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文忠太无耻!(

4天前 (02-08 14:33)阅读1回复0
雕刻瞎
雕刻瞎
  • 管理员
  • 注册排名6
  • 经验值115295
  • 级别管理员
  • 主题23059
  • 回复0
楼主

钱文忠讲座中的梵文错误并及其他

        葛维钧

          日前读《中华读书报》,偶见2007年10月31日第18版“热读”栏目有一篇文章《钱文忠:再现玄奘的实在形象》,对“百家讲坛”《玄奘西游记》所成同名图书停止了评判。读后发现无论注释,仍是简介,第一段都有问题,那就引发了我谈谈小我观点,并对若干问题就我所知供给情状的愿看,而引据所及,亦有“讲坛”自己和其他报刊。我想先从注释说起。

            一、关于梵文错误

            1. 是“名称”,不是“匀称”

            注释起头,做者即以赞许的口吻指出钱文忠传授所著《玄奘西游记》里“有许多有趣的‘常识点’”,然后“随意举一例”,就举出了唐代诗人王维和“维摩诘”二者名号人缘那件事。其实,王维名、字的来源,读过一些古诗文的人都晓得,根本上是常识。问题出在了后面的阐明上。那个阐明前文是转述的。原文是:“王维取那个名字,阐明他很喜好维摩诘那小我物,就把‘维摩诘’三个字拆开,做为本身的名和字。但是很不巧,‘维摩诘’在梵文里的意思,就是玄奘翻译的《说无垢称经》里边的‘无垢称’。‘无垢’意思是很清洁,十分干净,‘称’就是相当、匀称。所以‘维摩诘’那个名字的意思就是清洁而匀称。而王维那么一弄就乱了,他喊王维,那么就酿成了王没有,‘无’就是‘没有’嘛,字摩诘就酿成了又脏又匀称,很匀称的脏,遍及的满是脏。”

            那里的阐明有误,而错误的阐明给人带来的,则是不雅观的想象。

            “维摩诘”,梵文为VimalakIrti,此中vi译做“无”,mala译做“垢”,都是能够的。问题出在kIrti上。那个字前人译“称”,没有错,但是是“名称”的“称”。见到“称”,就认为它是“匀称”中的“称”,便错了。kIrti的意思是“称号”、“令名”等,来主动词字根√kIrt,意为“说到”、“赞扬”。其实,“维摩诘”的意思,历来非常清晰,古代释教典范曾经将它意译为“净名”,颇为准确。关于那个名字的由来,僧肇《注维摩诘经》卷一有讲解称:“什(即鸠摩罗什)曰,维摩诘,秦言净名。……其晦迹五欲,超然无染,清名遐布,故致斯号。”玄奘本人关于“毗摩罗诘”(即VimalakIrti)那个字也有阐明,见其《大唐西域记》卷七:“唐言无垢称,旧曰净名。然净则无垢,名则是称,义虽取同,名乃有异。旧曰维摩诘,讹略也。”所有那些,都已阐了然“称”确实切意义。如谓还不清晰,那么玄应《音义》 还有“……此译云无垢称,称者名称也”,所说无论若何是间接得再无可疑了。然而,令人遗憾,讲者仍是错了。错了也就罢了,再进一步,以非为是,甚至信手起王维幽魂于千年古梦,幽他一默,认为自得之笔,似乎就不当了。

            央视“百家讲坛”我看得不多。那一天翻开电视机,看到钱文忠传授正在讲《玄奘西游记》,但已经到了第十九讲,后来又看了两讲,便没再看。不外在那几讲中,除往前一个例子外,我又发现了几个与梵文有关的问题,一并简析如下。

            2. “提婆”(Deva)的意义不是“六合”中的“天”

            在第十九讲里,钱传授说到一场佛僧与外道的争论。他说:“还有,好比闻名的提婆菩萨。提婆就是梵文的Deva。Deva的意思自己就是天的意思。天就喊Deva。”说梵文Deva的意思是“天”,本无问题。但是,为了阐明其义,他举起手臂,向上指天,那就错了。本来,deva那个字的意义是“神”,或说“神明”,而不是我们头顶上的天。它由别的一个梵字div派生而来,而div那个字倒确实有“天空”的意思。但div经派生后,意义就变了。两者差别,不克不及混为一谈。那么为什么我又有上面“本无问题”的话呢?因为用“天”字译“神(Deva)”,原是佛经古译老例,如“天女”、“天寡”等;说某是神,即称某为天,如“大梵天”、“帝释天”等,甚为习见。《过往如今因果经》卷一提到佛甫出生便“自行七步,举其右手而师子吼:‘我于一切天人之中最尊最胜。……’”那里的“天”与“人”并列,假使把它阐明成“六合”中的“天”,就欠亨了。在《玄奘西游记》的故事中,与“天”对举的是“狗”。显然,只要释“天”为“神”,对举才气成立。

            3. “提婆”的意义也不是“生成”意义上的“天”

            第二十讲关于佛陀的仇敌提婆达多梵文名字的阐明,也是一样。钱传授说:“玄奘在那里重视到提婆达多那小我,‘提婆’是 ‘天’的意思,‘达多’是‘授’的意思,他的名字就是生成的意思,……”说此人名字的意思前半是“天”,后半是“授”,没有错。因为玄奘的书里已经明载:“提婆达多,唐言天授。”(卷六)现成二字,拆开就行了。但是进一步做解,说那小我的名字合起来“就是生成的意思”,便不合错误了。提婆达多,梵文Devadatta。deva之意已如前述。datta来主动词“给”,意为“给的”。所以那人名字的意思就是“神给的”,或者说得文一点:“天神所赐”。至于“生成”,汉语的意思很大白,那意思与“神给的”全然差别。应该说,前后那两个例子都阐明钱传授关于deva一词的意义没有弄懂。

            4. “一切义成”的原文及其错解

            说到释迦牟尼的原名,钱传授告诉我们是悉达多·乔答摩,并读出原文SiddhArtha Gautama。他进一步阐明说,“‘悉达多’的意思是一切义成”。诚然,“一切义成”确为“世尊(即释迦牟尼)之幼名”,但它不是“悉达多”的准确意义。“悉达多”确实切意译之一是“成利”。该名见于多种佛经,《大智度论》卷二即称:“父母名字悉达陀(秦言成利),得道时知一切诸法故,是名为佛。”“一切义成”的梵文应该是SarvArthasiddha。玄奘在《西域记》卷七中关于“萨婆曷剌他悉陁”曾有阐明,说:“唐言一切义成,旧曰悉达多,讹略也。”那里的“萨婆曷剌他悉陁”就是SarvArthasiddha的音译。古今将“悉达多”解做“一切义成”的其实不希见。然而,玄奘在他的书中事实明白表达了“一切义成”与“悉达多”不克不及等同视之的观点,何况两者原文区别不小。既然是梵文学者讲解玄奘,理应对此非常重视。

            别的,钱传授把“一切义成”阐明为“成就了一切正义,成就了一切更高贵的工具”,也是未谙梵字的成果。“一切义成”原文是“实现了所有愿看”,或“到达了一切目标”的意思,用为名称,是佛诞不久的事。梵文artha只要“目标”、“财物”、“意义”等义,近世汉译经常做“利”,与“正义”、“更高贵的工具”等其实不相关。此外,我们还应重视,“一切义成”是“世尊之幼名”(《翻译名义集》卷一也说“此乃世尊小字耳”)。此时他还远未成道传教,如欲冠以“成就了一切正义”那种名号,时间也嫌太早。

            看钱传授的演讲,是因为所讲的标题问题同我的工做有点关系。同时,晓得课是梵文专家讲的,便也对他演讲中的梵文问题多加了几分重视,事理不过是期看得到一些新的启发。不料成果如斯,看了三讲,也就没有再看下往。为什么会出错误呢?原因我们不往揣测。但成果却是要考虑的,且几令人担忧。我们总不克不及忘记,千百万荧屏前聚集着那么多看寡,他们是仰看名家,信而不疑的。

            二、关于“关门门生”之说

            简介的内容是:“钱文忠:季羡林先生关门门生,央视‘百家讲坛’最年轻的主讲人,中国最年轻的印度学、佛学、梵学专家。1966年6月出生,1984年考进北京大学东方语言文学系梵文巴利文专业,师从季羡林先生。现为复旦大学汗青系传授。”

            前面说过,那个简介的第一段是有问题的。我次要指第一句,虽然其他部门也有问题。该句称钱传授为“季羡林先生关门门生”。那是一个欠缺根据的说法,让人很觉希罕,不晓得来自哪里。其实,门人门生那类说法,在季羡林先生的学生傍边是很少有人用的,所以从不时髦。能够说,他的学生,包罗数十年中他亲身教过的本科生和他的研究生,无论在什么场所,都没有主动议论本身和季先生关系的习惯。他们极为敬重本身的教师,私心亦难免因得亲炙而觉得幸运,但也仅此罢了。那些学者,据我看察,即便在梵学(根据《中华读书报》“简介”的意思,该词在本文中仅指与梵文和巴利文有关的研究工做)研究中工做了几十年后,也还没有一位以季先生的衣钵传人自诩。在他们看来,假设必然要谈继续衣钵的话,那也绝不是一句空谈,而只意味着默默地工做。一天勤奋,能得千把或数百字已是不俗的功效。面临梵典,冥思苦想,频频琢磨,茫无头绪,忽有所得,旋又推翻,以致迟疑半日,一无所得,并非不会发作的事。不外,他们似乎也其实不因而而心生怨尤。工做仍然愉快。

            然而,梵学研究事实是“二三素心人筹议培育提拔之事”,从无跻身显学,借以张扬的可能。浮名不说,即便是一般的名气也未可指看。例如蒋忠新先生,固然做为《妙法莲华经》贝叶梵本释读和研究的权势巨子而在欧美和日本同业中享有很高的声誉,由他发掘编定的该经贝叶复造本曾由中国政府慎重赠与尼泊尔王室,但是在国内除印度学界以外,他的名字几乎无人晓得。再如黄宝生先生,固然曾就梵语诗学做过深进切磋,也曾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担任所长,到了今天,即便在主持团队,历十余年而完成梵文大史诗《摩诃婆罗多》的翻译之后,晓得他的人,仍然有限。那当然与他们低调处事有关。低调处事也是梵学界研究者的配合特征。他们与影音媒体大多两不相涉。

            中国系统培育提拔梵文巴利文人才的单元,只要北京大学。北京大学曾招收本科学生三批,即:1960年班,由季羡林、金克木任教;1984年班,由蒋忠新、郭良鋆任教;2006年班,由段晴、王邦维、高鸿、萨尔吉任教。季羡林先生本人招收的研究生,是必需修习梵文的。他招收的研究生计有:1978年的任远、段晴,1979年的王邦维、葛维钧,四人同于1982年结业,获硕士学位。后王邦维复于1987年在季先生的批示下获博士学位。那以后招收的研究生共有五人,即:钱文忠、辛岛静志(日籍),于1991年结业;李南,于1996年结业;高鸿,于1998年结业;刘波,于2000年结业。此中,钱文忠获硕士学位,后四者获博士学位。如许看来,钱文忠传授与季羡林先生的师生关系,仅仅发作在研究生阶段,无论从时序角度,仍是从学历水准看,都与“关门门生”一说不符。所以《中华读书报》呈现如许的说法甚为希罕。更有甚者,11月6日《南方日报》“南方文化”版竟然有“钱文忠18岁就跟从季羡林进修梵文,是季先生的关门门生,也是中国目前独一一名懂梵文的70岁以下的学者”那类以无根游谈为据,三重讹传并出的荒唐推介。关于钱文忠如许年轻的学者,用如许的办法造造光环,恐怕纷歧定实能起到敬服的感化;关于鼓舞他勤奋进修,把功底打好,把工作做好,也无好处。显然,某些媒体说来仍是同窗界有些隔阂,不晓得在那里“收名订价”,毕竟还得靠学术成就。

    所以我总结:1.国内对社科研究不太领会,2.钱文忠太无耻,3.央视很牛叉

0
回帖

钱文忠太无耻!( 期待您的回复!

取消
载入表情清单……
载入颜色清单……
插入网络图片

取消确定

图片上传中
编辑器信息
提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