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起名(当然不限于名,也包罗字等)的标准化很早就起头,统一家族统一辈都带有不异的字或者不异的偏旁。
展开全文
如魏晋闻名的司马防八子“司马八达”,都有一个“达”字,至宋代,赵匡胤兄弟五人俱从“光”字辈,字派始正式呈现,其后匡胤、光义、光美三收后嗣又别离订立字派。至明代墨元璋,26子俱从“木”字派,并为每一子别离订立20字字派(此中二子早丧,现实24子)。明中后期,宗族始在民间大规模呈现,起头兴建祠堂、修纂族谱,字派也被延续。
而墨元璋规定子孙起名极为严厉,名字都由两个字构成,第一个字是各收系字派,第二个字必需以“木火土金水”此中之一为偏旁,依次轮回。
如墨棣,“棣”从“木”;其子墨高炽,“高”为燕王系字派,“炽”从“火”;四代墨瞻基,“基”从“土”;五代墨祁镇,“镇”从“金”;六代墨见深,从“水”;七代墨祐樘,又从“木”;其后无限轮回,取五行相生相生之意,寓意大明王朝的生生不息。
《明史·表第一·诸王世表一》:
明太祖建藩,子孙世系预锡嘉名,以示传世长远……洪武中,太祖以子孙蕃寡,定名虑有反复,乃于东宫、亲王世系,各拟二十字,字为一世。子孙初生,宗人府依世次次双名,以上一字为据,其下一字则取五行偏旁者,以火、土、金、水、木为序,惟靖江王不拘。
并且明代皇子皇孙名字中确实是都有:金、木、水、火、土的偏旁部首的汉字。如:「墨公锡,墨慎镭,墨同铬,墨同铌,墨安汞」。
某藩府重生子孙到达必然人数,就由亲王集中奏报到北京,请朝廷颁赐名字。那事由礼部负责。
礼部时常为赐名犯难,固定偏旁的字事实有限,可宗室繁衍人数浩瀚,字不敷用啊!怎么办?办法总比困难多。礼部想出的办法,就是造字。归正只要偏旁部首无误,别的半边随意凑一下就行了,构成许多新字。
礼部那么做,没必要担忧形成社会上汉字用字的紊乱,归正也就是远方的某个宗室用一下,别人一死,那字也就消亡了。
1896年徐寿引进了门捷列夫创造的元素周期表,怎么把那些奇希罕怪的名字译成中文呢?他在明朝皇族的家谱里找到了灵感。金属旁、火字旁等等再加上上个音译的汉字呗,好比Na(Natrium),就用了瑞金王墨在钠的名字。
世界太别致,龙子龙孙们的名字竟然给科学帮了个大忙。孩子们学化学的时候,最少得稍稍对墨元璋老先生表达一下感激,不然,他们很可能不是背诵氢锂钠钾等等,而是要背Hydrogeium,Lithium,Natrium,Kali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