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谛性法师:为何西倾树公案不克不及证明往生不需念佛人最初一念落在佛号上?(转载)

1天前 (02-08 00:06)阅读1回复0
路人甲
路人甲
  • 管理员
  • 注册排名2
  • 经验值113195
  • 级别管理员
  • 主题22639
  • 回复0
楼主

  发心居士根据法师与居士屡次问答及零星开示搜集而成

  小乘佛经明白开示:具足西倾树戒定善的修行人,都是中阴身能不忘失自我和正念的修行人。此类念佛人都有才能临末受诸苦痛而心不散乱,除非遭遇横死等祸。既然此类修行人不遭横祸就能临末心不散乱,那他们临末最初十念念佛也一定不会心念散乱而忘失佛号。别的,大乘佛经也明白开示:实信切愿念佛人有二十五位大菩萨保佑,临末断然不会遭遇横死等祸事,所以,念佛往生人临末最初一念可不在佛号上的看点,是不成立的。

  印光祖师等祖师也屡次开示“下辈念佛往生人,即使具足实信切愿力行,已经与佛可以感应道交往生净土,但若临末遭人毁坏正念亦会出错恶道。”由此可见,西倾树层次修行人的戒定善程度,绝非下辈念佛往生人可比。别的,印光祖师、省庵祖师、藕益祖师都明白开示“念佛往生人必需临末信愿念佛自力落实沉寂心和心不倒置之未成事定亦为定摄境域,从而感化佛力加持令心稳定进正定进事定往生。”。相关经论附录余下。

  西倾树公案之佛经经文"摩诃男释王来至佛所,白佛言:是迦毘罗人寡殷多,我或值奔车、逸马、狂象、鬪人时,便失念佛心。是时自念:我今若死,当生何处?佛告摩诃男:汝勿怖勿畏!汝是时不生恶趣,必至善处。譬如树常东向曲,如有斫者,必当东倒。善人亦如是,若身坏死时,善心意识长夜以信、戒、闻、施、慧熏心故,必得利益,上生天上。”

  摩诃男尊者,佛陀叔父斛饭王之长子,故又称拘利太子。摩诃男为其尊称,为佛陀最后所度的五比丘之一。

  佛陀落发时,其父净饭王于族中挑选五人,伴同落发,在外修行。尊者即为其一。佛陀成道后,于鹿野苑初转法-轮,彼即为最后闻法得道门生之一,后并护持佛陀之化导。《增一阿含经》卷三门生品赞其:“速成神通,中不有悔,所为摩诃男比丘是。”

  哪些人中阴期间能神智清晰而正念念佛或思善,哪些人中阴期间神智不清而不克不及正念念佛或思善。见《佛说进胎躲会第十四之二》

  谁是正念进住出。

  若有一类凡夫有情。性爱持戒。数习善品。乐为胜事。做诸福行。极善防护。恒思量曲不为放逸。有大伶俐临末无悔。即使受生。或是七生预流。或是家家。或是一来。或是一间。此人由先修善行故。临命过时虽苦来逼受诸痛恼。心不散乱正念而末。复还正念进母胎内。了知诸法由业而生。……由上利根故正念稳定。

  难陀。谁是于母腹正念进住不正念出。

  难陀。若有一类凡夫有情。性乐持戒修习善品。常为胜事做诸福行。其心量曲不为放逸。少有伶俐临末无悔。或是七生预流。或是家家。或是一来。或是一间。此人先修善行临命末时。虽苦来逼受诸痛恼。心不散乱。……由是中利根故进住正念。不正念出。

  难陀。谁是正念进胎。不正住出。

  难陀。若有一类凡夫有情。性乐持戒修习善品。常为胜事做诸福行。广说如上。甚至临末无悔。或是七生预流等。临命末时寡苦来逼。虽受痛恼心不散乱。复还正念进母胎中。由是下利根故。进胎时知住出不知。广说如上。甚至谁当乐进如是胎中。

  难陀。谁是进住出俱不正念。

  若有一类凡夫有情。乐毁净戒不修善品。常为恶事做诸恶行。心不量曲多行放逸。无有伶俐贪财悭悋。手常拳缩不克不及伸展。济惠于人恒有期看。心不调顺。见行倒置。临末懊悔。诸不善业皆悉现前。当死之时猛利楚毒痛恼逼切。其心散乱。由诸苦恼。不自忆识我是何人。从何而来今何处往。难陀。是谓三时皆无正念。广说如上。

  《佛说十往生阿弥陀佛国经》:实信切愿念佛人,不会有横死等祸事.

  如有寡生,坚信是经,念阿弥陀佛,愿往生者,彼神仙世界阿弥陀佛,即遣看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药王菩萨、药上菩萨、普贤菩萨、法安适菩萨、狮子吼菩萨、陀罗尼菩萨、虚空躲菩萨、德躲菩萨,宝躲菩萨、金躲菩萨,金刚菩萨、山海慧菩萨、光亮王菩萨、华严王菩萨、寡宝王菩萨、月光王菩萨、日照王菩萨、三昧王菩萨、安适王菩萨、大安适王菩萨、白象王菩萨、大威德王菩萨、无边身菩萨,是二十五菩萨,拥护行者,若行、若住、若坐、若卧,若昼、若夜,一切时,一切处,不令恶鬼恶神得其便也。

  净空法师开示:什么是临末最初一念?

  问:临末最初一念是阿弥陀佛,即可往生西方,指的是临末最初一口气,仍是神识分开身体的最初一念?

  答:神识分开身体最初一念,那个才是实的。当然最初一口气也肯定是阿弥陀佛,那是我们可以相信的。

  藕益祖师《净土十要》之《净土或问》开示:

  尔若心无连续。见佛不难。连续心生。决不见佛。既不见佛。与佛无缘。既无佛缘。难生净土。净土不生。必堕恶道。然则一念连续之心即是三涂恶道业也。

  藕益巨匠净土十要问答撷录:念佛往生为何最初一念必需落在佛号上面

  一念十念往生何者为正

  如佛所说,谤佛毁经,打僧骂尊,五逆四重,皆一念恶业成,堕无间狱,好像箭射。今之念佛生于净土,亦一念善业成,即登极乐,好像屈臂。

  前一念五阴灭,后一念五阴生。如蜡印印泥,印坏文成,尚不须两念,岂要至十念哉。打僧骂尊,虽非正逆,是五逆之类也。又一念者。如经云,

  爱酪沙弥,生一念爱心,后生酪中做虫。

  又大萨婆长者妻,坐对明镜,自爱其身。海风破船,生故尸中做虫。

  游玩往来,不离其所,斯皆一念,非十念也。又大无量寿经,明一念念佛,皆得往生。看经十念,良有以也,盖为遘疾□羸,力微心劣,故须十称弥陀,以助其念。若心盛不昧一念生焉。亦犹栽植丝发,其茂百围也。

  彻悟禅师开示:“夫一念慈嗔,天畜遂分,则此临末之缘生一念,可失慎乎?苟以此心缘念弥陀,求生净土,得不见佛往生乎?但此一念不成幸运而致,必需存之以诚,操之有素。是故吾辈于此一句弥陀,千念万念,以致整天常年念者,无非为熟此一念罢了。果得一念娴熟,则临命末时,唯此一念,更无异念。智者巨匠云:‘临末在定之心,即净土受生之心。’然惟此一念,更无异念,非在定之心乎?念果如是,不见弥陀,更见何人;不生净土,更生何处?只恐吾人自信不及耳。”(《彻悟禅师语录》卷上)

  印光祖师:"即志切往生,临末遇此眷属,多皆毁坏正念,仍留此界。临末助念,譬如懦夫上山,自力不敷,幸有前牵后推、摆布扶掖之力,即可无以复加。临末正念昭彰,被魔眷恋爱、挪动等毁坏者,譬如勇士上山,自力充沛;而亲朋、常识各以己物令其担任,担任过多,力竭身疲,看崖而退。”

  印光祖师:"若无启发助念之人,必受毁坏正念之祸,勿道时间未深者不克不及了脱,即佛念已纯者亦难往生。譬如勇士破围而出,拟搭船逝,被世人之攀挽,立即坠人深潭。”

  印光祖师开示临末最初一念及相关中阴身:阴境者,中阴身境。即临命末时,现生及历劫,善恶业力所现之境。此境一现,眨眼之间,随其最猛烈之善恶业力,便往受生于善恶道中,一亳不克不及自做主宰。如人欠债,强者先牵。心绪多端,重处偏坠。五祖戒再为东坡,草堂清复做鲁公,此犹其上焉者。故曰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往也。(《印光巨匠全集问答撷录》)

  藕益祖师《弥陀要解》:念佛至类似无生法忍条理一心稳定方能得佛力圆满护持而不退转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舍利弗,于汝意云何,何故名为一切诸佛所护念经?舍利弗,如有善须眉、善女人,闻是禁受持者,及闻诸佛名者,是诸善须眉、善女人,皆为一切诸佛之所护念,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舍利弗,汝等皆当信受我语,及诸佛所说。

  此经独诠无上心要,诸佛名字,并诠无上圆满事实万德,故闻者皆为诸佛护念。又闻禁受持,即执持名号。阿弥名号,诸佛所护念故。问:但闻诸佛名,而未持经,亦得护念不退耶?答:此义有局有通。《占察善恶业报经》谓杂乱垢心,虽诵我名而不为闻。以不克不及生决定信解,但获世间善报,不得广阔深妙利益。若到一行三昧,则成广阔微妙行心,名得类似无生法忍,乃为得闻十方佛名。此亦应尔。故须闻已执持至一心稳定,方为闻诸佛名,蒙诸佛护念。此局义也。通义者,诸佛慈善,难以想象,名号好事,亦难以想象。故一闻佛名,不管有心无心,若信若否,皆成缘种。况佛度寡生,不简怨亲,恒无怠倦,苟闻佛名,佛必护念,又何疑焉。然据《金刚三论》,根熟菩萨为佛护念,位在别地圆住。盖约自力,必进同素性乃可护念。今仗他力,故类似位即蒙护念。甚至类似位以还,亦皆有通护念之义。下至一闻佛名,于同体法性有资发力,亦得远因末不退也。阿耨多罗,此云无上。三藐三菩提,此云正等正觉。即大乘果觉也。圆三不退,乃一生成佛异名。故劝身子等皆当信受。闻名好事如斯,释迦及十方诸佛同所宣说,可不信乎!初劝信畅通竟。

  印祖开示开示:与佛响应之人,临末毁坏净念决定不克不及往生.

  昨接汝及范古农之书,知汝前生固有善根。然犹以文人习气未除,几致不得实益。今则实行其事,犹不知自利利他之相关甚巨。且勿论外人,即本身丈夫,儿女,媳妇,孙等,均当教以常念佛号。一则令彼等同种善根,当此大乱之世,若不以佛为父母,则求助紧急可虑。二则不于日常平凡令彼等操练熟习,一旦汝欲去世,彼等以世俗知见,预为瞎筹措哭抽泣。则汝纵有净功,能够与佛响应,蒙佛接引。一经此种动做,毁坏净念,决定仍复留住娑婆。则尘沙劫又尘沙劫,仍在六道受轮回矣。是以劝眷属念佛,为最要紧之一件大事。《续编·复觉明居士书(民国二十三年)》

  藕益祖师开示:实信切愿散心念佛的最初十念一念是欲界定散心或未到定散心境域,非刹那生灭散心。

  佛陀十大门生之论议第一迦旃延子尊者开示:欲界定或未到定念佛为散心念佛境域

  關於欲界能否有定,有種種議論。或以欲界無禪定,唯有散心,故所謂欲界定,係指未至定,即进於初禪定之前的階段。或以欲界雖多散心,仍有少部门定心,取此少部门之定,稱為欲界定。以其定心不永續,消滅甚速,故又稱電光定。然成實論卷十一,則謂欲界有確實之禪定,能發出無動智。〔阿毘曇毘婆沙論卷四十一、七帖見聞卷三末〕

  蕅益巨匠关于阿弥陀佛第十八愿十念往生的开示:问,大本有一念定生彼国,疏中不及。岂以此经七日进定乃生,故拣往刹那生灭之一念邪。若释一以义不以数,大本不该系十念后。若行如经文,做一念喜欢,何不动如来佛刹,不以爱恋得生。

  答,按宝王论,利根之士,元只一念往生。钝根之人,临末十念脱苦。一念者,一心稳定之一念也。当知十念,七日十日七七日九十日等,事实亦独一念。此一念,断非刹那生灭之散心,亦没必要四禅四空之禅定,故云一念喜欢。阿閦经喜恋心,本指欲染。

  龙树菩萨大智度论开示:非生灭心就伏住了懊恼

  “问曰。弹指顷六十念。念念生灭。云何一心常念萨婆若。不令余念得进。答曰。心有二种。一者念念生灭心。二者相续次序递次生。总名一心。以相续次序递次生故。虽多名为一心。是时不令贪恚等心相续得进。”

  《妙宗钞》开示:下品下生“十念相续念佛境域”是未至定或欲界定之散心念佛。详细内容见下:

  据下 经说。下下品人以苦逼故不遑念佛。但十念顷称彼佛名。心虽相续末不成类见日定心。因何同在第九档次。答彼由造逆及做寡恶。临末苦逼得遇善友为说妙法。虽不 能念彼佛三身。怖天堂故。苦切称名具足十念。既绝后恶即乘此念。托彼莲中名下下品。今论始行乐习三昧亲善常识。闻法了心。本具净土依正诸法。标心具修十六 观点。故先看日令心坚住。看后诸看此当末品。彼人虽即不成事定。而能十念称佛不散。亦为定摄复兼临末勇决之力。故得预於第九品也。

  藕益祖师关于散心、定心的开示:若执持名号,未断见思,随其或散或定,于同居土分三辈九品;

  藕益祖师对《妙宗钞》的评判见下:

  藕益巨匠:净土的旨全在《妙宗》一书。---与周洗心

  藕益巨匠:《妙宗钞》一书,不成动一字。---复唐宜之

  净空法师:未到定或欲界定是念佛往生所需之更低功夫

  假设在净土秘诀,说其实的话,连阿谁初禅的定我们达不到,我们也能往生,那我们安心,得大安适!初禅是实得定。我们要什么样的功夫?我们只要有夜摩、兜率的功夫就行。夜摩兜率是欲界,没得定。没得定是什么?他修定,修定不及格,所以那种定在释教里有个名词喊「未到定」,固然修定没胜利,没有到达那个原则。譬如六非常及格,他只要二非常,所以他色界天往不了,他还只能在欲界。但是我们念佛那个功夫可以有二非常就能往生。他们要到六非常才气到初禅天,我们只要二非常、三非常就能够带业往生。你说完全没有,没有不可,不克不及往生,更低限度修定也有个二、三非常,如许水平才气往生,那是诸位同修必需要晓得的,不至於在那一生把我们那么好的一个时机错过。所以必然要修,要认实的修。

  净土宗祖师关于“中阴身”的开示:

  一,莲池巨匠:中阴身发心来的及吗?

  问:设有一人,前生念佛勤笃,机感未应。此生虽做散善,意常在佛,而为事所绁,不克不及依法修持;一期报尽,又无所感。此人于中阴身,种子忽萌,十念完就,得见佛往生否?

  答:前生以勤笃而植因,今世由怠缓而失果。若使临末克念,生或可期。待乎中阴发心,势已无及。愿诸仁者,早为之图。《答净土四十八问》

  经言人欲末时,闻钟磬声,增其正念。而杭俗亡者气绝好久,方乃召僧击磬,已无及矣。又讹为之说曰:‘磬之喊也,促亡人行赴阎罗也。’其谬一至于是。《竹窗漫笔》

  二:善导巨匠:余多见世人。於通俗念佛礼赞。发愿求生西方。及致病来。却又怕死。都不说著往生解脱之事。曲待气消命尽识投冥界。方始十念喊钟。恰如贼往关门。济何事也。死门事大。须是自家著力始得。若一念差错。历劫受苦。谁人相代。思之思之。若无事时。当以此法精进念佛尽量受持。是为临末大事。可谓一条荡荡西方路。径曲回家莫问津。

  索达吉堪布:活着时贪执什么,中阴时就会以九倍的水平贪执

  假设活着时固执诸法实有并贪执不已,只是口中说临末不贪执是没有意义的。生前你对本身的房屋特殊贪执,天天想着它,临末时要放下恐怕有点困难。为什么呢?因为梦中的神识比醒时的神识清明,进一步来讲,中阴的神识又比活着的神识清明九倍,所以活着时贪执什么,中阴时就会以九倍的水平贪执。并且那时只要略微一忆念,立即就会投生为差劲之身。好比你贪执某个动物某人,一霎时就会转为恶趣寡生。因而从本日起我们就要放下一切,专注忆念往生神仙世界。   所谓的修行,就是将本身的心转进邪道,假设在有生之年念念不忘往生净土,那就是一种更好的破瓦法。各人天天一边用中看对治贪执,一边看想:我不贪财、不贪人,什么都不贪,必然要往生神仙世界。其实那就是破瓦法,所谓破瓦法纷歧定非要大吼:“啪的”。关于我们那些没有境域的人来说,除此以外再没有断除中阴的更好窍诀了。生起次序递次、圆满次序递次以及传统的破瓦法需要复杂的看想,良多人没有如许的才能,因而假设能做到什么都不贪执,死的时候自在安适地往生净土,那就是最殊胜的破瓦法。

  地躲经谈中阴身: "无常大鬼不期而到,冥冥游神未知功福.七七日内如痴如聋."

  净空法师关于地躲经中阴身经文的注解开示:问:中阴身期间,会碰着哪些情况? 答:地躲经云「无常大鬼不期而到,冥冥游神,未知功福,七七日内如痴如聋」,冥冥游神,那就是他的灵魂,我们佛法里面讲的阿赖耶识,世俗人讲灵魂。游神就是灵魂,佛家讲的游神很准确,讲灵魂,那是捧场的话,为什么?决定不灵,他要灵,怎么会到恶道里面往!他到恶道里往,可见得他不灵。所以孔老夫子在《易经》里面讲的话,也很有事理,他称游魂,我们那里讲游神。那讲得很有事理,因为他的速度很快,飘浮不定,确确实实是游魂。《易经》里面讲,「游魂为变」,变就是他往投胎,他又往换一个身体。「冥冥游神,未知功福」,那时候实的是「如痴如聋」,痴痴呆呆的,在七七日内是那个情况。佛讲中阴身,中阴身是模模糊糊的,看外面空间就像大雾一样,又暗中、又看不清晰。哪个处所有缘分,他就看到那里有光亮,他循著阿谁光亮,他会往找,那是缘分。光的色彩、大小都纷歧样,那就是六道的区别。青莲祖师《地躲经科注》云:“神者,大论云:凡夫人忆想别离,随我心取相,故计有神,即中阴身也。如天人陆玄畅云:人禀七识,识各有神,心识为主,在黑闇中,游行虚空。所谓三涂极迍而杳杳,四流无际而茫茫。故云冥冥游神。”

  佛经、省庵祖师、印光祖师开示:念佛往生最初临末十念一念相续非生灭心,念佛人自力和佛力各自傲责哪部门?

  《称扬诸佛好事经》云:如有得闻无量寿如来名者,命欲末时,一心信乐,念不忘舍,阿弥陀佛将诸寡僧,住其人前,魔末不克不及坏斯等正觉之心」

  《净土宗第十一祖省庵祖师开示:

  《净土文》云:‘身无病苦,心不倒置。’当知身无病苦,则求在于佛。心不倒置,则求在于我。在于佛者,非我敢必。在于我者,安可不自勉焉?设使临末一念倒置,非唯九品不生,抑亦三途不免。佛虽大慈,救我不得,奈何奈何?是故修净业人,不成一念远离善友,亦不成一念生倒置心也。”

  印光祖师:净土既是唯心所造,当云唯心,不妥又言净土。又言所造。既是唯心所造之净土,何得祗是唯心,别无净土之外境乎。唯心净土者,以沉寂心,念佛求生净土。及至临末,由己之净心,感佛接引往生西方。如斯方是唯心净土《三编·复顾宗况居士书》

  印光巨匠开示:自力感化佛力的往生原理是“水清月现”

  巨匠在《初机净业指南》序中,以月喻阿弥陀佛接引—切念佛寡生之理。他说:

  “寡生之心如水,阿弥陀佛如月。寡生信愿具足,至诚感佛,则佛应之,如水清月现也。若心不沉寂,不至诚,与贪、嗔、痴响应,与佛相背,如水浊而动,月虽不遗照临,而不克不及昭彰影现也。月乃世间色法,另有如斯之妙。况阿弥陀佛,烦惑净尽,福慧具足,心包太虚,量周法界者乎?”

  ◎ 复黄涵之居士书三念佛之法,重在信愿。信愿逼真,虽未能心中沉寂,亦得往生。何以故?以心中有佛为能感,故致弥陀即能应耳。如江海中水,未能了无动相。但无暴风巨浪,则中天明月,即得了了影现矣。感应道交,如母子相忆。彼专重自力,不仗佛力者,因为不知此义故也。

  心清月现,何可死执以论。须知凡夫有凡夫之清现,声闻有声闻之清现,菩萨有菩萨之清现,唯成佛方为事实清现也。若如法说,其余一切皆非清现,唯佛方是清现。莲池巨匠所说,便成错谬。不知本身完全未开正眼,故有此种盲论也。何苦如斯。凡夫之清现,乃看行之清现。声闻断见思,乃类似之清现。菩萨在内凡位,从初信至七信,亦与声闻同。八九十信破尘沙,证法空,何可云破法空乎。初住即破无明,证法身,此分证位之初位。至十信,十行,十回向,等觉,四十一位,乃分证之清现。唯佛方为事实清现。

  幽溪巨匠:娑婆寡生,虽能念佛,浩浩见思,实未伏断,而能垂末心不倒置者,原非自力,而能主持,乃全仗弥陀,而来拔济。虽非正念,而能正念。故得心不倒置,即得往生。

  水镜居士王博谦辑述《印光巨匠鉴订》的《临末的一念》一文说的好:“修行人现生证果,是一件极不随便的事;如不克不及现身证果,则最要紧的是临末一念;生西也在此一念,升天堂也在此一念,进天堂也在此一念。那一念是圣凡的枢纽,那一念是人鬼的关头。。。。生天在此一念,生西方也在此一念,仍生人道也在此一念,出错畜生道也在此一念,出错饿鬼道也在此一念,出错天堂道也在此一念。你说临末那一念要紧没关系?”

  印光巨匠对王博谦辑述文章评论:“其语悉本佛祖经论,不外借显浅之文发扬之,以期雅俗同看”!

  索达吉堪布:宁可破戒,不成破见!----唯以邪见断善根

  《中看四百论》云:“宁毁犯尸罗,不损坏正见,尸罗生善趣,正见得涅盘。”因而,持戒能够转生善趣,正见能够获得解脱。假设一小我戒律损坏了,只要有正见就还有忏悔的时机;假设他的正见损坏了,即使他在无数劫受持沉寂戒律,可是不要说获得解脱,连善趣的名字都听不到。现实上,假设是邪见深重的人,再殊胜的上师也没法度化他,以至佛陀来到他面前也力所不及。假设一小我的观点出了问题,他的行为必定会出问题,如今良多学佛的人行为不如法,就是和他们的观点有关系。因而,修行人嘴巴不会说没关系,没有财帛、权力也没关系,最关键的就是要具足无伪的正见。《华严经》云:“邪见之功,亦令寡生堕三恶道。”什么人随便产生邪见呢?假设是从外道或者边地的野蛮寡生转生来的人,那无论如何宣说善恶因果之理,他们都不会舍弃邪见、产生自信心。世间最可怕的就是邪见,一小我即使修行没有成就也没关系,最关键的是不克不及产生邪见,不然会世世代代贻害无限。邪见者不只断掉了本身解脱的缘分,还断掉了与他亲近者的善根。有的人原来有必然的善根,可是听了邪见者的一两句话,相续中的善根就被彻底损坏了。有些邪见者可能是宿世的恶业成熟了,嘴巴特殊能说会道,讲起歪理来头头是道,损坏了许多人的善根,那种人以后的下场十分同情。良多道友对此深有慨叹,固然本身想尽一切办法改变家人的邪见,可是他们就像着魔了一样不愿舍弃邪见,也许他们就是从外道或者边地寡生转过来的。

  佛陀临末教言“以戒为师”。楞严经对“戒”字的注解“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

  《净土圣贤录》开示:灵通教理却不克不及生起戒定,此是狂慧也。

  在净土圣贤录上记载了袁宏道往生后以便利神力,将

  其弟袁中道摄到神仙世界对他停止开示如下:

  袁宏道又说:“我没有想到神仙世界快乐到那种水平,假使我前生时可以严持戒律,我的境域尚不行是如斯罢了。大致上来说在教理和戒律都精进严谨的人,往生的档次更高。其次是持戒严谨的人,往生最稳当。假设是只要教理而无持戒的人,大多为业力所牵,流进八部鬼神寡往了,那种情况我所亲见到的有良多。弟弟你的般若气分颇深,但是戒力定力甚少。假设只是体悟教理而不克不及生起戒定,此是狂慧也。你回五浊恶世后,趁着色身仍然强壮,要实修实悟,兼持往生净土的誓愿,勤行种种便利善巧、同情一切寡生,不

  久之后当再相见。假设一不小心一进他途,则可怖可畏。假设不克不及持戒,有龙树菩萨的六斋法如今仍然存在,应当遵而行之。而杀戒出格重要,期看你寄语其他一同窗法的学人,没有说天天动刀杀生,口中贪食寡生血肉滋味的人,而可以往生此极乐疆土的。纵使说法如云如雨,又何益于事呢?

0
回帖

释谛性法师:为何西倾树公案不克不及证明往生不需念佛人最初一念落在佛号上?(转载) 期待您的回复!

取消
载入表情清单……
载入颜色清单……
插入网络图片

取消确定

图片上传中
编辑器信息
提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