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人之思,凝聚为文

8小时前 (09:31:22)阅读1回复0
雕刻瞎
雕刻瞎
  • 管理员
  • 注册排名6
  • 经验值111495
  • 级别管理员
  • 主题22299
  • 回复0
楼主

  书人之思,凝聚为文

  ——读谷林《觉有情:谷林文萃》

  从海豚出书社张玲芳那里收到《觉有情:谷林文萃》一书,甚是喜悦。此书的出书方乃是海豚出书社,其社长是天边闲闲书话的特邀版主俞晓群兄,筹谋人梁由之兄与编者沈胜衣兄都是书话的老友。而我读到谷林先生的第一本书《书边杂写》,亦是书话网友相送的,其中人缘,值得一记。

  谷林先生往世已有五年了,在世的只要他的文字。譬如《情趣、常识、肚量》、《书边杂写》、《淡墨痕》、《书简三叠》,还有新近面世的《觉有情:谷林文萃》。书不算多,但以文字斑斓、评述精到广受好评。其文温润明朗,有一种礼的肃静严厉,与他的人格风度完全一致。读书写书,几乎没有隔膜,融于一体。

  《书边杂写》的文字油腻,谈书论人,娓娓道来;散漫随意,又圆融安适,令人如沐春风。尤为可喜的是,他所谈的书,我大都读过,故尔翻阅起来有一种亲热感。谷林写的不是正襟危坐的书评,他只是散散地谈看书后的一点感受,那感受引申出往,在书的四周缠绕,似乎离题,细揣摩,又在此中。

  读《觉有情:谷林文萃》,收录在《书边杂写》里的文字已是第二次目击,重读又是一番感念。编者沈胜衣兄有“编跋文”,梁由之兄许为“剀切周详,情文并茂”,确是至论。沈胜衣兄云:“为谷林先生编一本选集,是存了整整十年的心愿。”十年的心愿,以“谷林文萃”面世,令我等与之结缘,实可谓“觉有情”。

  书中所写的人物,单篇大致乃是“一批有特定社会汗青布景的常识分子,一些偏于文史兴趣的文化人。”多篇的则是周做人、鲁迅、胡适、沈从文、叶圣陶、张中行、陈寅恪等名人。写法不拘整体评论,而是借读书时的一点感受写将开来,把书与人的人缘展示在我们面前,触摸到那些过往的文化人物的音容笑脸。

  谷林先生与周做人有过交往,不知能否因为如斯,写了很多关于知堂的文字。譬如斯书的前几篇,写他搜集知堂的书而与知堂的交往以及读别人所写知堂的感受,字里行间显露出对知堂的同情之理解。“几年后,文化大革命,他在灾难逃,带着他的艺术品尝,文化特色,磨灭了。”语虽平平,可惜之意犹在耳边。

  陈丹青喜好民国风采,我认为谷林先生亦有此种顾虑。笔下的人与事,大多着墨于民国期间,纵然写到现代,亦是民国精神的逃索。我想阿谁年代,呈现的文化人物几都有本身的个性,而非后来者的千人一貌。譬如谷林先生写到的刘文典、《宋诗选注》等轶事。后来,自在活泼的气象磨灭了,只剩下唯唯诺诺的传声话筒。

  忆往思,述旧闻,怀前人。《觉有情:谷林文萃》虽是谈书,但意思往往溢出版外,与世情交错缠绵,构成文章的特色。书本无情,人却有心。世界很大,偏偏有情面愿在一隅之地翻阅那些“闲书”,写下淡淡的读后感,那不克不及不令人敬重。大人物的家国之思,可以凝聚为史,谷林先生“书人之思,凝聚为文”,在收集时代尤为罕见。

  沈胜衣兄在“编跋文”里说:“那部书稿乃是一份纪念的安慰;而于喜欢谷林的读者,也许亦能有些意义吧。”关于我来说,只读过谷林先生的《书边杂写》,编选《觉有情:谷林文萃》一书的意义就非同通俗了。最最少,我读到了不曾读过的《情趣、常识、肚量》、《淡墨痕》里面的部门文章。

  值得可喜的,乃是此书的两份附录,按编者沈胜衣兄所云:“是初次面世的集外文字。早年诗文选六篇,能略见先生文字生活生计的脉络,与注释合成一个完全的谷林;手札则也是先生写做的一部门,所选六通,内容反映了先生的方方面面。”那些早期诗文与手札,让人读到谷林先生的另一面,庶几知人论世更为全面。

  地道的书评很随便被写成替身鼓吹的软性告白。书里书外则否则,它留下了阅读者的根究空间。就像谷林先生在《剪影与拼接》一文写的那样:“做者的文字,往往只能是个侧面的剪影;读者看览,大致尚须花上一番拼接。”我读《觉有情——谷林文萃》,心有戚戚焉。

书人之思,凝聚为文

0
回帖

书人之思,凝聚为文 期待您的回复!

取消
载入表情清单……
载入颜色清单……
插入网络图片

取消确定

图片上传中
编辑器信息
提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