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旺村《创捐豫立义仓碑》析读

1周前 (02-10 13:20)阅读1回复0
花花
花花
  • 管理员
  • 注册排名3
  • 经验值130020
  • 级别管理员
  • 主题26004
  • 回复0
楼主

方光华

微信版第1281期

旌德县蔡家桥镇墨旺村与绍训堂面临面的豫立义仓,是目前皖南古村子中保留最为完全的一处义仓。

要说豫立义仓的外表其实很通俗,和其它的古民居差不多。内部十大开间,比一般的民居要高,似乎赶得上如今的三层楼。上面开一排窗,从门楣到窗头什么雕饰也没有。 

墨旺村《创捐豫立义仓碑》析读

“豫立义仓”表面(江建兴摄)

豫立义仓建于清道光六年(1826),是墨旺村墨家祠堂储粮赈灾的一个仓库。“豫立”在那里是“事先防备”的意思。义仓建好后立有《创捐豫立义仓碑》,并记载有初始捐资人姓名、银两及田亩数。那个碑不断保留了下来,现在仍嵌在义仓墙上。

碑记如下:

仓名豫立,志备也。古者有备无患,亦不废也。仓人掌粟进之躲以待凶颁,有司秉仓廪之令以赐穷困,自古国度保庶之谋,即加以富患贫之计,莫擅长安其体恤之用差别,而示备豫之义一也。

吾族分拨,肇自文公淳熙六年提举浙江常平公务,后改浙东,时值大饥,公本日单车就道,设立宏规,议定夏受冬偿,不数十年,积贮三千一百余石,因时敛散,民被实惠。其法诏行全国者,此社仓之名为公所立,而公之成谋早已深远矣。

历朝以来,天灾时髦,何处蔑有,然彻土绸缪,宜先阴雨,掘井及泉,致成毋临。如族内麟书公,昔日倡首捐田为义仓之举,于乾隆年间业经禀请奉行,已历丰年,厥后好义者接踵而起,每遇凶年,不吝数令媛之费,而究不克不及为一族长久之计者,缘开创维艰,章程不容易,非敢缓也,盖有待也。

夫立法期于绵远,必先谋划来源,定造责在速成,不免因循末路。今幸上天降康,屡有丰年,爰聚集族长者,共襄善举,捐田捐地捐钱,期年之内,无不各自奋勉,踊跃乐输,其始基矣。适奉陶抚宪告谕谆谆,及时丰备,若不早为积贮,一旦水旱螟蝗,仅可补于目前,末难及之长远也。

展开全文

吾族思患豫防,议立此义仓,倘遇俭收,按户润恤,既无偏颇之忧,水分平施,奚有争论之患?纲领整洁,条目严厉,是诚好义者永垂不朽之功。惟是廒尚须运营,仓名自当素定,须同志者克俭始末,意美法良,世守勿替,虽不克不及仰体圣主一视同仁之大德,亦不失先公豫立社仓之遗风焉。乃名曰豫立,并志之。

道光六年岁次丙戌冬月之吉,里人则班谨撰,德泉书丹。

墨旺村《创捐豫立义仓碑》析读

读完那则碑文,对中国古代下层苍生通过家族轨制自主停止社会救助有效完美社会保障充满钦佩。

设立义仓的动机是有备无患,以待凶岁,以解国度救助苍生之不敷。《创捐豫立义仓碑》保留和透露了有关社会救助和社会保障方面的一些贵重汗青信息,其启迪意义有两点:

其一、设立义仓是“好义者”集体之功。墨旺村设立义仓的时间大致在乾隆年间,首倡之人是墨麟书,有关史料载:“例贡生,治家有法,同居逾百指,肃肃雍雍,略无诟谇。家本不饶,积田二十亩,立仓备赈。又多购良药,躬造丸散,以馈贫病。设水龙水柜水斗之属,以救火灾。族党钦其素行,每有事端,一言平理,无不闭幕。其享遐寿,见曾玄,屡膺恩赐,盖修德之报”。又有“本性孝友,好善乐施。寿八十有三,夫妇齐眉。恩赐‘五世同堂'匾额并绢缎银两”。由此,我们能够得知,墨麟书有一个和美的各人庭,固然只要二十亩田,一各人人过日子不算丰裕,但竟然起首站出来“立仓备赈”,还买来优良药材造成药丸,周济贫苦的病人。此外,还购置水龙、水柜、水斗等消防器材,以防火患。墨麟书为家族做了许多公益事业,无怪乎他长命,族人送他一个“修德之报”的佳誉。恰是在他的影响和率领下,家族其别人不断地跟上来,陆续完美他的事业。

仅仅靠家族少数几小我的勤奋,把一个在凶岁实正能发扬赈济感化的义仓成立起来,事实仍是困难的。到了道光年间,正好赶上接连的好年景,又正好赶上道光三年(1823)正月擢任安徽巡抚的陶澍倡议兴修水利开展农业消费,成立义仓,以期救灾济困。墨旺村迎来整个家族人人捐输家家奉献构筑义仓的飞腾,末于把一个可以惠及整个家族的义仓修建完毕。

我们无妨把捐赠者的姓名抄录如下:

祥庆寡捐钱一百两,春分会、宅富寡、盛应寡各捐钱五十两,宅原寡、宅福寡、宅禄寡、再兴寡各捐钱十两,遇应寡捐钱五两,士海寡、家雩寡各捐钱一百二十两,华生寡、则钿寡各捐钱一百两,则铇寡捐钱八十两,则永捐钱六十两,守绚寡捐钱五十五两,朝京寡、家兰寡、德驯各捐钱五十两,永周寡、守玖寡、则攀各捐钱三十两,隆进寡、德生寡、胜生寡、朝典寡、朝资寡、士觉寡、士邦寡、永财寡、守忍寡、守顺、家铉、德普各捐钱二十两,志生寡、国椿寡各捐钱十五两,国兴寡、万昌寡各捐钱十四两,相进寡、贞生寡、士誉寡、家浪、从伴寡、则发、朝言寡、守翰寡、守惟寡、家芸、则东、概进寡、从敬寡、朝垣寡、守统寡、家璜、家珖、则慎寡、则明、则煜、则纲、德駜、一协寡、士匠寡、宪应寡、一南寡、德锄寡各捐钱十两,守素寡捐钱七两,智兴寡、守烈、昶应寡、寄应寡、荣应寡、宣进寡、士祯寡、永柏寡、守瑾寡、守勤寡、守菊寡、守瑚寡、守琚寡、守现寡、守彦寡、守种寡、守梧寡、守品寡、则鋐、士腊寡、士垣寡、守富、万甚寡、家塘、则烜、保生寡、召生寡、为威寡、家富寡、家宝、家康、家茳、则扬寡、则宇、则助、则红、则涟、德太寡、德好、朝量寡、永霍寡、永组寡、永久寡、守礼寡、守绲寡、家骥寡、则鐄、则铁寡、则灼、德庆、德亭、德来、德宣、德顺、德召、守达寡、守科寡、守惠、守喜、家闵寡、家怡寡、士富寡、从召寡、朝都寡、义应寡、各捐钱五两,通应寡、则道各捐钱四两,士村寡、家欢寡、则灿、从良寡、守则寡、家爱、家钦、守亮、守相、守顺、则楚寡、则囷寡、则镳、则铸、永国寡、家开寡、家典、永盆寡、永梅寡、守恒寡、守魁寡各捐钱三两,则坚、则龙、则笃各捐钱二两,家赐、家创、家福各捐钱一两五钱,守柿、守梅、则桃、则涂各捐钱一两,永栲寡捐钱二十两。

宅安寡捐丈田三分三厘,关应寡捐丈田一亩五分五厘,承启堂捐丈田一亩六分五厘,一志寡捐丈田一亩七分五厘,丈塘一分二厘,一宫寡捐丈田二亩四分三厘,丈塘三厘,士效寡捐丈田三亩五分八厘,永德寡捐丈塘六分,永荐寡捐丈田四分,化鹏寡丈田三十亩五厘九毫六丝,丈塘三分八厘,羽鸿寡捐丈田一百五十五亩八分二厘,丈塘五亩五分四厘五毫,丈基地三毫,丈地二亩八分四厘,丈山三亩六分四厘九毫,守满寡捐丈田一亩八分,家夔寡捐丈田五分,家萃寡捐丈田五分,则治捐丈田七亩二厘三毫三丝三忽,丈塘六厘,德逑捐丈田五亩,丈塘三分九厘,朝应寡捐丈田五分,丈塘三厘,朝林寡捐丈田八分,守贡寡捐丈田一亩,丈塘一分五厘,则穆寡捐丈田八分,丈塘一分,则友捐丈田八分,家佐捐丈田三亩八分,家偁捐丈田三亩,丈塘二厘,广进寡捐丈基地一分八毫,从弼寡捐丈田二亩三分五厘,丈塘二分一厘,胡宾寡捐丈基地四厘,元我寡捐丈田一亩五分,丈塘二厘,守明捐丈田九分二厘五毫,丈塘一分,家书捐丈田三分,则永捐丈山四分五厘,宾兴寡捐丈田五亩六分三厘五毫,丈塘四分一厘,丈地二分五厘五毫,丈山二分九厘,一环寡捐丈田八分七厘六毫,丈塘二分二厘八毫,士海寡捐丈田三亩五分五厘七毫,丈塘三分三厘,丈地二分三厘三毫,守烈寡捐丈田五分,丈塘六分,麟书寡捐丈田二十亩六分七厘八毫,丈塘一亩八分八厘五毫,守固寡捐丈田一亩,丈塘二厘,家旺捐丈田一亩四分一厘,丈塘二分二厘,德富捐丈田七分,丈塘二厘,朝鼐寡捐丈田一分一厘,守灶寡捐丈田一亩,丈塘一厘三毫三丝,守御寡捐丈田五分,士熊寡捐丈田八分,永栻寡捐丈田五分,祥应寡捐丈田一亩,丈塘一分八厘三毫四丝,富应寡捐丈田二分,一南寡捐丈田二亩二分六厘,丈塘一分,仁应寡捐丈田三亩二分八厘,丈塘一分五厘,巽宗寡捐丈田五分,丈塘二厘,添兴寡捐丈田一亩一分五厘,丈塘五厘,成德寡捐丈田二亩一分六厘五毫,丈塘三分三厘三毫,嘉伦寡捐丈田一亩,丈塘一分,嘉佑捐丈田七分三毫。

以上共捐折钱二千一百七十五两五钱,共捐丈田、塘、地、山三百亩二毫六丝三忽,创设豫立平粜义仓。

墨旺义仓共收到捐钱2175.5两,捐田、塘、地、山300.263亩,有姓名者216人,加上以“寡”代者总计可能至千,捐钱有多有少,捐地有大有小,户户出力,人人奉献,可见捐赠是墨姓祠寡的一种集体动作。

墨旺村《创捐豫立义仓碑》析读

其二,义仓的周济原则是“水分平施”。碑文对义仓在家族中的周济原则论述得非常明白:“倘遇俭收,按户润恤,既无偏颇之忧,水分平施,奚有争论之患”,即对整个家族所有成员一视同仁。道光五年(1825),旌德县生齿44万,咸丰三年(1853)增至50万。那是个谷不敷食的年代,可想而知,墨旺义仓对一个成千上万人的家族必然发扬了不小的不变感化。

与墨旺义仓统一期间,旌德修建的义仓共有14个,别离是:“大西关汪祠敦本仓”“一都隐龙方仲祠义仓”“南村积功仓”“五都万丰义仓”“七都梅里村汪祠丰备仓”“赵川程应祥寡有诒仓”“六都姚祠永丰仓”“八都俞祠井养仓”“芳川王祠豫丰仓”“十二都刘茂昭堂义兴仓”“十三都大甜村庆裕仓”“十四都墨旺村墨祠义仓”“十八都孙村记荣仓”“周急义仓”。以墨旺义仓投进更大,捐赠者最多。

如斯浩瀚的义仓,在其时一段期间内发扬了社会根底不变器的感化。据道光《旌德县续志》载,常平仓捐积27100余石,但历任各官亏缺,此时实存3400石;社仓共贮谷6300石,此时实存4050石。“按常平仓、社仓为州县积贮要务,而奉行既久,恒患亏缺侵蚀,惟各坊都自置之仓,皆各祠族长司理,其事胥吏无从藉端侵扰。旌邑地瘠人稠,而水旱不至离徙者,实系于此,亦可见风俗人心犹睦姻任恤是尚也。良有司奖劝风厉,俾垂永乐而弊窦不生,岂非旌邑之大幸与!”由此能够看出,义仓对官仓起了重要的填补感化。义仓的捐建者享有全数的自主权,官府无权干预。

写到那里,有需要介绍一下中国古代社会救助系统的轨迹。

常平仓是中国汗青上最早的建造化的一个官办公益赈济机构,汉代设置,初志是“以谷贱时增其贾而籴,以利农,谷贵时减贾而粜,名曰常平仓。民便之。”既平抑物价,又兼政府周济功用。但很快常平仓就沦为“吏认为市、垄断渔利”之法,并遭到责备:“外有利民之名,而内则侵刻苍生,豪右人缘为利,小民不克不及得其平”。到汉元帝时就有人请罢常平仓。

为了救常平仓之病,到了隋朝,朝廷又提出官办义仓,即由官府“令民间每秋家出粟麦一石以下,贫富差等,储之闾巷,以备凶年”。之后,唐太宗又将义仓之法加以妥帖完美,规定“王公以下垦田,亩纳二升”“贮之州县,以备凶年”。但很快义仓之粮就被官府挪做它用,以致于有人责备:“常平出于官,义仓出于民。出于官者,官自敛之,官之出之,其弊虽不敷以利民,亦不至于病民。出于民者,民实出之,官实敛之,其弊也不唯民无所出,而官从而病之”。

社仓起源于南宋,由南宋士绅魏掞之在绍兴二十年(1150)创建于福建招贤里。稍后(1168),魏的老友墨熹也在福建五夫里设立社仓。宋儒设置社仓的初志,是因为他们认为其时的官方周济(如常平仓)不尽可靠,士绅应当担起造福乡里之责,成立民间的自我周济系统。如许,村夫在碰着凶岁饥荒时也没必要全然依靠于有司。

墨旺村《创捐豫立义仓碑》析读

墨熹制定了一套齐全的社仓结保轨制。根据墨子的设想,社仓大致上是那么运做的:由处所政府先垫付必然数额的大米做为贷本,“富家情愿出米做本者,亦从其便”。社仓每年在青黄不接的蒲月放贷,每石米收取息米二斗,借米的人户则在收获后的冬季纳还本息。等收到的息米到达本米的十倍之数时,社仓将贷本还给父母官府或出本的富户,尔后只用息来庇护借贷敛散,不再收息,只是每石米收取三升耗米,以填补米的损耗。

在墨子的规划中,社仓由处所士绅组织并治理;人户能否参与结保也摘取自愿原则,“如人户不肯请贷,亦不得妄有抑勒。”抑勒,就是强逼、摊派的意思。不外人户“进保”有资格审查:“产钱六百文以上及自有营运,衣食不阙,不得请贷”。也就是说,有财力的人家不克不及申请社仓的周济。有的社仓还规定,“细民无田者不得预也”,将放贷对象限制在具备必然还贷才能之人的范畴内,那是出于保障仓本平安的考虑。墨子社仓不是慈悲机构,而是民间互助组织。淳熙八年(1181),墨熹还上奏朝廷,定见在全国推行义仓之法。宋孝宗摘纳了那个定见,下诏妥帖,四五十年下来,墨子社仓即民间义仓“落落布全国”。

一个中国汗青上由社会下层自治的社会救助系统,并做为中国传统救助系统的另一极就如许降生了。它不只是老苍生救助了本身,更在于它也为国度排了忧解了难。《创捐豫立义仓碑》中说其先祖文公墨熹建社仓之事,固然起始时间有些出进,但里面恰好透着的是墨旺村墨熹后人对其先祖遗训的骄傲之情和自觉继续互帮互助的精神。

《创捐豫立义仓碑》给我们的启迪还在于,当今村居(社区)自治在打赢脱贫攻坚战之后,施行村落复兴战术,我们要借鉴汗青发扬乡贤君子的楷模感化和老苍生配合参与集体事务的传统体味。

次要参考文献:

1.黄山书社,《旌德县续志》。

2.广西师范大学出书社,吴钩著《宋——现代的破晓时辰》。

(做者系旌德县政协文化文史和进修委主任、安徽省徽学研究会会员、宣城汗青文化研究会理事)

0
回帖

墨旺村《创捐豫立义仓碑》析读 期待您的回复!

取消
载入表情清单……
载入颜色清单……
插入网络图片

取消确定

图片上传中
编辑器信息
提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