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国之乱:一半国仇一半家恨!浅析七国之乱两大汗青价值

1天前 (02-07 19:07)阅读1回复0
西柚
西柚
  • 管理员
  • 注册排名7
  • 经验值112185
  • 级别管理员
  • 主题22437
  • 回复0
楼主

景帝三年,汉帝国发作了一场以吴王刘濞为首的,旨在推翻中心政权的藩王兵变,史称“七国之乱”。三个月后,兵变就被周亚夫平定,时间固然不长,却表露了汉帝国初年,中心政府与藩王之间不成调和的矛盾抵触。

严厉意义上讲,“七国之乱”应该喊“十国之乱”,汉帝国为了淡化矛盾,只对参与了兵变的吴王刘濞、楚王刘戊、赵王刘遂、济南王刘辟光、淄川王刘贤、胶西王刘卬、胶东王刘雄渠,七王停止除国赏罚外,对齐王刘将闾、济北王刘志和淮南王刘安,三位政变未遂的王爷,摘取了淡化处置的体例。

七国之乱:一半国仇一半家恨!浅析七国之乱两大汗青价值

“七国之乱”发作时,西汉帝国共有诸侯王二十二位,十位卷进此中,难怪兵变发作时,汉景帝不吝诛杀晁错,诡计与诸侯王媾和。

“七国之乱”发作的根源,除了各人熟知的政治因素——削藩,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汉文帝一系与刘氏旁系之间的家族私仇!

“七国之乱”发作的政治因素:削藩引起的国仇

寡所周知,削藩令是“七国之乱”的导火索,兵变发作前,楚王刘戊被削东海郡,赵王刘遂被削常山郡,胶西王刘卬被削六县。兵变的领袖吴王刘濞,其时固然还未被削藩(方案削其豫章郡和会稽郡),原因是他过于强大,中心政府投鼠忌器,不断没有构成同一定见,而非不想削。

削藩问题,最早在汉文帝六年淮南王刘长兵变后,就根本成为朝廷共识。为何要削藩?因为汉帝国成立之初的政治平衡三角已经突破!

从刘邦驾崩后,至汉文帝即位前,汉帝国政治生态中有三股权力:功臣派、外戚和藩王。吕氏外戚在吕雉往世后被剪除,跟着周勃、陈平等功臣派被夺权或者老往,那一派权力也根本消亡,政治矛盾已经演变成藩王权力对皇权的威胁。

七国之乱:一半国仇一半家恨!浅析七国之乱两大汗青价值

展开全文

藩王权力有多大?我们看一下史料若何记载:

“(诸侯王)大者或五六郡,连城数十,置百官宫看,僭于天子。汉独三河、东郡、颍川、南阳,自江陵以西至蜀。北至云中至陇西,与内史凡十五郡。而公主列侯颇食邑此中。”——《史记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

西汉初年,全国约有一百郡,中心政府间接掌控的只要十五个郡,此中还包罗良多公主列侯们的食邑。诸侯王自置百官,僭越天子,仿佛独立王国。

“昔高帝初定全国,昆弟少,诸子弱,大封同姓,故孽子悼惠王王齐七十二城,庶弟元王王楚四十城,兄子王吴五十余城。封三庶孽,分全国半。”——《汉书刘濞传记》晁错语录。

齐国、楚国和吴国,那三个庶收诸侯王就拥有全国一半的城池,形成了强枝弱干的场面。

七国之乱:一半国仇一半家恨!浅析七国之乱两大汗青价值

更要命的是,汉文帝一系本来也不是嫡派,他以代王庶收身份登基,又引发了一段嫡庶之争的家族恩怨。

“七国之乱”发作的私家恩怨:宗族内部的家恨

那都是诛灭吕氏外戚的副感化。

我们晓得,汉惠帝刘盈有六个儿子,汉室嫡派一脉原来能够传承,他的儿子们不是被吕后害了,就是在诛灭吕氏的政变后,被功臣派们全数杀光了,形成嫡派隔绝。汉文帝以庶系身份变嫡派,带来没完没了的家族恩怨。

起首是嫡派与齐王系的恩怨。

第一任齐王刘肥是刘邦与曹寡妇的私生子,虽是长子,却是庶出,晁错以至不客气地称之为“孽子”。刘邦在举兵前忙于混江湖,耽搁了末身大事,所以他登基后儿子们都很小。为了对于异姓诸侯王,已成年的刘肥被推向政治前台,接替韩信当了齐王,成为全国封地最广最富有的诸侯王。

在诛灭吕氏的军事动作中,刘肥的三个儿子刘襄、刘章和刘兴居,起了关键性的感化,按理来说,刘襄是皇位毫无争议的继续人。可是功臣派放弃了刘襄,给齐王系与汉文帝一收的内斗埋下了祸根。

汉文帝还做了一件事,也加重了两系的矛盾。政变前,陈平周勃等人对刘章刘兴居许诺,平定诸吕后,刘章封赵王,刘兴居封梁王。成果却是汉文帝不认可陈平周勃的许诺,把赵国封给了前赵王刘友的儿子刘遂,把梁国封给了本身的儿子刘揖。却从刘襄的封地里,割出城阳郡和济北郡,封给刘章和刘兴居。

七国之乱:一半国仇一半家恨!浅析七国之乱两大汗青价值

虽说汉文帝迫于齐王系过于强大,不能不如斯,但是背约弃义的做法,也让齐王一系深恶痛绝!汉文帝三年,刘兴居率先起事,举兵叛逆,点燃了齐王系与嫡派的第一次战火。

“七国之乱”中,济南王刘辟光、淄川王刘贤、胶西王刘卬、胶东王刘雄渠,和政变未遂的齐王刘将闾、济北王刘志,都是刘肥的儿子。

刘肥十三个儿子,九位封王,除了已经往世的刘襄、刘章和刘兴居,其余六位都卷进了“七国之乱”!

其次是嫡派与淮南王系的恩怨。

宗室第一任淮南王刘长,是刘邦的第七个儿子,也是平定诸吕后,刘邦仅剩的两个儿子之一(另一个是汉文帝刘恒)。按理来说,刘长也是皇位的候选人之一,他事实是吕雉的养子,占有嫡派身份。不外政变针对的是吕氏,刘长必需政治站队,与吕雉隔绝距离关系,如斯一来,他也不存在嫡派的身份了。

刘长落第皇位后,估量心里也不大平衡,十分骄横,对汉文帝历来不称“陛下”,而是喊“大兄”,出进用天子仪仗,中心派来的官员一律不消,本身发布号令一律称造,等等所在多有。总之,刘长完全把本身当做了第二个皇帝,没拿汉文帝当回事。

汉文帝六年,刘长末于正式举兵谋反。谋反失败后,刘长在放逐途中绝食身亡。

七国之乱:一半国仇一半家恨!浅析七国之乱两大汗青价值

六年后,一首民谣“一尺布尚可缝,一斗粟尚可舂,兄弟二人不克不及相容”,给汉文帝扣上了“阴杀”刘长的帽子,埋下了淮南王一系,与汉文帝一系,长达半个世纪之久的家族恩怨。

“七国之乱”时,刘长的儿子淮南王刘安,已经做好了参与兵变的预备,不意却被国相哄骗,夺了兵权,被监视起来什么也做不了,幸运地躲过了赏罚。

最初是嫡派与吴王家族的恩怨

吴王刘濞是刘邦的二哥刘仲的儿子。“耕田妙手”刘仲不善治国,被封代王后,因为打不外匈奴,弃国逃生,被刘邦废黜。

“黥布反,高祖自将往诛之。濞年二十,以骑将从破布军。荆王刘贾为布所杀,无后。上患吴会稽轻悍,无壮王填之,诸子少,乃立濞于沛,为吴王,王三郡五十三城。”

英布造反,刘贾被杀,刘邦因为儿子们太小,不得已启用刘濞为吴王,镇守吴地。刘邦其实对刘濞其实不安心,觉得他“若状有反相”,特意警告他:“汉后五十年东南有乱,岂若邪?然全国同姓一家,慎无反!”

刘濞与汉文帝一系的家族恩怨,起源于汉景帝刘启做太子的时候,一次荒唐的行为:

七国之乱:一半国仇一半家恨!浅析七国之乱两大汗青价值

“孝文时,吴太子进见,得侍皇太子饮博。吴太子师傅皆楚人,轻悍,又素骄。博争道,不恭,皇太子引博局提吴太子,杀之。于是遣其丧回葬吴。吴王愠曰:‘全国一宗,死长安即葬长安,何必来葬!’复遣丧之长埋葬。吴王由是怨看,稍失籓臣礼,称疾不朝。”

皇太子和王太子下棋,因为一点争论,皇太子刘启,用棋盘砸死了吴王太子!刘濞对儿子的死愤怒不已,竟然将送回来的灵榇,又送回长安,让汉文帝难堪,并从此不再进京朝拜。

面临杀子敌人,刘濞造反义无反顾地充任了带头大哥!

“七国之乱”后诸侯王大变脸:国对头恨一扫清

“七国之乱”后,淮南王刘安躲过了赏罚;济南王刘辟光以他杀,保住了家族的王位;济北王刘志被移封地皮更小的淄川国。

相关于保住王爵的三王,其他七位间接参与人就惨了,他们全数他杀或被杀,封国一律被褫夺。

七国之乱:一半国仇一半家恨!浅析七国之乱两大汗青价值

吴国:废吴国,改江都国,汉景帝第五子汝南王刘非移封江都王;楚国:改立刘邦四弟刘交的儿子刘礼为楚王;赵国:废赵国为郡,两年后改立汉景帝第七子刘彭祖为赵王;济南国:废济南国为济南郡;胶西国:改立汉景帝第五子刘端为胶西王;胶东国:改立汉景帝第十子刘彘(即汉武帝)为胶东王;庐江国:济北王刘志移封淄川王,衡山王刘勃移封济北王,庐江王刘赐移封衡山王,庐江国废国为郡;除此而外,又增设一王,移封一王:

中山国:新立中山国,封汉景帝第九子刘胜为中山王;鲁国:新设鲁国,移封汉景帝第四子刘余为鲁王;淮阳国:废淮阳国为郡,移封淮阳王刘余为鲁王。

七国之乱:一半国仇一半家恨!浅析七国之乱两大汗青价值

那么看有点乱,我们将“七国之乱”前后的藩王做一个分类,就一目了然了:

“七国之乱前”二十二王:齐王系七王:齐国、城阳国、济北国、济南国、淄川国、胶西国、胶东国;淮南王系三国:淮南国、衡山国、庐江国;吴王系一国:吴国;汉景帝儿子六国:河间国、广川国、临江国、汝南国、淮阳国、长沙国;汉文帝儿孙二国:梁国、代国;其他:燕国、赵国、楚国。以上二十二王,汉景帝可依靠的嫡派仅有本身的儿子六王,和弟弟梁王刘武、侄子代王刘登,合计八王。那八王中,除了梁国实力雄厚外,其他诸王相比照较弱小。“七国之乱后”十九王:

七国之乱:一半国仇一半家恨!浅析七国之乱两大汗青价值

齐王系三国:齐国、城阳国、淄川国;淮南王系三国:淮南国、衡山国、济北国;汉景帝儿子九国:河间国、临江国、鲁国、长沙国、赵国、江都国、胶西国、胶东国、中山国;汉文帝儿孙二国:梁国、代国;其他:楚国、燕国。以上十九王,汉景帝可依靠的嫡派为本身的儿子九王,和弟弟梁王刘武、侄子代王刘登,合计十一王。

“七国之乱”前,汉景帝以八个嫡派诸侯王,面临十三个恩怨家族藩王,“七国之乱”后,酿成了十一个嫡派诸侯王,面临六个恩怨家族藩王,前后比照,权力强弱翻了个个。

“七国之乱”——汉初政治格局的急转弯

从以上阐发能够明显看出,“七国之乱”既是一场由削藩引起的政治骚动,又是一场嫡派变更后,嫡庶之争引起的家族私怨纷争,那场骚动事关汉帝国中心政权的长治久安。

七国之乱:一半国仇一半家恨!浅析七国之乱两大汗青价值

“七国之乱”初期,汉景帝从实力上看,远不如反对派的藩王,假设不是周亚夫战术适当,战争一旦被挈进漫长的拉锯战,中立的诸侯王跃跃欲试,场面地步很可能急转曲下。那就不难理解,当初汉景帝宁可抉择放弃晁错,也要争取媾和的行为了。

“七国之乱”的平定,完成了汉帝国三个严重改变:

一是安定了汉文帝一系做为皇嗣嫡派的正统地位。

西汉汗青上,被后世公认,具有庙号资格的有四位皇帝:太祖刘邦、太宗刘恒、世宗刘彻、中宗刘询。汉文帝刘恒之所以获得太宗的庙号,而不是汉惠帝刘盈,除了汉文帝小我凸起的奉献外,他仍是皇嗣从刘盈一脉,转移到刘恒一脉的鼻祖,即使他的政绩不凸起,他也一定获得太宗庙号!当然,前提前提是压制住庶系藩王之乱。

“七国之乱”严厉冲击了庶系藩王们的权力,跟着汉景帝的儿子们分封封国,庶系藩王权力敏捷缩水,嫡派正统地位再也无法挑战。

二是借机削弱藩王权利,使诸侯国永久丧失对中心政府的威胁。

七国之乱:一半国仇一半家恨!浅析七国之乱两大汗青价值

西汉开国初年的分封造是“实封”,不像西汉末年的“虚封”。所谓实封,就是诸侯王对封国有治理权限,虚封的诸侯王,只能从封国获取必然比例的钱粮做为供奉,不克不及参与封国的治理。

“七国之乱”后,藩王的官员任免权限全数被褫夺,钱粮征收也由委任的官员施行,诸侯王被砍断了经济动脉。尔后,中心政府对藩王治理越来越严厉,诸侯王失往了任何参与政治的可能性,萎缩成一条尺度则准的“寄生虫”!

三是为汉武帝的专制政治扫清了障碍,也为士族阶级的兴起展平了道路。

“七国之乱”后,宗族权力根本丧失,功臣集团也已退出汗青舞台,以及外戚权力依附特征的短板,让汉初三大政治权力都画上了句号。

一个皇权时代即将到来,一个中国汗青上最了不得的大专制者汉武帝,就是在那个汗青情况下兴起的。

拱卫皇势力力的士族阶级,也陪伴着汉武帝的撑持,在政治权力的空白期茁壮生长。一百多年后,他们末于破茧化蝶,一个中国汗青上最强大、生命力最兴旺的士族集团,盛拆面世!

七国之乱:一半国仇一半家恨!浅析七国之乱两大汗青价值

0
回帖

七国之乱:一半国仇一半家恨!浅析七国之乱两大汗青价值 期待您的回复!

取消
载入表情清单……
载入颜色清单……
插入网络图片

取消确定

图片上传中
编辑器信息
提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