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锫坚
2011年有哪些值得纪念的科技大事呢?乔布斯的往世无疑是此中之一,但另一个暗潮涌动的事务,放在互联网的开展史上,恐怕更具里程碑意义,那就是实名造的全面来袭。相对应的,则是虚拟身份的日落西山。
12月16日,北京四家行政部分公布微博治理新规,规定只要在停止实在身份信息注册后,微博用户才气利用发言功用。几天之后,中国互联网呈现大规模的用户材料泄露事务,从CSDN(中国软件开发联盟)、天边到许多中小网站,都被爆库──用户数据包被普遍泄露。
而 在美国,愣头青一般闯进社接壤的Google,从7月起头在Google+上强逼推行实名造。此举很快遭到许多科技名人和媒体的反对,人们为此创造的新词 ──Nymwars,以至跻身Twitter上的热门标签。迫于压力,10月19日,Google负责社交营业的副总裁维克•刚多特拉(Vic Gundotra)表达,Google+在将来数月将撑持化名和其他身份。
实名造那个烫手的山芋,还被扔到了腾讯等门户手里。新年伊始的深圳人大会议讨论组里,有人大代表对腾讯董事局 马化腾“起事”,认为QQ应该实名造,并且对利用者年龄做出限造,马化腾现场廓清:“如今有人通过德律风卖淫嫖娼,那么是不是德律风运营商也要对该行为负责呢?”
其 实,通盘以“实名造”来归纳综合以上事务其实不安妥。好比,北京的微博新规,能够“后台实名,前台自选”,而Google+则要求前台利用实名。其实,在各类网 站(出格是电子商务类网站)注册时,我们也会留下姓名、邮箱、手机号和地址等信息,而一旦要供给身份证号,所有用户都免不了迟疑一下。事实,身份证是我们 在现实世界的独一凭证。
马化腾在应答人大代表的发问时,点出了实名造的关键所在:平安、隐私和效率是互相矛盾的。我用更曲白的语言阐明一 下:实名造的推行,对政府、公司和小我有着差别的影响。对监管部分,实名造意味着更便利的平安治理;对小我用户,实名造意味着隐私的部门丧失;对供给办事 的网站来说,实名造意味着用户庇护成本的剧增。万一用户数据库被盗,更是丢人现眼以至面对海量诉讼。
关于实名造的讨论,能够简单类比为美 国持枪自在的争论,两者都涉及小我自在和公共平安的权衡,鱼与熊掌不成兼得。本位主义者(Individualism)会勇敢地站在持枪和匿名(化名)的 阵营,而持公共利益至上看点的人,则会倾向于禁枪和实名造。或者说,实名造的潜台词,是收敛小我的言论表达自在和身份饰演自在,为机构(政府和公司)的大 规模监控供给便当。
在虚拟世界,在互联网过往20来年的青春期里,人们不断享受着虚拟身份的自在:你能够收配无数个ID、昵称和邮箱地 址。用美国粹者Sherry Turkle的话说,电脑屏幕上的每一个窗口,都代表你的每一个虚拟身份,每一层奇异人生。在QQ、MSN、微博、SNS、淘宝、BBS、魔兽世界的每一 个窗口,你能够别离饰演恋人、同事、同窗、看客、买家、诗人,以至是一只怪兽。
互联网上没有人晓得你是一只狗。那句话,你能够从欺诈的角 度停止解读,也能够当做青春期的游戏来看待。对我而言,虚拟身份的更佳脚注来自水木清华BBS的“八折MM”事务。那是上世纪90年代末的故事,一个名为 “八折MM”的ID,引起许多文学青年的存眷,八折MM在文学版上连载一篇恋爱小说,校园青年们为其文笔倾倒,更为一张据传为八折本人的照片而热血沸腾。 没多久,谜底揭晓,八折MM的实人,竟是华南某校一大胡子男生。逃捧者莫不捶胸顿足,大唤受骗。
在实名造渐近的今天,如许的盘曲故事会越来越少。“大梦已醒/今天我是梦中人,而如今我已再生/今天我是海象,而如今我是约翰”。跟着单一身份的全面降临,我们能够高唱约翰•列侬的那首老歌《God》了。
现 实对虚拟的进侵,最有力的鞭策者其实是社交巨头Facebook。扎克伯格不断以“极度通明”的理念来设想他的网站,他在差别场所指出,“关于一小我来 讲,双重身份是不诚恳的表示,今天那个世界的通明度将不容许一小我拥有双重身份”。他和他的同事们相信:公开认可本身是谁并在所有伴侣面前心口如一,有助 于一个更安康的社会。当然,单一身份也是新型营销形式的基石,它让数据阐发和告白推送变得更随便。
不甜被社交大水所裁减的Google, 在2011年年中推出了重磅产物Google+。Google认可,人是有差别身份的,在差别圈子里,需要展示差别的形象和个性。但是,那种多样的展现, 必需同一到一个实名之下。过往,人们以差别的ID参与差别的社区,展示差别的形象。而如今,Google+期看各人用实在姓名参与所有社区,但要学会控 造,在差别场所展示差别的形象。那个以手艺起身的公司,期看所有用户跟它一样严谨和便宜,当然,也可能更好地为其告白形式办事。
在过往,互联网的公私界限相对清晰,邮箱、一对一的聊天,都是私家领地。而SNS和微博类手艺的呈现,则把人际沟通和公共传布融进一体,公私疆界也随之消融。实名造以庇护公共平安为名,一不小心也能够踏进私家的领地。
随 实在名造的全面渗入,互联网将不再是抱负主义者梦想的蛮荒西部,它越来越成为现实的某种从属物。我曾经就隐私和监控的将来,向美国科技奇才 KK(Kevin Kelly)发问,将来能否会呈现奥威尔小说《1984》中的情景?他的答复是:“一种可能是,呈现一小我监视所有人的‘老迈哥’,但同样更有可能的是, 各人都彼此看到‘通明’的对方。我更倾向于相信后一种可能,因为前一种极端情状,是一个极易瓦解的系统,而相互对等、彼此通明的情状,则更有弹性、更强 壮,也更可能呈现。”
在我看来,2012年的收集世界,会是40%的“1984”(政府和大公司全面逃踪互联网用户的行为踪迹),40% 的标致新世界(海量免费内容给人们供给着娱乐至死的Soma麻醒药),10%的Matrix(个别黑客以爆库等手段威慑浩荡机构),10%的西部边陲(个 别虚拟角落仍在停止新的游戏规则试验)。
(本文做者黄锫坚,清华大学中文学士、科技哲学硕士。曾在多家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工做,有10年财经和科技报导体味。译有《连线:数字时代的传媒梦想》、《信息烟尘》和《大抵触》等。文中所述仅代表他的小我看点。)
(本文版权回道琼斯公司所有,未经答应不得翻译或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