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是后山人,偶做堂前客,为得碎银几两,斗胆说天阔。
大道本无形,说来皆是错,论到面红耳赤,挥手看星落。
所谓“上医医国,中医医人,下医医病”,诸君可曾传闻?
窃认为:国之执宰者,一个政令,可活亿万人,可惠普天万民,可称为“上医”!
著书立传者,上承往圣绝学,开一家之言,导人向善,引万千有志之士回心,蹈厉奋发,利国利民者,可称之为“中医”。
通医药理者,幼而随师,整天勤奋隆重,晓天文、知神机、察情面、精经方、熟药性、敏医理,兢兢业业,悟性高者,穷十数年之功,可得二三,如斯,则一方、一言、一按、一针即可去除千百人苦痛者,应称之为“下医”。
所以,才有“不为良相必为良医”之叹!
实属“与世有济,此生不虚”之有志之士,方可为之!
上医之难,难在襟怀全国放弃私交,难在拨冗往繁体察民情,难在尝鼎一洞见根源,难在不求当下利在千秋。
中医之难,难在识人识己,难在知古知今,难在恒力恒心,难在一孔之见。
下医之难,难在一个苦字,唯心怀苍生,勤求古训,实情实性,兴之所在,全力以赴,方可窥视一二。
常常思虑及此,城市感慨“世人奔波,只为碎银几两”。
故,有志为医道之一者,应先读诸葛家训《诫子书》以立志。正如书中所言:“良人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恬澹无以明志,非平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克不及励精,险躁则不克不及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往,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次读《大学》以求静:“知行然后有定,定然后能静,静然后能安,安然后能虑,虑然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末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再读《医学三字经》以成系统;
再修《易经》以晓万物运转改变之序;
遂读《黄帝内经》、《伤冷论》、《针灸甲乙经》、《神农本草经》等以悟医道。
后,可跟师进修,潜心悟道,自可见得门内绮丽实容。
其实,无论为卿为相,为圣为贤,为医为孝,都有一个配合点,就是“意”!
《灵枢·本神》云:“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有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
孙思邈《令媛要方》中写道:“神故意手之际,意析毫茫之里。”在《令媛翼方》中又说:“夫医道之为言,实为意也。”
为卿为相,若何在面临面前的“心手之际”般的素材、数字、报告请示,体察到千里之外,普天之下的民生民计,重在“意”之所在,神之所在,即“意析毫茫之里”,也可称为“意析万里之外”。
为圣为贤,若何在读圣贤书,读党政国策之时,阐发时弊,提出良策,编辑思惟,搜集寡生之意,共图之,共勉之,共实现之,也是一念、一意之间。
以上所言,有“道”,也是“抱负”,或者,喊目标。
也有术,无术,怎能发现“登天之梯”?
术,即,办法!
而那些办法,都在《黄帝内经》之中。
所以,感近日稍有闲暇,试着从一个“前无前人,后必有良多来者”的角度逐句阐明一下那本千古奇书。
诸君,且看吾扔出一个一个“砖头”,妄图引得你们的多多“美玉”,预备好接招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