他熟知书画篆刻,和上海书画名家一路办《书画报》,成立「书画公会」;

他在音乐上很有造诣,主张求新求变,将《诗经》等古文填词在西洋音乐里,成为传播普遍的歌曲;

因为旧体诗词写的极好,他加进文人社团“城南文社”。时常交游宴饮,商讨文章,还和许幻园、张小楼、蔡小香、袁希濂结拜金兰,称为“天边五友”;

李叔同传奇

天边五友

做为资深票友,他开设演讲讲习班,组织学生新剧,为鼓吹婚姻自在,亲身编写文明戏《文野婚姻》等剧本。他还走到台上,亲身退场演出……

他的学生丰子恺后往返忆:“那时他头抬得很高,英俊之气,流露于眉目间。”

在多年以后,回忆那段指点山河、激扬文字的岁月,李叔同写下了如许两句词:“二十文章惊国内,事实空谈何有。”

高晓松曾讲,生活不行面前的苟且,还有远方的诗歌和田野。做为天津巨富之子,少年李叔同的生活天然没有苟且,他和阿谁年代的所有花花公子一样,挥洒文字,眷恋芳场,一掷令媛。

李叔同传奇

《一轮明月》李叔同戏拆

他才调横溢,也和所有的名流一样,怀才不遇,空余报国之情,只能寄情声色。他和上海滩的寒暄花都混得特殊熟,名妓李苹香、谢秋云等都与他有情事。

也许是在她身上看到了初恋杨翠喜的影子,也许是只要在那个温存乡里他才气暂时忘却失意,比起身中那位贤惠温婉却不识诗书的发妻,那位北里诗妓李苹香显然更能赢得李叔同的喜欢。

“驰驱天边无一事。何如声色将情寄,休怒骂,且游戏”。

关于丈夫在外觅花问柳,俞氏从不干预,尽量连结家庭的平静。丈夫是卧龙,非她那一汪池所能载,她只能一心侍奉婆婆。在她看来,无论若何,丈夫还情愿回家,就是更大的尊重。

那时的俞氏已经为李叔同生下三个儿子(长子后来夭折),出于对妻儿的愧疚,李叔同对俞氏还算相敬如宾。

但那一点点的温情也在母亲往世以后被打坏了。

1905年,李叔同母亲王氏因病往世,李叔同扶柩回乡,并效仿“工具列国悲悼会之例”,给母亲举行了一个既中又洋的浩大丧仪。

富家令郎的率性使他想一出是一出,在母亲的悲悼会上,他竟请来数百中外宾客,举哀之时,还在世人面前弹钢琴、唱哀歌。

李叔同传奇

他母亲是中国旧社会最传统的妇女,从不识西洋礼节为何物,却在身后办了如许一场凶事。此举被人视做奇事,天津《大公报》还专门发文称其为“文明丧礼”。

他常与人讲“我的母亲良多,但我的生母过的很苦”,母亲往世以后,他顿感生活无趣,忧愁满地,浑然不知何处是岸。

但母亲的分开对他而言也是一种解脱,虽飘荡无根,但再无悬念。

05

男扮女拆,另结良缘

料理完母亲的凶事后,李叔同就将俞氏和两个儿子拜托给天津老宅的二哥看管,远走日本留学。

他一到日本就先把辫子剪了,改成西方最时髦的三七分,脱掉了长衫马褂,换上西拆,穿尖头皮鞋,戴没脚眼镜。

李叔同传奇

在日留学的李叔同(中)

其时的有志青年,无不以明治维新后的日本为进修楷模,期看能在日本进修西方轨制,回往建立祖国。

可那时大清还没亡呢,李叔同如许间接生猛剪头发的留学生,少之又少。想想那位生在南洋、母亲是葡萄牙人的辜鸿铭,曲到20年后仍然不愿剪往长辫,李叔同的敢做敢为可见一斑。

他衣食住行一切进乡随俗,没多久便能说一口纯正顺畅的日语了,彻底地把本身酿成了一个“东京人”。

在日本,他先考取了东京美术学校,又兼在音乐学校进修乐器和编曲。

立志要改头换面的李叔同在日本照旧没有改掉他的少爷做派,他花巨资在上野不忍湖畔租了私家洋楼,添置钢琴和大量美术、音乐册本,居室打扮得艺术味极浓,并取名“小迷楼”。

他花最高贵的票价往听一场音乐会,公费出书并发行了中国近现代第一本音乐刊物《音乐小杂志》,还和同窗一路兴办了中国第一个话剧团体春柳社。

他对戏曲的热爱是从童年就深种的,到了日本以后,接触到日本的“新派剧”,从此对西洋话剧产生兴致。

即使身在日本,李叔同仍然关心国内。1907年春节,中国淮北发作千载难逢的水灾,春柳社决定举办一次义演,定的曲目是名剧《茶花女》。

那是春柳社的第一次公演,当时,春柳社成员也没有几个,并且都是清一色的男性,到哪里找最重要的配角玛格丽特呢?李叔同突然灵机一动——京剧的花旦就由男性来饰演,那个戏为何不尝尝反串呢?于是,他毛遂自荐饰演女配角。

为了演好那个角色,他特意节食,瘦出了杨柳细腰,还花重金定造女式号衣,剃掉留了良久的小胡子。

李叔同传奇

李叔同演茶花女(左)

李叔同传奇

为了演好角色他节食减肥,饿出了芊芊细腰

第一次公演《茶花女》,就形成了颤动。

因为李叔同的影响,多量的中国留学生起头接触话剧,将话剧带回国内,成为中国话剧史的初步。

李叔同传奇

李叔同茶花女剧照

他在日本进修西洋绘画,需要人体模特,阿谁时候日本的风气也不敷开化,模特儿欠好找,赤身的女模更是重金也不成求。他便厚颜地往问房东的女儿:你愿不情愿当我的模特?没想到对方一口就容许了。那位房东的女儿后来成了他老婆。

那位日本老婆,有人说喊“枝子”,也有人说喊“诚子”,据李叔同的孙女李莉娟回忆:详细喊什么还实的不切当,也曾到日本找过,却未找到,但是,(祖父)日志中屡次提到“福基”那小我,每当提及,讲到的事务都是私家问题,好比给我送棉被之类私房话。于是,各人测度,“福基”可能就是改日籍夫人的名字。

李叔同没有向她隐瞒本身已婚有子的事实,但她仍不在意,死心塌地。

李叔同传奇

2011年,中心美院美术馆在仓库里,发现了一幅半裸女性的画像,编号竟然就喊“2011-甲”,一研究染料的构成发现,成画于1909年前后,十有八九是李叔同画的日本老婆。

在日本成婚不久,李叔同得了肺病,回到天津养病。

发妻俞氏比及丈夫回来,万般欣喜。他竭尽全力赐顾帮衬丈夫,赐与他最无微不至的关心。

独安适日本流落太久,老宅的热闹和亲情让他体味到差别的温热,关于俞氏的愧疚涌上心头,已在日本成婚,意欲与她离婚的话便怎么也说不出口——那段光阴成为了俞氏生命里最幸福的时候,丈夫回家,因生病而处处依靠她,身边也没有那么多红颜良知,反而对本身密切有加。

俞氏觉得,丈夫末于浪子回头了,生活毕竟有了盼头。

但是她没有想到,丈夫大病痊愈之际,却也是夫妻分别之时。李叔同再次决然决然地往了日本。

再次回国已经是1910年,那一次,他还带回了日本夫人福基。

俞氏认为,汉子青年时肄业、贪玩、风流都是常事,只要情愿回家,夫妻关系就总有转圜时。可是那一次,他不只带回了一个与本身一样名正言顺的老婆,还跑往苏杭上海栖身,只留她一人带着孩子在天津独守空房。

阿谁女人对他也是一片痴心,为了她千里万里地跑来中国,俞氏不忍再说什么,只好摆出正房的大气容貌。

在天津老宅固然衣食无愁,期待却似乎永无尽头。

李叔同传奇

《一轮明月》俞氏

06

夏丏尊,你他杀吧

李叔同回国后,已经到了三十摆布的年纪,身上少年名流的气息剔尽,富家子弟的风流也被日本老婆收了性,却是急迫地想在教导上做些现实功夫。

他先在上海承平洋报社当编纂,不久便被南京高档师范请往教丹青、音乐,后来又应杭州师范之聘,同时兼任两个学校的课,每月中半个月住南京,半个月住杭州。

那时的学校和今天一样,最重要的科目是语数英,所以那些课的教师最有权势巨子。但是在杭州师范学校,最有权势巨子的是教绘画的李叔同,因为他凡事认实、严厉,并且“他有人格做布景,好像佛菩萨有光”,学生们都敬重他。

李叔同传奇

自画像

他当上教师,便要有教师的样子,于是不再穿标致的西服,而是换上了灰色粗布袍子、黑马褂、布底鞋。

学生认为他是古板木讷之人,他却教学生画石膏像,将赤身模特带到写生课上,假日里跑到野外写生,大开学风,成了社会上的一道新景。

李叔同传奇

李叔同将赤身模特带进课堂

他的学生丰子恺说:“凡做人,当初,其本意天良未始不想做一个非常像人的人,但到后来,为情况、习惯、物欲、妄念等所障碍,往往不克不及做得非常像人。此中九分像人、八分像人的,在那世间已很伟大,七分像人、六分像人的,也已值得赞誉;就是五分像人的,在比来的社会里也已经是罕见的‘上流人’了。像教师那样非常像人的人,从古到今,非常少有。”

李叔同的另一位学生、后来成为闻名音乐教导家的刘量平,从浙一师结业后留学日本,后来留学经费出了问题,急得差点在日本他杀。李叔同晓得后,不吝违背他一贯的做人原则,找各类关系乞助但均告无果,于是决定从本身的薪水中每月抽出一部门帮助刘量平。

他虽身世富家,但家族生意不断是二哥打理,本身早出来自立门户,因而便不肯再像畴前那样随意收取钱庄里的银子。

其时李叔同的薪水是105元,还要赐顾帮衬天津、上海两地的家人,于是他将之分红了四份:上海家庭40元、天津家人25元、本身和刘量平各20元。李叔同后来落发,仍在落发前预备了一笔钱寄给刘量平,供他曲到大学结业。

李叔同传奇

夏丏尊

一次,学校的宿舍发作失窃,时为舍监的夏丏尊自觉治理不力,破案无方,陷进苦恼,来乞助李叔同。李叔同却说:那事好办。

好办?怎么办?夏丏尊赶紧问。

“你既无法破案,他杀赔罪就是。”李叔同笑嘻嘻地说。

夏丏尊一惊。

李叔同认实道:“你若出一张书记,说做贼者速来自首,如三日内无自首者,足见舍监诚信未孚,誓一死以殉教导,果能如许,必然能够冲动人,必然会有人来自首。——那话须说得诚恳,三日后如没有人自首,实非他杀不成。不然便无效劳。”

夏丏尊再惊,他认可李叔同说得有事理,可是他没有实行的勇气。也许,换成李叔同,他实的会那样做,并且若实不克不及破案,他必然会他杀。

当然,假设是李叔同如许说,学生必然会来自首——他有如许的感化力和公信力,可是夏丏尊自忖没有。

李叔同对学生很严,更严于律己。

他在南京杭州两地授课,固然时常因为日程抵触告假,却绝不会浪费课堂的一分钟,上课需要的板书,他必然提早写好两黑板,早早坐在教室里等学生。

李叔同传奇

漫画家丰子恺、国画巨匠潘天寿、音乐教导家吴梦非、书画家钱君陶、闻名音乐家刘量平、画家李鸿粱···有师如斯,江浙人才辈出,几乎撑起民国文艺界的残山剩水。

李叔同是个想做就做的理论派,少年时的那份激动率性仍未改,有时兴致起来,便掉臂后果,更毫无顾忌。

一日有名人来学校讲座,校园里人头攒动,他和同事夏丏尊躲到凉亭里食茶,夏丏尊打趣说:“像我们那种人,落发做僧人却是挺好的。”没成想,那句打趣话却触动了李叔同的神经,他竟实的跑到西湖边的广化寺体验了几天僧人的生活。

又有一次,夏丏尊提起日本杂志上有篇介绍“断食”涵养的文章,两人一路找来材料来研究。夏丏尊本身没有当实,李叔同却在新年假期十几天里,在虎跑寺理论了起来。

李叔同传奇

断食后留影

07

我们不往,因为他是不回来的

杭州与南京自古就是佛土,所谓“南朝四百八十寺,几楼台烟雨中”,杭州的寺庙则更多了,大小两千余所。

做家郁达夫就说过,杭州最多的工具有两样,蚊子跟僧人。

佛寺多在光景名胜处,李叔同长年在那两地任教,也没少逛。

自古文人都把西湖比西子美人,李叔同却在西湖的氤氲朦胧的雾气里感触感染到了佛法空灵。

其实,文艺人士落发在民国其实不稀有。苏曼殊就曾以“自刎”要挟住持为其剃度,声称要“扫叶焚香,送我流年”。可他三次落发,三次出家,情根仍在尘凡中,忍不了释教的清规戒律,只落了个“风流僧人”的称唤。

而李叔同,却是个有了设法必然会往付诸理论而且做到极致的人。

李叔同传奇

1918年春天,那名喊福基的日本女人从上海渐渐而来,觅遍苏杭两地,末于在虎跑寺找到落发的丈夫,那是两人了解的第11年,在那以前,两人恩爱有加,相濡以沫。

她为他舍弃家乡,不远万里来到中国;他为她萧瑟发妻,千里迢迢定居江南。可是在古旧寺院门前,那位曾经的丈夫却连门都没有让老婆进。

她问他什么是慈善,他说,爱,就是慈善。

福基无法对着封闭的大门哀痛责问:慈善对世人,为何独独伤我?

关于和福基别离,李叔同的同窗黄炎培曾在《我也来谈谈李叔同先生》一文中写道:“船开行了,叔同从纷歧回头,但见一桨一桨荡向湖心,曲到连人带船一齐藏匿湖云深处,什么都不见,叔同最初仍然纷歧顾,叔同夫人大哭而回。”

李叔同写给福基的信里,如许说:“但你是不服凡的,请吞下那苦酒,然后撑着往过日子吧,我想你的体内住着的不是一个庸俗、怯懦的灵魂···为了不增加你的痛苦,我将不再回上海往了···人生短暂数十载,大限老是要来,现在不外是将它提早罢了,我们是迟早要别离的,愿你能看破。”

从那封信里,你读出了“慈善”吗?或许,字里行间往意已定的“决绝”,远远超越“慈善”。曾经若何深爱,那份离往的决绝便若何伤人。

关于那一点,原配俞氏却是更懂得一些。李叔同的二哥让她往寺院觅丈夫回来,她平静地说:我们不往,因为他是不回来的。

李叔同传奇

旧时女子,很难活得像她那么清醒大白,也许,是她早已习惯了期待和失看。

弘一法师用了大约半年的时间往整理本身的财富和私物,将本身多年来视若瑰宝的册本、字画、折扇、金表都赠予给了友人,就连衣服也一件不留。

在天津的祖产、在上海的房子,一桩桩一件件他都安放安妥,那位慈善的丈夫在落发前曾预留了三个月薪水,分为三份,此中一份连同自剪下的一绺胡须托老友转交日籍老婆,并挣脱伴侣把她送回日本。

李叔同传奇

就算是一个通俗的学生刘量平,他也不忘安放好陆续接济他在日本肄业的工作。唯独关于俞氏,他始末没有一言。即便多年以后,俞氏往世,他也没有分开青灯古佛往看她一眼。

曾经的风流令郎,现在的慈善法师,竟对结发之妻绝情至此。

1922年正月,新年的爆仗声还未歇,俞氏却撒手人寰。45岁,其实不算太大的年纪,她生命的大半都是在漫长的期待中渡过,那个冬天似乎也没有比往常更冷一些,可是她熬不外往了。

家族认为她一生勤奋贤惠,为李家连绵香火,弘一法师无论若何都应该回家送俗世的老婆最初一程。报丧的手札传到杭州,弘一正在庆福寺编著《四分律比丘戒相表记》。

无常的是,那时赶上京绥铁路工人大歇工,杭州到天津的交通被阻断,弘一没有成行,陆续编写他的佛学著做。俞氏凄凉进土,独守空房了一世,身后仍要独居一穴。

李叔同落发的动静在其时引起了颤动和诸般揣测,新闻的爆炸性远远超越同年段祺瑞当上国务总理、孙中山辞往大元帅一职。

世人大多无法理解,那位名满全国的文坛大佬,只是一时鼓起吧?那个率性妄为的富家令郎,若何受得了佛门清苦?

“研究佛法纷歧定要落发的。”夏丏尊劝过他,“在家修行也是一样的。”马一浮也如许劝他;有一位女读者,更是在他剃度之后,天天来寺里找他,求他出家。

可是李叔同却是认实的。

在尔后二十六年的时间里,弘一法师逐步隔绝了俗世的往来,及至往世,天天只食一餐,除了留下少量衣被和雨伞,俗世里的一切他都舍弃了。

08

半世文人半世僧

弘一法师没有正面向身边人阐明过本身落发的原因,无论是他旧日的挚交老友,仍是他的日籍夫人看来,那个改变都有点无法捉摸。

众口一词中,丰子恺的阐明较为中肯:人的生活能够分做三层,一是物量生活,二是精神生活,三是灵魂生活,有的人做人认实,称心了“物量欲”还不敷,称心了“精神欲”还不敷,还必需往根究人生的事实。

李叔同传奇

李叔同曾撰文《我在西湖落发的颠末》,讲到1918年某日,夏丏尊看见李叔同住在寺庙里,就随口道:你不如落发得了。

原来只是无心的一句戏言,李叔统一想,对,那就落发得了。

也许,那份固执,在他极幼的时候,披着被罩扮僧人做法时就已经种下了。也许,他只是一时兴致到了,正如畴前一时鼓起在科场上责备时政,一时鼓起往了日本,一时鼓起跑往断食,而他一贯是一时鼓起做的工作,便必然要做到的那种人。做佛法,他也要做到极致。

李叔同落发,老友经亨颐告诫学生,此举“可敬而不成学”。

他落发,怎么看都应该抉择轻灵的禅宗,禅宗讲究顿悟,最合适李叔同的性质,可是他却选了戒律最严谨最刻板的律宗,不做住持,不开大座,谢绝一切名闻利养,以戒为师,粗茶淡饭,过午不食···

弘一落发的时候,律宗已隔绝了700余年。所以他只要本身潜心研究。为了弘扬律宗,他四处驰驱,编修佛典,一边讲学,一边云游,他在佛法上的造诣越来越深,被尊为律宗第十一世祖,声明以至超越昔时文人李叔同。

可惜世间已无李叔同。

赵朴初评他是“深悲早现茶花女,胜愿末成苦行僧,无尽奇珍供世眼,一轮圆月耀天心”。

其实他才不要当什么奇珍和明月,也不是为了挣一个苦行的虚名。他落发既不是为了当律宗第十一世祖,更不是为了能和虚云、太虚、印光并称“民国四大高僧”。

他的昔日同事、末身老友夏丏尊,曾邀请弘一法师往家乡上虞做客,并安放他在本身执教的春晖中学一间宿舍里住下。他自带展盖卷而往,只要一床破席子,一副旧被褥。弘一拿出一块破得像抹布的毛巾往洗脸,夏丏尊末于不由得了,要给他换一块新的,弘一却说:“哪里,还受用着哩,没必要换。”

夏丏尊几乎落泪:那仍是阿谁一掷令媛、生活放纵的李叔同吗?

他落发24年,生活用品绝大大都都是落发前带往的,一件僧衣缝补缀补穿了十数年,布丁还都是从垃圾堆里捡回往的破布条。丰子恺请教师提笔写字,他写完后还把剩下的几张宣纸一并奉还,只将裁剩下来的碎纸条留着,一点不愿浪费。

弃家毁业,恪遵戒律,清苦自守,根据学生丰子恺的说法,他遁进空门,是因为那位才子物量和文艺之中,都玩够了,生命力又兴旺,必需往摸索灵魂生活。

1942年秋,弘一法师或许提早预知到了本身的死期,他提早写好了遗嘱,不迟不疾地安放好后事,与刘量平、夏丏尊等逐个道别,尽而断食,并谢绝医疗探视,口诵佛号,写下“悲欣交集”四字。

李叔同传奇

那是弘一法师的临末遗书。寥寥四字,无限玄机。

垂死之际,他对陪侍的妙莲法师说:“你在为我助念时,看到我眼里流泪,那不是迷恋人世,或者顾虑亲人,而是在回忆我一生的憾事。”

他还特殊吩咐:当我唤吸停行时,要待热度散尽,再送往火化,身上就穿那陈旧的短衣,因为我福分不敷。身体停龛时,要用四只小碗填龛四脚,再盛满水,以免蚂蚁爬上来,如许也可在焚化时免得损伤蚂蚁。

1942年10月13日晚,弘一法师圆寂。

09

舍利

张爱玲说:不要认为我是个傲岸的人,我历来不是的,至少在弘一法师寺院围墙外面,我是如斯谦和。

林语堂说:李叔同是我们时代最有才调的几位天才之一,也是最奇异的一小我,最遗世独立的一小我。

李叔同传奇

世人对他的评判如斯之高,事实上,伟人的传奇,往往是常人的心酸展就。

都说他慈善,坐摇椅前要先晃一晃怕碾死小虫,临末还怕烧死蚂蚁,可他却客看上损害了两个女人的一生。

那位闻名的情僧仓央嘉措说: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佛与情在他人那里是两难,弘一法师却从未有过犹疑。

某种水平上,他始末是阿谁津门巨富之家的纨绔令郎,无论若何老成持重,若何清苦自俭,干事都只循着本意天良,他想留洋便留洋,想爱情便爱情,想落发便落发。

虽有时移世易的种种无法,到底是他的抉择。

世人不解,他最不肯亲近的发妻俞氏却懂他,所以她说:“我们不往,因为他是不回来的。”

假设不是清末传统日渐倾圮,李叔同参与科举,进可成一方俊杰,济世造福;退可研究诗艺,流芳千古,做个像苏轼一样千年难见的才俊,超脱俗世时写上一句“竹杖草鞋轻胜马”。

他那遗世独立的风骨,那任意妄为的心性,却是年少时的殷实家底带给他的习惯。

李叔同传奇

民国风烟里,弘一法师是活得最任意潇洒的一个,固然人命玩不外时代,可他是独一一个没必要为生活驰驱所苦,没必要为时局困难所限,没必要蝇营狗苟于乱世的人。日本进侵期间,他还写下“念佛不忘救国,救国必需念佛”。

半世风流,半世为僧。片子《一轮明月》的最初,弘一法师走上一座石桥。桥下是人群熙熙攘攘,桥上是一稚童玩着陀螺,专注致志,似乎四周的喧闹全与他无关,弘一正瞧得出神,远处突然传来一声唤唤:“三郎,回家食饭啦。”

李叔同传奇

李叔同传奇

弘一回头,仿若年少时,母亲浅笑立在门口,招手轻唤:三郎,回家啦。

传说弘一法师不祥圆寂,右肋而卧,神志甚是宁静,令人不堪钦慕。火化时,世人均看到棺内有多色猛猛火光在闪烁,捡出舍利子一千八百余颗,舍利块六百颗。

关于舍利的传言不知实假,只知他如许的人,世间罕有。

生逢乱世,每小我都被时代的大水裹挟而下,偶有逆流而上的,便发出一声两声怒喊,得以流芳百世。

一起头,李叔同是属于后者的,新青年们逃逐着时代的海潮奔驰,而李叔同就是那批是浪花前头领跑的人之一。

李叔同传奇

片子中李叔同小时候

跑着跑着,也许是累了,也许是厌了,他一拐弯,上了岸,从意气风发的文人李叔同酿成了律宗祖师弘一。尘凡滚滚,他再没有回身往看。

高山仰行。

0
回帖

李叔同传奇 期待您的回复!

取消
载入表情清单……
载入颜色清单……
插入网络图片

取消确定

图片上传中
编辑器信息
提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