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贤大愿的现代解读——温金玉:行胜于言

21小时前 (12:17:54)阅读1回复0
kewenda
kewenda
  • 管理员
  • 注册排名1
  • 经验值129695
  • 级别管理员
  • 主题25939
  • 回复0
楼主

在中国释教传统崇奉中有四大名山之说,四大名山便是四大菩萨教化寡生的道场,代表了中国释教的特量。明清之后,“金五台、银峨眉、铜普陀、铁九华”的说法不断在民间盛传。

其实四大菩萨是佛陀悲、智、行、愿四种性德的人格化,现在已经成为中国释教公众崇奉的象征。

佛门中的行者

峨眉山普贤菩萨代表大行,就是佛门中的行者。他所践行的是以伶俐上求无上佛果、以慈善下化无量寡生的菩提道,高扬着大愿大行的旗号。

普贤菩萨的梵文名称是“三曼多跋陀罗”,尊号是“大行普贤”,是菩萨更高行门的代表。

经中说菩萨的身相及好事遍一切处,并且纯一妙善,所以称做普贤。

普贤菩萨,位居等觉,证同于佛。未来成佛,名“智刚吼安适相王佛”,今示现菩萨身,为诸佛长子,得三昧安适,主一切佛的理德、行德,与般若安适的文殊菩萨智德、证德相对。

文殊与普贤一同辅佐释迦牟尼佛于娑婆世界,教化寡生,为释尊的得力助手。文殊菩萨驾狮子侍佛左方,普贤菩萨乘白象侍佛右方,展现佛的理智合一,行证响应,般若与三昧相即。所以有的寺院庙门前会一边立狮子,一边立大象,代表理事圆融、知行合一。

华严海会,由释尊的沉寂法身毗卢遮那佛,及文殊、普贤组合,一佛二菩萨,共称“华严三圣”。在万经之王的《华严经》中,文殊菩萨表能信之心、能起之解、能证之智;而普贤菩萨则表所信法界、所起万行,以及所证境域。

我们常见的普贤菩萨像,大多是头戴宝冠,身披彩衣,手持莲花,华上置经,面如满月,乘坐六牙白象的天人像。

所谓“大行菩萨称普贤,重重愿海浩无边。端严示坐六牙象,伶俐化生七宝莲。一切三昧皆安适,原来妙德尽周圆。宝威来赞娑婆化,灵威神通震大千。”

我们习惯上说般若是诸佛之母,寡生修行以求伶俐解脱,而龙树菩萨更认为慈善是伶俐的底子:“大悲是一切诸佛菩萨好事之底子,是般若波罗蜜之母,诸佛之祖母。菩萨以大悲心故,得般若波罗蜜。得般若波罗蜜故得做佛。”

所以,生起大悲心是菩萨成就的一个重要前提。

在释教里,普贤菩萨被称为“十大愿王”,就是发菩提心的更好阐明。

无边的愿行明示着普贤菩萨的殊胜之处,修持秘诀中,信、愿、行是成就佛道的根底,修行的次序递次也称为信、解、行、证,可见“行”在佛法中所占的地位。

菩萨的愿有总愿与别愿之分。

总愿就是四弘誓愿,即“寡生无边誓愿度,懊恼无尽誓愿断,秘诀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而别愿是因菩萨发心之差别而有所区别,如阿弥陀佛在因地时,发有四十八愿,药师佛发有十二大愿,普贤菩萨发有十大愿。菩萨的行愿就是行菩萨道。

展开全文

菩萨行详细构成的内容次要有“六度”和“四摄”,也就是上求佛道,下化寡生,以救度寡生为己任。

弘一巨匠认为:经中最胜者《华严经》,其大旨不出《普贤行愿品》第四十卷之外。

能够说《普贤行愿品》是《华严经》的核心内容,而普贤菩萨的十大行愿,则是《普贤行愿品》的精华所在。

普贤菩萨的十大愿行基于虚空界尽、寡生界尽、寡生业尽、寡生懊恼尽,而现实上虚空界甚至寡生界都是无有尽头的,那十大愿行也就永无限尽。

道贵践行,说食不饱。释教的修持次要表现为信受奉行,发菩提心,修菩萨行,成如来果,是佛法的实义,世尊的本怀。

一部《西游记》告诉我们行者的脚步,唐僧师徒所有的成就不是成立在神通改变上,而是所履历的九九八十一难的行程中。

普贤大愿的现代解读:生命重在践行

普贤菩萨的象征意义在于,修行者不只要有大愿心,更须修大行,不只信佛,更要行佛,重在“行学佛行”。

弘一法师赞颂曰:“愿得普贤实愿行,常乐利益诸寡生。”

修行不是演出给他人看的,也不是说给他人听的,而是本身要实参实修,自觉自证。

如江州崇胜御禅师的教化,有僧问:“若何是学人受用三昧?

师曰:“横担拄杖。”

曰:“意旨若何?”

师曰:“步步踏实。”

生射中要提拔我们的施行力与动作力,兢兢业业往闻思修。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一句名言:想永久都是问题,只要做才会有成果。

昔时孔圣人就表达“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不要做语言的巨人,动作的矮子。

夫子更警示说“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意思是“君子应以本身的言语超越本身的动作为羞耻”。特殊强调“先行其言,然后从之”。就是“先把要说的话实行了,然后再说出来”。圣人认为动作比言说更有说服力。

今天在清华大学的日晷上就刻着“行胜于言”,承袭着圣人之道,想想实是“先生之风,天长地久”。

小时候读过荀子的《劝学篇》:“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克不及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说得一丈,不如行得一尺。

我们今天喜好的“阳明学”,其大旨就是要“致良知”,而达成良知的路子便是“知行合一”。

明代林鸿有诗曰:“儒生猎奇古,出口谈唐虞。倘生羲皇前,所谈乃何如。前人既已死,古道存遗书。一语不克不及践,万卷徒空虚。”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空谈误国,实干兴邦”。

所以普贤大愿的现代解读,就是生命重在践行。(文/温金玉)

*本网站对所有原创、转载、分享的内容、陈说、看点揣度均连结中立,推送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发布的文章、图片等版权回原做者享有。部门转载做品、图片若有做者来源标识表记标帜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原创做者友情提醒并联络小编删除。

0
回帖

普贤大愿的现代解读——温金玉:行胜于言 期待您的回复!

取消
载入表情清单……
载入颜色清单……
插入网络图片

取消确定

图片上传中
编辑器信息
提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