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楼主发的几个帖子,想起点事情:
不久前去清静正法寺庙小住,见几个新剃度的小沙弥忙来忙去,时而嬉笑打闹,情绪上来了,执着得紧。老师父们虽修证功夫了得,但对新发心的后辈宽容得很,也不急着教他们佛学般若义理,只是教他们洒扫念诵烧柴备餐。
有一个因缘使我问他们有没有读过六祖坛经、法华经?他们说师父现在还不让读。
我很奇怪问为啥,他们回答:“师父说怕一上来就把心弄得太空了,反而障道。所以现在只让他们干活、拜佛、念佛除习性。”
这件事让我颇有感触。现代人条件好,很容易结遇到各种佛典经论。但这些经论是否对我们自身的根器,就不好说了。若是六祖再来的根机,自不在话下。
若非此,当知那些讲般若、空性、第一义谛实相的经文,本来都是先贤经无量劫的求索、梵行,由实修体证获得的上妙法味。释迦佛传法时,于多数人间弟子都是先因根器从不净观等教法入手,并不是一上来就直接讲实谛。而很多现代人不解因缘,讲实谛的书直接拿来一读,哇,就觉得自己通佛法了,甚至凭浅悟而于高处说法,珠玑之语颇似古德。
当然这也是一种值得赞叹的大福报,但不得不察此中暗藏的危机。
直心是道,末学的话可能有点重,也许楼主是个有解有行明心见性的大修行,欲心已灭,自不会怪罪。若是如此,当受末学顶礼,亦以此自警警他。
末学且用早前为一友所作的偈子相复,不算学佛心得,仅是一点浅见,聊博楼主一笑,望共勉:
一念普被十法界
三途九有悉蒙闻
人我不二何受用
善集念力换乾坤
心离诸相初清净
观照因缘知性根
转得顺逆谓方便
愿及众生慈悲真
四无量心普回向
亦解善恶及时辰
缘深缘浅法有异
佛祖先度身边人
文字般若达理义
体证不二法逾深
善观善导巧行愿
众生成道我亦成
人人自有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
未明心地难断欲,不遇明师怎脱凡。
观音大士言:“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
请先生参考,尚有所灭、有所得乎?
阿弥陀佛
我看过您的两首诗,这一首和前面的"示世人"那首。看得出来您对佛学下了一番工夫。
从这两首诗看,您似乎受禅宗影响,但不同意禅宗六祖惠能大师的观点,而主张禅宗早期的看法。
其实,说到底,禅宗两派关于"心"的争论,主要集中在是否存在一个能反映外在影响的东西,也就是"示世人"中提到的的"幻影"和"实像"以及如何反映的问题。
禅宗早期确实在探讨"实像"如何存在和如何反映的问题,而到惠能大师那里,就把"幻影"和"实像"这个命题完全否定了,认为根本就不存在"实像",所以没有探讨的必要。
总结惠能大师的观点,既然不存在"实像",那么其他一切也都是假的,包括"欲"也是不存在的。
既然"欲"也是不存在的,也就不存在"断欲"的问题了。那么惠能的观点在禅宗里再也没有人超过。
所以,按照禅宗的后期观点,"断欲"没有修到点子上,还不能实现"超凡入圣"。
那么,作为后来的学佛者怎么看待和理解禅宗的这个争论,恐怕各有不同。这两首诗也是理解之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