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感于林夕《本来你非不快乐》

20小时前 (09:51:35)阅读1回复0
小强
小强
  • 管理员
  • 注册排名8
  • 经验值111370
  • 级别管理员
  • 主题22274
  • 回复0
楼主

  听闻同窗在读罢《本来你非不快乐》后,脸面竟然清洁美白了许多,于是在禅师选举下,我也读了《本来你非不快乐》。

  《本来你非不快乐》的副题目是“得你一人未觉察”。林夕显然是要告诉读者,本来所有人都是能够快乐的,只不外快乐的心被俗事的阴云遮蔽了罢了。

  林夕认为快乐应由心里产生,拥有一个安泰的心境是到达快乐的根源,为此,要放下心中的负担,要先破执,先做本身心的工画师。

  我附和林夕一半的看点。在我看来心里的安泰之于快乐只是需要前提,而非足够前提。两者之间仍是存在有很大的间隔的。

  起首,林夕所说的心里之安泰是成立在看透了许多人之常情,以至是看破了存亡边界的根底上。该书媒介喊做“未知苦焉知乐”,书中有一篇喊做“未知死焉知生”。我觉得可以领略到那种境域天然是更好的,但是那种境域是大部门人都做不到的。每小我都有太多的工具放不下,即便晓得放下之后可以获得安泰,但也又有几情面愿放下呢?

  更要紧的是,在良多人意想中,放下一切不但单就是放下“心里”的承担,更多的会表示在放弃“心外”的事物,放弃良多实其实在工具。简单能够理解为“厌世”。要晓得“无为而治”事底子地差别于“无所做为”的。所以《本来》很大水平上不会起到教诲读者放下心中的负担,而可能会掏空读者的心。

  第二,每小我的“心魔”不单单联络于每小我特殊的履历。必然水平上仍是时代的通病。亚当?斯密以来,社会分工极大水平上形成了马克思所说的“人的异化”。简单说来就是使人们丧失了随生活场景而变更感情体例的才能。“职业”和“生活”已经不再有明显的区别,本应由“感性”和“理性”别离治理的事也产生了紊乱。此时的人,当然已经失往了到达心的安泰的根本前提。

  基于以上两点,固然林夕把快乐的根源,心的“安泰”阐发的很深入,但我不认为大都人可以顺利把人生实正悟透,从而到达安泰,最初找到快乐。

  从安泰到快乐,我认为中间还隔着一种感情,可能能够描述为“satisfied”。舍往那种感情,快乐是不克不及够继续的。烂醒时的疯狂,嗑药时的癫乱,滥情时的痴迷,都是伪快乐,均无需“安泰”做为根源,相反,都是欠缺“安泰”时的自我安抚。

  所以,关于大都人而言,起首要分清晰什么属于本身的“职业”,什么属于本身的“人生”,然后往觅觅到一些能够实正使得本身“satisfied”的工作,可能那个是时候就分开心的“安泰”不远了。

0
回帖

有感于林夕《本来你非不快乐》 期待您的回复!

取消
载入表情清单……
载入颜色清单……
插入网络图片

取消确定

图片上传中
编辑器信息
提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