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公兵书》中有关修身治家的事理吧,附南怀瑾先生注解,大有裨益

5小时前 (10:44:37)阅读1回复0
花花
花花
  • 管理员
  • 注册排名3
  • 经验值112325
  • 级别管理员
  • 主题22465
  • 回复0
楼主

本人关于典范古籍知之甚少,只是偶尔在网上买到一套南怀瑾先生的文集,粗读前方知何以称我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叹我国人舍弃千人伶俐往捡拾尚未完全被验证的西方牙慧。在本身尚存的传统文化与西方理念的矛盾中踌躇,与其如斯,不如先学好本身的,再往借辨别人的,不然岂不是邯郸学步了。

  《太公兵书》又称《太公六韬》、《六韬》是一部集先秦军事思惟之大成的著做,对后代的军事思惟有很大的影响,被誉为是兵家权谋类的鼻祖。司马迁《史记·齐太公世家》称:“后世之言兵及周之阴权。皆宗太公为本谋。”北宋神宗元丰年间,《六韬》被列为《武经七书》之一,为武学必读之书。《六韬》在16世纪传进日本,18世纪传进欧洲,现今已翻译成日、法、朝、越、英、俄等多种文字。

  南怀瑾南怀瑾的著作是进修中国传统文化的捷径,对无法间接领会典籍的人做了一个重要引导,南怀瑾的言谈生动有趣、博大精深,可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忠实代言人,对中国传统文化复兴与普及的感化功不成没。人们尊称他为“传授”、“大居士”、“宗教家”、“哲学家”、“禅宗巨匠”和“国粹巨匠”,一度名列“台湾十大最有影响的人物”。在中国大陆有大都的公众由西方哲学转进东方文化,代表做品如《论语别裁》《孟子旁通》《本来大学微言》《易经杂说》。此中刊正了许多以往对传统文化的曲解。

  生平大事

    1918年生于浙江柳市;

    国立艺术院第二期结业;

    中心军校政治研究班第十期结业;

    金陵大学研究院社会福利系肄业;

    1945年,前去四川、西康、西躲参访。期间在峨眉山中锋大坪闭关三年。(为了修学)

    离躲后赴昆明,讲学于云南大学,后又讲学于四川大学。

    1947年返回故土柳市,不久,回隐于杭州三天竺之间。后又在江西庐山天池寺四周清修。

    1949年春前去台湾,相继受聘于中国文化大学、辅仁大学和国立政治大学讲学。

    1969年创建“工具精华协会”,后创建“老古文化事业公司”和“十方森林书院”。

    1971年兴办《人文世界》杂志

    1976年到1979年闭关于闹市三年

    1985年旅居美国,成立弗吉尼亚“工具学院”。

    1988年到香港栖身。

    1993年应妙湛长老之邀到厦门南普陀寺主持“南禅七日——生命科学与禅修理论研究”。

    2000年由南先生任理事长的香港国际文教基金会,将“儿童中华文化导读”活意向祖国大陆及华人世界全面妥帖。

    2006年在江苏吴江的太湖之滨,创建太湖大私塾。

  原文本就不晦涩,加上南怀瑾先生的正文,沉下心都看得大白,有兴致的能够往找原文看。私认为,比西方政治学、治理学什么的更有益。

  上卷摘录,有关人君(指导者)察微知人之术,犹今之查核也。

  军谶曰:“内贪外廉,诈誉取名,窃公为恩,令上下昏,饰躬正颜,以获高官,是谓盗端。”

  常人内贪欲而故示清廉,以钓名沽誉。公务乡愿以结私恩,致令公私不分,典章昏乱。而对上则掩饰高唤,此乃官中之盗。一国政风如是,则国必不久。

  军谶曰:“群吏朋党,各进所亲。招举奸枉,抑挫仁贤。背公立私,同位相讪,是谓乱源。”

  凡政风营私结党,同恶相济,则贤良不安,小人在位,其国必乱。

  军鹰曰:“强宗聚奸,无位而尊,威无不震,葛囗相连。种德立思,夺在位权,侵侮下民,国内讠华讠宣,臣蔽不言,是谓乱根。”

  本节言国之豪族,虽不在位,然蔓如藤葛,势可蕃天,或把持经济,或干涉人事,民受其欺,君受其蔽,臣不敢言。此犹言古之外戚,乃导乱之底子也。

  军谶曰:“世世做奸,侵盗县官。进退求便,勉强弄文,以危其君,是谓国奸。”

  本节言国之土豪,犹昔之恶讼,今之文化地痞也。此辈舞文弄墨,熟知法令空隙,求一己之私欲,勾结恶吏,逼迫良民,乃国之奸民也。

  军谶曰:“吏多民寡,尊车相若,强弱相虏,莫适禁御,延及君子,国受其害。”

  本节言国之政治,法令纷杂,冗员过多,规章之繁,莫可适从,法令之设,绳良民而利小人,则吏无官格,民轻尊卑,寡乃离心,国受其害也。

  军谶曰:“善善不进,恶恶不退。贤者隐蔽,不肖在位,国受其害。”

  本节言为君者,优柔寡断,善善而不克不及用,恶恶而不克不及往,因循苟且,致奸佞当位,贤才逸隐,国受其损也。

  军谶曰:“枝叶强大,比周居势,猥贱陵贵,久而益大,上不忍废,国受其败。”

  本节言国之本弱末强,犹言昔之封建权臣,今之经济集团也,此辈连党勾结,以势相胁,上欺其君,下剥小民,此败国之本也。

  军谶曰:“佞臣在上,一军皆讼。引威自与,动违于寡。无进无退,苟然取容。兼任本身,行动伐功。离间盛德,诬述庸庸,无善无恶,皆与己同,稽留行事,号令欠亨,造做苛政,变古易常。君用佞人,必受其殃。”

  本节言风气之流衍,当在位者一二人罢了。昔楚灵王好细腰,女子有饿死者,唐太宗重诗书,唐诗乃成绝响。故上用佞幸,则讼风必盛。此辈孤假虎威,进退无节。我行我素,有功回己,有过诿人。政无原则,不察民情,一以己之忖度。法无范例,造无恒章,一以己之喜恶。法烦令行,政令挈留,民受其殃,国受其祸。

  下卷摘录,有关修身与国度

  道、德、仁、义、礼,五者一体也。道者,人之所蹈。德者,人之所得。仁者,人之所亲。义者,人之所宜。礼者,人之所体;不成无一焉。故夙兴夜寐,礼之造也。讨贼报仇,义之决也。怜悯之心,仁之发出。得已得人,德之路也。使人均平,不失其所,道之化也。

  本节言道、德、仁、义、礼五者,原始于道之一体。盖社会日繁,精神物量二者失调,人心背道乖常,故以礼义约束之。而礼义之用,在日常起心动念处,没必要高推也。治国之道亦如是,均平而己,使人民各安其位,各乐其志,则民气回回淳朴,此谓以道化之。

  出君下臣,名曰命。施于竹帛,名曰令。奉而行之,名曰政。夫命失,则令不可,令不可,则政不立。政不立,则道欠亨。道欠亨,则邪臣胜,邪臣胜,则主威伤。千里迎贤其路远,致不肖其路近。是以明君舍近而收远,故能全功尚人,而下尽量。

  本节言国之政令,出君之口谕谓之命,立之为法谓之令,下奉而行之,普及苍生,此谓之政。上不正则命失,命失则主无威,令不可。令不可责政事乱,政乱则奸邪用事。奸邪在位,则忠贤远矣。是故英明之主,知君子不苟,贤才罕见,佞幸易进之理,故皆以求才为务。任之得人,则寡心服而下尽量,政乃生平。

  废一善则寡善衰,赏一恶则寡恶扫。善者得其佑,恶者受其诛,则国安而寡善至。

  本节承上文,论立法赏罚之理。国之立法设造,牵扯全民权益,故不成失慎。朝令夕改,律例模棱,失信于民,致乱之由也。赏罚不公,则善恶不分,恶进善退,此亦导乱之由也。故立法设造,宜高瞻远瞩,看古鉴今,察将来之势,毋以劳民。赏罚黎明,则诛恶佑善,是以寡善集而国安。

  寡疑无定国,寡惑无治民,疑定惑还,国乃可安。

  本节再引申上文,政无定造则寡疑,赏罚由心则寡惑,寡疑则令不可,寡惑则国不治,此理国之大经也。

  一令逆则百令失,一恶失则百恶结。故善施于顺民,恶加于凶,则令行而无怨。使怨治怨,是谓逆天。使雠治雠,其祸不救。治民使平,致平以清。则民得其所,而全国宁。

  本节言老成谋国,不成躁进急功也。凡政令办法,一着之失,则寡失相随,一苟既立,寡虐随立。故治国之道,在易得化之,政在清,令在平,则民各安其位而全国安矣。

  犯上者尊,贪鄙者富,虽有圣主,不克不及致其治。犯上者诛,贪鄙者拘,则化行而寡恶消。

  本节复申平赏罚,用人才之要。犯上做乱之人居高位,贪鄙之辈用事,则主上虽圣,国不克不及治也。故诛奸往贪,此法治之底子。

  清白之士,不成以爵禄得。节义之士,不成以威刑胁。故明君求贤,必看其所以而致焉。致清白之士,修其礼;致节义之士,修其道。然后士可致,而名可保。

  本节言求贤之道,或以礼下之,或以义动之,因人而异,不成拘泥,要在知人而善任也。

  夫圣人君子,明盛衰之源,通成败之端,审治乱之机,知往就之节。虽穷不处亡国之位,虽贫不食乱邦之禄。潜名抱道者,时至而动,则极人臣之位。德合于己,则建殊绝之功。故其道高而名扬于后世。

  本节言士君子立品处世之道,在修德广知,通时达变。穷而不改其节,贫而不容易其志,所谓“君子忧道不忧贫”也(原始章内已详述)

  圣王之用兵,非乐之也;将以诛暴讨乱也。夫以义诛不义,若决江河而溉爝火,临意外而挤欲坠,其克必矣。所以优游恬淡而不进者,重伤人物也。夫兵者,不祥之器,天道恶之,不得已而用之。是天道也。

  本节重点有二:一言兵战凶危,存亡之地,存亡之道,不得已而用之。再者论兵书之要,在“势”罢了,善用之者,若转圆石于千仞之上。昔武王伐匈奴,空文景二朝之聚集,致天子不克不及钧驷,种西汉不振之因。故兵以义发,乘势而动,则易竟全功。而历来圣主,不轻言兵,恐伤国之元气,亦天道好生惜物之情也。故人君背道则国危,苍生背道则乖,君子背道则亡。

  俊杰秉职,国威乃弱,杀生在俊杰,国势乃竭。俊杰低首,国乃可久。杀生在君,国乃可安。四民用虚,国乃无储。四民用足,国乃安泰。

  贤臣内,则邪臣外。邪臣内,则贤臣毙。表里失宜,祸乱传世。

  本节总论治国之常经。昔韩非有言:“儒以文乱法,快以武犯禁”。故姜尚精华士,武帝迁墨郭,此防之未然也。故国之大权,应各有司职。国之经济,重在民生。国之政治在任贤。以上三者,犯其一,祸不远矣。

  大臣疑生,寡奸集聚。臣当君尊,上下乃昏。君当巨处,上下失序。

  本节论国之体系体例,上下尊卑,不成失序,此礼之外用也。《礼记》有言:“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长短也。”昔桓灵之世,唤十常侍为父,不亡何待?故君臣之道,在以礼以诚,所以推腹心而杜疑也。

  伤贤者,殃及三世。蔽贤者,身受其害。嫉贤者,其名不全。进贤者,福流子孙。故君子急于进贤,而美名彰焉。

  本节回应全文,权术盘算之用,在人才也。故伤贤者,殃及后代。贤贤而不克不及用,则身受其害。嫉贤者,名节有亏。昔鲍叔进管仲,而身下之,千载以下,论管子之功而慕鲍子之义。故提掖后进,荐贤进才,乃我士君子之传统美德,亦为仕途之第一要务也。昔子游为武城宰,孔子见之,不询他事,曰:“女得人焉耳乎?”此《论语》之微言大义也。

  利一害百,民往城郭。利一害万,国乃思散。往一利百,人乃慕泽。往一利万,政乃稳定。

  本节总结全文,盲治国之道,在公与平。凡政令办法,不克不及普及全民利益,则民气散矣;民气既散,政令欠亨,国必衰疲。再者,世事本无十全,故短长权宜之处,所审尤慎,即目今民主原理之真理,亦以大都民意为依回,此古今政治不贰之理也。

0
回帖

《太公兵书》中有关修身治家的事理吧,附南怀瑾先生注解,大有裨益 期待您的回复!

取消
载入表情清单……
载入颜色清单……
插入网络图片

取消确定

图片上传中
编辑器信息
提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