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传,上古伏羲时,黄河流经今河南孟津县一带,有龙马浮出水面,伏羲根据其背上“河图”,演成八卦,后来成为《周易》的起源。
另有传说,大禹治水时,洛水之畔有神龟背驮“洛书”而出,大禹以此定九章之法,划全国为九州。
“河出图,洛出版,圣人则之。”
那些古老的传说见载于先秦文献《尚书》《周易》中。虽然河图洛书的故事带有笼统化和神异化的特征,但阐明先民将河洛做为中华文化的泉源之一。
河洛地域,以洛阳盆地为中心,位于黄河及其收流洛河(古称洛水)交汇之处。西周初年营建洛邑时,周公说:“此全国之中也。”
河南省地形图。图源:河南省测绘天文信息局,河南省地图院
01
考古发现,“中国”一词,最早是指河洛地域,即成周洛邑一带。
1965年,一件出土于陕西宝鸡的西周早期青铜尊漂泊民间,被本地的废品收受接管站收买。博物馆工做人员偶尔间发现了它,赶紧将其收回。后来,有位青铜器专家在清理上面的锈斑时,发现了尊内的12行铭文,因此中有“何尊”字样,便称之为“何尊”。
何尊铭文穿越了三千年时空,讲述西周初年的河洛往事,其大意是说:
周成王在位时,在河洛营建成周都邑,对其父武王停止祭奠。周成王在京宫大室对宗族小子“何”停止训诰,讲到何的的先父曾跟随周文王,而周文王受上天之命统治万民,周武王灭商后,又在河洛地域告祭于天,以此地做为全国的中心。何一家因功受赏,做尊纪念,以示荣耀。
何尊铭文中有一句:“余其宅兹中国,自之爻民。”那是迄今为行发现的,“中国”一词在文物上留下的最早陈迹。
何尊。图源:图虫创意
展开全文
周人以河洛为“全国之中”的普及熟悉,并不是出于主看臆断。
昔时武王伐纣、同一河洛之后,为若何统治商的故地而忧愁得夜不克不及寐。于是,为了宣告本身对“中国”的统治,周武王派纵使周公、召公前去洛水、伊水之畔勘察地形,营建成周洛邑,做为周朝新都,并把象征王权的九鼎迁到洛邑。
周公来到河洛,在嵩山四周的阳城(今登封市乐成镇)设置了一座测影台,立圭表,测日影,才得出结论:河洛是其时的“全国之中”。
到了东周期间,河洛地域成为周王室东迁的保护所,周王室在成周西面三十余里处建了一座东周王城。
前人发现,夏商周三代定都于河洛,《史记》有句话,“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间”。而今人颠末考古发掘,发如今西起涧河、东至偃师的洛水之滨,长仅几十公里的间隔内,摆列着五大国都遗址,包罗二里头(夏王城)遗址、偃师商城遗址、东周王城遗址、汉魏洛阳城遗址与隋唐洛阳城遗址,号称“五都荟洛”。
五都荟洛示企图。图源:更爱汗青
从天文形势来看,河洛地域以古都洛阳为中心,西起华山,东至荥阳,北依太行山南麓,南达秦岭东段收脉外方山南麓的汝、颍流域。
博大精深的河洛文化在那片地盘上传承,阅尽世间沧桑,数千年来人才辈出。
漫长的岁月中,“中国”的概念从河洛向周边缓缓延伸,连绵到滚滚江海、沙漠荒原,曲到成为东方泱泱大国的名称。
天子驾六马坑,发掘于洛阳周王城广场。“天子驾六”,为古代礼法的一种。图源:摄图网
02
春秋战国期间,周天子名不副实,周王室处于摇摇欲坠之中。
政治上的四分五裂却孕育了百家争喊的文化开展,河洛地域成为诸多思惟家活泼的舞台。
道家的老子,前半生为周王室做守躲史,在洛邑掌躲国度图籍。
有一次,孔子从齐鲁远道而来,向老子进修周礼。
老子对孔子说:“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当时则驾,不得当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躲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
那几句话的意思是告诉孔子,君子要审时度势才气胜利,不然就会劳累而行,就像老道的商人深躲不露,而心怀大德的君子,也深藏若虚。
他期看孔子“往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因为那些“皆无益于子之身”。
孔子带着门生们回往后,在半路上说:“天上的鸟,我晓得它能飞;水中的鱼,我晓得它能游;地上的野兽,我晓得它能奔驰。至于龙我就无从得知了,据说龙乘风云即可上天,我今天见到老子,他就像龙一样啊!”
孔子见老子,两位伟大的思惟家同病相怜,儒道两家的思惟也彼此交融。后来,老子弃官而往,骑青牛出函谷关,留下五千余字《道德经》,从此飘然回隐。
洛阳老君山。图源:摄图网
战国期间,韩国令郎韩非成为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韩非早年肄业于儒家的荀子,生平“喜刑名神通之学,而其回本于黄老”。
韩非著有《韩非子》,集法家神通势三者于一身,其政治抱负是成立一个同一的君主集权国度,以“法”做为治国的底子。他的著做传播到秦国后,得到了秦王嬴政的存眷。
其时,秦军东出,首当其冲的就是占据河洛地域的韩国。韩非见韩国日渐式微,几度谏言韩王,呈上富国强兵之法,但得不到韩国重用。
秦王嬴政读过韩非的书后钦佩不已,对大臣李斯说:“嗟乎,吾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李斯是韩非的老同窗,非常顾忌韩非的才气。
后来,韩非从河洛进秦,固然得以觐见秦王,却遭到李斯等人诽语谗谄,下狱而死。韩非虽死,他的法家思惟却传播下来,影响尔后历代王朝的统治者。
先秦期间,是河洛文化的构成期间。那一期间的河洛地域,从拥有人类文明社会构成的三大标记——城池、青铜器和文字,到王朝兴起,定鼎中国,再到诸侯林立,百家争喊,成为中国先秦汗青的典型代表区域。
韩非与李斯曾是同窗。图源:影视剧照
03
秦人东进吞并河洛之后,在此地设三川、河内、河东等郡。始皇帝嬴政一统全国,修建驰道,那条“东穷燕齐”的高速公路从河洛地域穿过,荥阳四周的黄河岸边修建起了其时黄河上规模更大的转运仓——敖仓,将关东地域的粮食源源不竭地运往关中。
西汉成立之后,河洛做为“全国之中”,政治地位敏捷上升。汉高祖刘邦平定全国后,原来定都于洛阳,后来从命娄敬与张良的定见,才确定了定都关中长安的大计。
汉代文学家扬雄对那段汗青有过评述:“全国已定,金革已平,都于洛阳;娄敬委辂脱挽,掉三寸之舌,建不拔之策,举中国徙之长安,适也。”
齐人娄敬是最早劝导刘邦迁都关中的人,他因为此功被赐姓改名刘敬。
娄敬其时对刘邦说,关中之地被山带河,有四塞之固,即使呈现求助紧急情状,也有百万之寡能够备战,又有肥饶丰裕的地盘,当实是“天府之国”啊!假设大汉进进关中定都,拥有秦国的故地,就是“搤全国之亢而拊其背”。
刘邦的老手下多是关东人,仍劝刘邦定都洛阳:“洛阳东有成皋,西有崤渑,背靠黄河,朝向伊、洛二水,足以支持其险峻。”
但谋士张良进言道:“洛阳固然也有险固,但处所狭小,不外数百里,随便四面受敌,且地盘不肥饶,此非用武之地。关中左有崤函,右有陇蜀,沃野千里,南部毗连丰裕的巴蜀,北方邻接胡人的牧场,可阻挠三方来犯之敌,独以一面牵造东方的诸侯。全国平定后,关中能够操纵黄河和渭水的水道来输送粮食,赐与京师。那就是所谓‘金城千里,天府之国’。娄敬说得对啊!”
史乘记载,刘邦听完张良的话后,当天就从洛阳移驾长安。
汗青上很多强人智士认为,河洛的战术地位不如关中。
西汉期间司隶部。图源:中国汗青地图集
现实上,河洛也有号称“全国治乱之候”的天文位置,其四面环山,西有崤山、中条山,南有熊耳山、外方山、伏牛山,东有淇山、嵩山等多座高山;北面是黄河,黄河南岸的邙山成为天然屏障,正好使洛阳免于黄河水患的侵扰。
总体上看,洛阳地势西高东低,境内山水丘陵交织,地势复杂多样。
山河拱戴之下,河洛地域做为古代的交通枢纽,掌握着南北向的晋楚孔道与工具向的豫西走廊,构成一个十字架状的水陆交通大动脉。
针对河洛的天时,宋人李格非说:“挟崤渑之险阻,当秦陇之襟喉,而赵魏之走集,盖四方必争之地,全国常无事则已,有事则洛阳先受兵……洛阳之盛衰,全国治乱之候也。”(《洛阳名园记》)
西汉以前,周武王伐纣克殷、秦始皇同一六国,以及楚汉战争,都有掌握河洛的战术目标。得中原者,往往可得全国。
在刘邦迁都关中二百年后,东汉的成立者汉光武帝刘秀再度将汉室山河拜托于河洛。东汉以洛阳为都,将政治中心转移到了河洛,创始了光武中兴、明章之冶的盛世,但到东汉中后期,陷进外戚与宦官瓜代独霸朝政的乱局。
洛阳白马寺。图源:摄图网
汉代的河洛地域在一场血与火的灾害中走向落幕。
东汉初平元年(190年),占据洛阳的军阀董卓胁迫汉献帝迁都长安。
进主洛阳时,董卓废帝改立,独揽大权,他的兵士进室劫掠,摧残苍生,董卓本人还奸污公主,残暴群臣,京城表里人人自危。董卓不懂经济,却非要当“懂王”,损坏汉朝利用已久的五铢钱,收取洛阳及长安的铜器铸成更小的钱,招致物价飞涨。
迁都之时,董卓的戎行又对洛阳停止了彻底的毁坏,“尽徙洛阳人数百万口于长安,步骑驱蹙,更相蹈藉,饥饿寇掠,积尸盈路。卓自屯留毕圭苑中,悉烧宫庙官府居家,二百里内无复孑遗。又使吕布发诸帝陵,及公卿已下冢墓,收其瑰宝”。
董卓身后,长安发作骚动,汉献帝在部门大臣的护送下返回洛阳,只见洛阳城满目苍夷,宫室被销毁殆尽,百官只能在荆棘之间困难求食,有的被活活饿死,有的被乱军所杀。
全国之中的河洛,既要承载王朝昌隆时的荣光,也要忍耐王朝式微时的苦痛。
三国期间,曹魏定都洛阳,河洛一带免于战乱,得到恢复开展,洛阳、河内、河东、弘农等郡县,都是曹魏屯田的重要地域。
然而,曹魏的政权最末被河洛地域门阀权力的代表司马氏夺取。西晋初年,晋朝的达官贵族生活荒淫、竞相豪华,司马家族的宗室内部勾心斗角、互相攻伐,最末变成了八王之乱与永嘉之乱。
[晋]顾恺之《洛神赋图》(部分)。图源:收集
永嘉之乱,掀起了中国汗青上第一次因骚动而发作的大规模生齿南迁。尔后每逢中原板荡,战乱不休,常有士庶避乱南徙,南迁的汉人常怀“河洛之思”,他们带着对中原故国乡音、乡貌、乡情的眷恋,将生活、饮食、起居、婚丧等风俗传布到南方。
河洛文化之精蕴在东晋、南朝得到了继续与弘扬,曲至今日,南方诸多地域仍以传承河洛文化为荣。
2005年,时任国民党主席连战来到北京大学,对同胞们热情弥漫地做了一番演讲,他说:“在台湾,我们有原住民,有客家人,我们大多是‘河洛郎’。”
河洛郎,是中原后嗣的自称,中国东南沿海的闽南人、客家人等,良多家族的先祖都能够逃溯到河洛籍,他们是西晋永嘉之乱、唐朝安史之乱、宋代靖康之变等历代生齿迁徙事务中南迁的汉人。
04
南北朝期间,河洛地域在历经战乱后得以复兴。
北魏孝文帝为了推行汉化变革,决定将国都从靠近草原地域的平城(今山西大同)迁到河洛地域的洛阳。
北魏的统治者是鲜卑族,他们久居漠北,精于骑射,但进主中原后,部门鲜卑贵族逐步受中原文化洗礼,移风易俗,进修汉文化。
此外,平城一带随便发作旱灾,形成粮食减产或绝收。有一年,平城从春至夏饱受旱灾困扰,“野无青草”,孝文帝不能不开仓放粮,赈恤饥民,并鼓舞公众出关就食。
从战术意义上来看,北方的游牧民族不竭南下骚扰,虽然北魏在靠近阴山山脉的北部边境设立了六镇,但平城一带仍然制止不了游牧民族的威胁。
于是,推行变革的北魏孝文帝萌发了迁都洛阳的方案。他对宗室大臣拓跋澄说:“国度兴自北土,徒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圣,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
拓跋澄也认同河洛是迁都的抱负之地,他对孝文帝说:“伊洛中区,均全国所据。”
但北魏的宗室并不是都撑持变法与迁都,其时有很多人反对迁都。
北魏孝文帝想到一个实行迁都大计的计谋。太和十七年(493年),孝文帝命人在黄河上建造浮桥,并下诏免去南迁路上颠末处所的军粮,随后遁词南征,率领百官与步骑三十多万从平城动身南下。
行至洛阳,正值夏日,阴雨连缀,道路泥泞,兵士疲困不胜,良多人都不情愿陆续南下。群臣聚集到孝文帝的车驾前,恳求他停行南伐,孝文帝便命令,全体人员进驻洛阳,以此“定迁都之计”。往洛阳反对派必定不愿意,但南征路上困难重重,他们更怂,只好随孝文帝到洛阳。
次年,孝文帝正式下诏,迁都洛阳。
至此,孝文帝完成了迁都大计,实现了以河洛为政治中心的战术设想,也为北朝同一黄河流域,以及日后隋朝平定江南奠基了根底。
北魏消亡后,团结为东魏与西魏,后又演变成北齐与北周。继续北周的隋朝南下平定陈朝,使全国重回一统。
东魏地图。图源:中国汗青地图集
05
在民族合成的海潮之中,河洛文化迎来了隋唐富贵的期间。
西魏之后,关陇集团兴起。做为关陇集团的代表,隋文帝杨勇敢都关中,营建大兴城(即隋唐长安城),但他其时已经发现关中地域天然情况恶化,因而对河洛非常倾慕。
开皇四年(584年),关中闹饥荒,隋文帝带着后妃、官员和将士等大队人马到洛阳“就食”,连续渡过了冬春两季,比及青黄不接的季节过往,才返回关中。
因为关中人多地少,天然灾害频繁,粮食赐与多依靠关东的输送,隋文帝有意通过改进漕运来处理那一难题。他命人在蒲州、陕州等地招募壮丁,设黎阳仓、河阳仓等贮存粮食,并由建筑巨匠宇文恺设想,操纵渭河开凿沟渠,那条水道从长安城东通往潼关,长达三百余里,称为广通渠。
隋文帝在位期间屡次东巡,始末没有下决心迁都。那个浩荡的工程,由他阿谁背负骂名的儿子隋炀帝完成。
隋炀帝画像。图源:收集
隋炀帝即位后,有个喊章仇太翼的术士定见他迁都洛阳。章仇太翼操纵隋炀帝的迷自信心理,上书说:“陛下的本命是木命,而长安所处的雍州在五行中属于金,金克木,对陛下倒霉,长安不成久居。开皇年间,有童谣说:‘修治洛阳还晋家’。陛下曾经被封为晋王,正好应验。”
史载,隋炀帝“览表怆然,有迁都之意”。
于是,隋炀帝当即巡行洛阳,停止实地察看。他登上洛阳城外的邙山,向南眺看伊阙,慨叹道:“那不就是龙门吗,古代的一些朝代为何不定都于此?”一旁的大臣苏威赶紧说:“自古非不知,而是在等陛下。”隋炀帝大喜,“遂议都焉”。
隋炀帝下了一道诏书,公布营建东京洛阳,声称那是为了继续隋文帝的遗愿,并重申洛阳“全国之中”的地位,所谓“我有隋之始,便欲创兹怀、洛,越暨于今……今可于伊、洛,营建东京”。
大业元年(605年),尚书令、营东京大监杨素和将做大匠、营东都副监宇文恺等大臣衔命营建东京。新的洛阳城从汉魏故城西移十八里,建在东面瀍河、西面涧河的地带,北面为地势宏伟的邙山,洛河从城中横穿而过,河上建有浮桥,称“天津桥”。
整个城区由宫城(紫微城)、皇城(太微城)、外郭城三部门构成,天津桥北通往皇城,桥南通向外郭城的丁鼎门,连通两个门的大街构成城市的中轴线,被称为“天津街”。
隋唐期间,洛阳是与长安齐名的世界级都会,唐人韦述评判河洛天文时说:“川原形胜,自古都邑莫有比也。”
为了那个国度级工程,隋朝的苍生付出惨重的代价,因为施工时间告急,劳动量浩荡,数十万民工有近一半人累死在运输途中(“僵仆而毙者十四五焉”)。
隋炀帝在位时建造的另一项工程——大运河,也与营建洛阳息息相关。河洛,是隋唐大运河的中心。大运河北抵涿郡(今北京市西南),南达余杭(今浙江杭州市),由四段构成,以洛阳为中心,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连在一路。
东京洛阳建成后,于大业五年改称为“东都”,尔后,隋炀帝有四年时间带着群臣在洛阳办公,占了其在位时间的三分之一。
但其余时间,隋炀帝更多是沿着大运河巡幸江都(今江苏扬州),或带兵征战异族,他的好大喜功,消耗了隋朝的国运。隋末,饱受盘剥的公众揭竿而起,野心勃勃的军阀起兵造反,而隋炀帝本人最末在他醒生梦死的江南遇弑身亡。
大运河地图:蓝色为隋唐大运河,红色为京杭大运河。图源:锦绣人文天文
06
洛阳再次陷进战火,但全国之中的河洛,始末吸引着雄主的目光。
唐朝初年,隋炀帝的表侄子唐太宗李世民就屡次动议修复洛阳。做为关陇集团的继续者,唐朝定都长安,但李世民曾在唐朝开国的征战中与洛阳结下不解之缘,也非常重视河洛的政治地位。
当初攻下洛阳后,秦王李世民命手下封守洛阳的府库,并让房玄龄搜集洛阳遗留的册本。看到隋炀帝在东都构筑的豪华宫殿时,李世民感慨道:“逞侈心,贫民欲,无亡得乎!”随后命令燃烧洛阳紫微宫的乾阳殿。
嘴巴说不要,身体仍是诚恳的。
贞看四年(630年),唐太宗命人重修乾阳殿,以备巡视。大臣张玄素认为此举是重现隋炀帝昔时的虐政,因而死力反对。虽然唐太宗阐明他重修洛阳城的理由是“洛阳土中,朝贡道均,朕故修营,意在便于苍生”,但为了制止被戴上昏君的帽子,他仍是虚心纳谏,停行开工。
唐太宗恢复洛阳盛景的愿看,后来被他的小妻子兼儿媳妇武则天实现了。
唐高宗、武则天期间,一度将政治中心从关直达移到河洛。
上元二年(675年),唐高宗在巡幸洛阳说:“两都是朕工具之宅也。”唐高宗改洛阳为东都,前后七次巡幸东都,时间长达十一年。在此期间,唐高宗因患病难以处置政事,遂让武后参决朝政,朝臣将帝后称为“二圣”。
永淳二年(683年),唐高宗在洛阳病逝,留下遗诏,欲回葬李唐的大本营关中。
继任的唐中宗为了称心父亲的遗愿,护送其灵榇回到关中埋葬。但其时身在洛阳的陈子昂上书谏阻。那篇文摘斐然的奏疏说,关中比年遭受灾荒,田园萧条,丁男承担兵役、徭役,已经无力赐与护送灵驾的人马,营建工程浩荡的陵园,而河洛一代地势险峻,光景秀丽,还有唐高宗过去世的儿子李弘的恭陵,在河洛营建高宗陵墓,再适宜不外了。
陈子昂的此次上书没有奏效,唐高宗最末仍是回葬于关中的乾陵,但唐中宗并没有亲身护送以尽孝心,因为他第一次登极只当了55天皇帝,就被他母后废黜。
之后在位的唐睿宗,也没能掩盖母亲强势的光线。载初元年(公元690年),武则天正式攫取李唐皇室的政权,定都洛阳,改国号为“周”,史称“武周”。
一代女皇武则天在洛阳称帝。图源:影视剧照
洛阳,是武则天期间的“神都”。
有学者认为,武则天之所以对峙定都洛阳,是因为她出自关东庶族,不属于关陇集团,也就不需要爱崇长安的地位。
一代女皇将东都改为神都,使洛阳超出于长安之上,那也意味着关陇集团的失势。
为了改朝换代,武则天迫切需要在河洛实行新政。
她将释教的地位确定在李唐的“血亲”宗教道教之上,本身假托弥勒佛转生,代唐为帝,在洛阳修建明堂和天堂。史乘记载,明堂有三层,高度约为88米,中有通天柱上下贯穿,而天堂更宏伟,一共有五层,中间放置一尊大佛,仅佛像的小指就可并坐数十人,那是中国文献记载中规模更大的单体木构建筑。
她为了提拔关东庶族,抚慰全国士子,扩展科举测验规模,广开进仕之门,从而鞭策庶族新兴阶层进进朝堂,使门阀士族走向式微,那是中国汗青上的朝上进步之举。
为了彰显除旧更新的合法性,武则天登临中岳嵩山封禅,将嵩山南麓的嵩阳县改名为登封县,阳城县改名为乐成县,那两个地名沿用至今。
文人传言,武则天贬长安牡丹于洛阳,引发洛阳种植和赏识牡丹的狂热现象,从此有了“洛阳牡丹甲全国”一说。
嵩山地势图。图源:锦绣人文天文
神都的时代,跟着武周的毁灭而成为汗青。
武则天往世后,此前已复辟的唐中宗让她同丈夫唐高宗合葬,并取缔皇帝的名号,称为“则天大圣皇后”。乾陵的墨雀门外竖立着一块石碑,上面没有镌刻文字,被称为“无字碑”,一如武则天的一生,长短功过,难以评说。
尔后的唐朝皇帝固然仍记挂着河洛地域经济、文化的富贵,但都有意疏远与洛阳的关系。
有一年,关中灾情严峻,山东、江淮的粮食迟迟没有送到。群臣定见唐中宗东迁洛阳,美其名曰“巡幸”,其实就是乞食食。唐中宗怒发冲冠,说:“岂有逐粮天子邪!”
唐中宗此次发怒,除了对漕运不济感应不满,心中或许还有对洛阳的排斥。
唐玄宗李隆基在位期间,五次巡幸东都,却不堪其烦。李隆基早年在洛阳时,仍是一个懵懂的小皇孙,但因为武氏执政,他遭到软禁监视,天天活得战战兢兢,对洛阳可没有什么好回忆。
第五次巡幸洛阳之际,唐玄宗从命京兆尹裴耀卿的定见,改进关中漕运问题,疏浚沿线水道,使江淮漕粮经鸿沟输纳河阴仓,再沿黄河运到洛阳含嘉仓或陕州太原仓,之后经渭河运往关中,从而使关中漕运愈加便当,运送的粮食比唐高宗时增加了十多倍。
唐玄宗从此不再前去洛阳,而是留在关中温馨享乐。他其时重用的宰相是笑里藏刀的李林甫。天宝三载(744年),唐玄宗自得洋洋地说:“朕不出长安近十年,全国无事,朕欲高居无为,悉以政事委林甫。”
但是,十一年后,渔阳鼙鼓震碎了唐玄宗的盛世美梦,河洛也陷进一片战火之中。
安史之乱成为唐朝盛极而衰的转折点。
当唐朝皇帝最初一次迁都洛阳,帝国已经敲响倒计时的钟声。
唐朝末年,河南军阀墨全忠(墨温)挟持唐昭宗迁都洛阳。
此时,唐昭宗早已是孤苦伶仃,沿途没有戎行护送,只要十几个小宦官跟随。抵达洛阳不久后,唐昭宗就被墨全忠的手下所弑。墨全忠得知唐昭宗遇害后,假拆震动不已,趴在唐昭宗的灵榇上哭得死往活来,随后另立了一个小皇帝,史称哀帝或昭宣帝。
天祐四年(907年),墨全忠在大梁(今河南开封)承受了唐朝末代皇帝唐哀帝从洛阳发出的禅让诏书。次年,被迫退位的唐哀帝被毒杀,后唐时改谥为“昭宣帝”。
大唐王朝的兴衰存亡,在河洛地域画下了句点。
洛阳龙门石窟卢舍那大佛。图源:摄图网
07
历经五代的政权兴替之后,北宋定都于开封,以洛阳为西京,对唐末以来频繁遭受毁坏的河洛城邑停止补葺。北宋期间,河洛人文荟萃,文化强盛,洛阳做为西京,成为文人集团和失意政客的聚居地。
熟知《周易》的邵雍中年隐居伊川,晚年长居洛阳,一生倡内圣外王之道,提出以心为本体、视天道(六合之心)与人道(圣人之心)为一理的“人命之学”,却耕于陇亩,大隐于世,遭到世人尊崇。
邵雍晚年病重时,关学的开创人张载来到洛阳看看他,问邵雍:“先生信命乎?载试为先生推之。”
邵雍答复道:“世俗所谓命,某所不知,若天命则知矣。”
张载只好说:“既曰天命,无可言者。”
生平擅长象术之学的邵雍,不相信所谓的命运。他生前为其父亲在洛阳伊水之畔,身后也葬在其父之侧。
邵雍在世时,常与“二程”程颢、程颐论学。
程颢、程颐兄弟持久在洛阳栖身、著作和聚徒讲学,他们仕途不顺,退而著书立说,主张行王道,施仁政。他们以“理”为核心,构成了一套思惟系统。
程颐说:“凡面前皆是物,物物皆有理,如火之所以热,水之所以冷。至于君臣父子间皆是理。”
邵雍之子邵伯温问程颐:“孟子言心、性、天,只是一理否?”
程颐答复说:“然。自理言之,谓之天,自禀受言之,谓之性,自存诸人言之,谓之心。”
二程所说的“理”,既存在于天然界,也存在于人类社会,既是指六合万物的天然法例,也是指统治阶级的伦理纲常,具有必然的全面性。
由邵雍、二程等创始的洛学,发源于西京洛阳,开宋明理学之先河,那是河洛文化对后世的又一深远影响。
洛阳应天门夜景。图源:图虫创意
来到洛阳的失意文人中,还有北宋名臣司马光,他因为反对王安石变法,从东京开封退到西京洛阳任闲职。
在洛阳期间,司马光与同僚呕心沥血,前前后后历二十年之艰苦,编写卷帙浩繁的纪年体通史《资治通鉴》。
司马光在洛阳书写那部心血之做,也为河洛的汗青烟云慨叹万分。他用一句诗道尽河洛王者之里的兴亡成败:“若问古今荣枯事,请君只看洛阳城。”
参考文献:
[汉]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82年
[汉]班固:《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
[北齐]魏收:《魏书》,中华书局,1997年
[唐]令狐德棻:《周书》,中华书局,1971年
[唐]魏徵:《隋书》,中华书局,1997年
[后晋]刘昫:《旧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
[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中华书局,2011年
杨海中:《图说河洛文化》,河南人民出书社,2008年
丁其善:《洛阳史话》,社会科学文献出书社,2017年
郭绍林:《洛阳隋唐五代史》,社会科学文献出书社,201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