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学而有何乐。

11小时前 (10:32:08)阅读1回复0
花花
花花
  • 管理员
  • 注册排名3
  • 经验值112615
  • 级别管理员
  • 主题22523
  • 回复0
楼主

南怀瑾:学而有何乐。

南怀瑾(1918年3月18日—2012年9月29日),出生于中国浙江温州乐清市,中国现代文学家、教导家、国粹巨匠,武学泰斗施承志门生。

南怀瑾生平努力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并主张工具精华文化合成,造福人类将来。他精研儒、释、道,将中国文化各类思惟畅通领悟贯穿;除此之外,关于医学、卜算、天文、拳术、剑道、诗词等皆有专精。南怀瑾著作丰富,有《论语别裁》《孟子旁通》《本来大学微言》《老子他说》等三十多种著做,曾被译成八种语言,影响中外。

南怀瑾:学而有何乐。

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那三句话连起来看,照字面讲,但凡中国人,无论老小,必然都晓得。照前人的注解,学问是要各人随时操练它。“不亦说乎”,“说”是古文借用字,就是兴奋的阿谁“悦”字,是很兴奋的。假设那是很准确的注解,孔子因而即可以做圣人了,那我是不钦佩的,连大龙峒孔子庙我也不会往了。讲良心话,昔时教师、家长逼我们读书时,那情形实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苦’乎”。孔子假设照如许讲,我才钦佩他是圣人,因为他太灵通人之常情了。

至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是似通非通的,什么事理呢?从一般人到公事员,凡靠薪水食饭的,是“富不外三天,穷不外一月”,赶上了穷的那几天,伴侣要来家里食饭,那是痛苦万分的事。所以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惨’乎。”绝不是不亦乐乎。

展开全文

第三句话“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所谓“愠”,就文字阐明,是放在心中的怨恨,没有发出来,在心里中有烦厌、厌恶、厌恶、怨恨之感。那么,他人不领会我,而我其实不在心中怨恨,如许才算是君子。那我宁可不妥君子,你对我不起,我不打你、不骗你,心里难受一下总能够吧!那也不成以,才是君子,其实是做不到。

根据书上的字面,顺着正文来看,就是如许讲的。所以几百年以至千多年以来,不单是如今的年轻人对四书恶感,过往的读书人也对四书恶感。因为它酿成了教条,硬性的法令,非遵守不成。

南怀瑾:学而有何乐。

2

事实上不是那么一回事,比及实正领会了以后,就晓得孔子实是圣人,一点也没错。

“学而时习之”,重点在时间的“时”,见习的“习”。起首要重视,孔子的全数著作讲过了,孔子的全数思惟领会了,就晓得什么喊做“学问”。通俗一般的说法,“读书就是学问”,错了。学问在儒家的思惟上,不是文学。文章好是那小我的文学好;常识渊博,是那小我的常识渊博;至于学问,哪怕不熟悉一个字,也可能有学问——做人好,干事对,绝对的好,绝对的对,那就是学问。那不是我小我别开生面的阐明,我们把整部《论语》研究完了,就晓得孔子讲究做人干事,若何完成做一小我。

讲到做人,我们就想到庄子也提到过那件事,《庄子》那本书把有道的人喊“实人”。唐宋以后,对仙人、得了道的人喊“实人”。譬如如今指南宫供奉的吕纯阳喊“吕实人”。现在的人听到“实人”那个名称,就似乎带有宗教色彩,相当于西方的天主,中国的仙、佛一样。现实上过往道家所谓的“实人”,是指学问道德到了家的人。与那名词对称的喊假人,假人仍是人,不外没有到达做人道德的更高原则。发扬了“人”的更高成就,在道家就称之为“实人”,孔子认为那就是学,就是学而之人。于是一个“学”字,那么多看念都被他包罗了。

那么学问从哪里来呢?学问不是文字,也不是常识,学问是从人生体味上来,做人干事上往体味的。那个涵养不但是在书本上念,随时随地的生活都是我们的书本,都是我们的教导。所以孔子说“看过而知仁”,我们看见人家犯了那个错误,本身便反省,我不要犯那个错误,那就是“学问”,“学问”就是那个事理,所以他那个研究办法,随时随地要有思惟,随时随地要见习,随时随地要有体验,随时随地要可以反省,就是学问。起头做反省时也不随便,但渐渐有了朝上进步,自有会心的兴致,就会“不亦说乎”而兴奋了。我们常日也有那个别会,好比看到伴侣做一件事,我们劝他:“不成以做呀!老兄!必然出弊端。”他不听,你心里当然很难受,最初证明下来,公然你说得对,你当然替他可惜,关于本身熟悉的事理,也会更进一层得到会心的浅笑——“说”,不是哈哈大笑。悦者,会心的浅笑,有得于心。

南怀瑾:学而有何乐。

3

上面第一点所讲的是学问的目标,随时重视“时”和“习”,要随时随地进修,不是我们今天来读四书就喊做学问,不念四书就不喊做学问,那不是它的本意。

第二点接着下来,是说做学问的人要预备一件事,就我小我研究,有个别会——实正为学问而学问,“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该做的就做,不应做的杀头也不干,所谓“仁之所至,义所当然”的事,牺牲本身也做,为世为人就做了,为此外不来。因而为学问而学问,就预备着一生孤单。我们看汗青——即看孔子就晓得。孔子一生是很孤单的,如今四处给他食冷猪头,昔时连一个“便当”也食不到。但是他没有积极往求富贵。怎么晓得那一套他不来呢?因为他明知其时有拿到权位的可能,甚至他的门生们也要他往拿权位。因为孔子时代中国生齿只要几百万人,在那几百万人中,他有三千门生,并且都是每一个国度的精英,那是一股不得了的力量。所以有些门生,出格是子路——那个军事学的专家,几乎就要举起膀子来:“教师,我们干了!”那种神情,但是孔子不来。为什么呢?他看到,即便一个不变的社会,文化教导没有完成,是不克不及处理其他问题的。根本上处理问题是要靠思惟的纯正,亦即过往所谓之“德性”。因而他一生宁可穷苦,处置教导。所以做学问要不怕孤单、不怕凄凉。要有那个精神,那个立场,才能够谈做学问。

固然做学问可能一辈子都没有人领会,但是孔子说只要有学问,天然有良知。因而他接着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一小我在为全国国度、千秋后代思惟着眼的时候,恰是他孤单凄凉的时候,有一个良知来了,那长短常兴奋的工作。而那个“有朋自远方来”的“远”字,纷歧定是远方外国来的,说外国来几小我学中国文化,我们就乐了吗?《论语》不是那个意思,他那个“远”字是描述良知之罕见。我们有句老话:“人生得一良知,死而无憾。”任何一小我做了一辈子人,包罗你的太太、儿女、父母在内,可纷歧定是你的良知,所以人能得一良知,能够死而无憾。一小我哪怕轰轰烈烈做一辈子,不见得能得一良知,完全领会你,出格做学问的人更是如斯,所以第二句话跟着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你不要怕没有人晓得,渐渐就有人晓得,那人在远方,那个远纷歧定是空间地域的远。孔子的学问,是五百年以后,到汉武帝的时候才鼓起来,才大大的昂首。董仲舒弘扬孔学,司马迁撰《史记》,十分颂扬孔子,那个时间隔得有多远!那五百年来长短常孤单的,如许就懂得“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了。

南怀瑾:学而有何乐。

4

第三句“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就是说做学问的人,甚至一辈子没有人领会,也“不愠。”“不愠”那个问题很重要。“怨天尤人”那四个字我们都晓得,任何人碰着困难困苦,遭遇了冲击,就骂他人对不起本身,不帮本身的忙,或者若何若何,那是一般人的心理。严峻的连对天都怨,而“愠”就包罗了“怨天尤人”。

人可以实正做到了为学问而学问,就不怨天、不尤人,就反问本身,为什么我站不起来?为什么我没有到达那个目标?是本身的学问、涵养、做法种种的问题。本身痛切反省,本身心里里其实不蕴躲怨天尤人的念头。拿如今的看念说,那种心理是绝对安康的心理,如许才是君子。君子才够得上做学问,够得上进修人生之道,拿现代的新看念来讲,就是讲究人生哲学的起头。

再说,连接那三句话的意义来阐明读书做学问的涵养,自始至末,无非要先能自得其乐,然后才气“后全国之乐而乐”。所以那三句话的重点,在于中间一句的“不亦乐乎”。我们如今无妨引用明代陈眉公的话,做为参考:“若何是独乐乐?曰:无事此默坐,一日是两日。若何是与人乐乐?曰:与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若何是寡乐乐?曰:其中浮泛原无物,何行容卿数百人。”有此胸襟,有此气宇,也天然能够做到“人不知而不愠”了。否则,常识愈多,地位愈高,既不克不及忘形自得,也不克不及忘形失意,那便成为“曲到天门更高处,不克不及容物只容身”了。

名师楼的小茶馆。

我们经常在那里热诚交换~各持己见~~

物有本末,事有末始。—《礼记·大学》

本末,是中国哲学史的一对范围。“本”是指宇宙本源或本体,“末”是指六合万物。

到名师楼,该怎么走?

播撒一粒爱的种子。▍名师楼美育意愿者招募

美的做品是大量的。▍柳宗悦

季羡林:美的享受,是霎时的工作。

梁冬:人生是“愿力”重要,仍是“业力”重要?

墨光潜:工做必需在歇息中蓄力和酝变成熟。

查理·芒格:对我一生最有用的13个事理。

伊格曼:若何磨练出一个伶俐又安康的大脑

到名师楼,该怎么走?

播撒一粒爱的种子。▍名师楼美育意愿者招募

美的做品是大量的。▍柳宗悦

季羡林:美的享受,是霎时的工作。

梁冬:人生是“愿力”重要,仍是“业力”重要?

墨光潜:工做必需在歇息中蓄力和酝变成熟。

查理·芒格:对我一生最有用的13个事理。

伊格曼:若何磨练出一个伶俐又安康的大脑

本文摘自南怀瑾《论语别裁》

整理:名师楼编纂部

名师楼是多元的文化艺术场域,聚集了美妙的期看与乐趣。那里是一个供给由心灵至专业常识的进修中心,一个搜集学术交换、设想创意的跨界交换平台。

协做 | 投稿 | 发布 请留言

欢送分享伴侣圈。

0
回帖

南怀瑾:学而有何乐。 期待您的回复!

取消
载入表情清单……
载入颜色清单……
插入网络图片

取消确定

图片上传中
编辑器信息
提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