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其昌
董其昌(1555-1636),字玄宰,号思白、思翁、香光居士等,华亭(今上海松江)人。明万历十七年(1589)进士,官至礼部尚书,谥文敏。擅书画,为明末书坛更具影响的书家,与邢侗、张瑞图、米万钟并称为“明四家”。自幼习书,数十年不辍,初宗颜实卿、虞世南,后上逃魏晋,以二王本,中年以后则回于米(芾)、赵(孟頫)。最末从传统中脱化而出,独化门路,卓然成家。晚年崇尚平平天然的书风,对后世的书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行书《东方朔答客难》为董其昌晚年的佳构。纸本,纵26厘米、横334厘米,有乌丝栏界格,共69行,现躲辽宁省博物馆。书于明崇祯元年(1628),董时年74岁。此卷书体天然,平平中求奇秀,用笔圆润精妙。虽多用圆笔,但筋骨内含,得苏轼书法之妙谛。全篇重视章法,字距密,行距疏,与平平率实的书风相协调。擅长在平平中求改变,行、楷、草相间,一任天然,用墨浓淡自在,浓者多大字粗笔,淡者则小字细笔,使全篇构成了生动的韵律。
那件做品书写轻松自若,平平中蕴奇秀,用笔圆润精妙,法存笔端,实恰是潇洒出尘、游刃有余。在书写上,他行笔轻盈,转折自若,用笔精到,没有拙滞之笔;用墨也十分讲究,枯湿浓淡,尽得其妙;在章法上,字距密,行距疏,规划疏朗匀称,与平平率实的书风相协调,具有清润虚灵、古淡闲逸之美。董其昌擅长在平平中求改变、于潇洒中求雅逸,正合他“渐老渐熟,反回平平”之意。
展开全文
“难”是西汉东方朔初创的一种古体裁。据《汉书》本传,东方朔向武帝上书,“陈农战强国之计”,遭到冷遇,他便做《答客难》,用来自慰。文中假设有客话难东方朔,讥他官微位卑而务修圣人之道不行,他停止辩论。先说武帝时与战国时士人处境差别,遭遇天然而异;进而说修身是士人天职,不克不及因时而异;最初说士人的境遇因时而异自古而然。全篇带有诙谐的特征,发泄了他怀才不遇的牢骚情感。
董其昌的书写能连系本身的个性,力逃帖学风神。此做行中兼楷,用笔有颜实卿的率意,体势有米芾的欹侧,规划得赵孟頫之风神,轻盈自若而风华自足,反映出一种人格风采。所以,他力逃古法,表现了天然秀雅的书法风气,创造出一种不吃烟火食的气象。品读那件做品,有如清风掠面,令人心气爽然。从做品中,我们能感触感染到董其昌所具有的聪明和机巧。康有为评判董其昌书法“如休粮道士”。要知“休粮道士”的远离尘世、恬静宁静、若无其事也是一种美。那种美固然差别于顽强之美,却也是一种罕见的境域。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