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初学佛的人,看金刚经那些大乘典范,读完后觉得没太大收获,觉得也没说怎么修行,怎么成道啊,看的多了就晓得,那些大乘典范里处处都在讲修行办法,随意挠住一句话,也能开悟。就像那句话,就是修行的更好办法,能做到不取于相,就天然如如不动了,如如不动就是开悟的境域,如前人说的,一念不生全表现。那怎么不取于相呢?
不取于相就是心不取外境,好比我们打坐,前面临着一面白墙,就像达摩祖师面壁那样,不消闭眼,眼睛张开对着墙,因为一面墙其实不会让我们产生太多妄图,对着前面看一会,就会进往看而不看的境域,眼睛固然对着墙,但心里并没有特殊重视看,因为一面墙并没什么好吸引我们的,那就是眼睛的不取于相,视而不见,看而不看,假设面前那时换上电视,放着本身喜好的电视节目,心就被电视节目吸引走了,心也就起头取相,不克不及如如不动了。
先对着墙壁或者虚空操练,做到不取于相,再渐渐在生活中操练,能在行住坐卧中都能不取于相,心差不多能够进进如如不动了,那就是渐修,久而久之,哪一天顿然悟进,自性原来不动,如六祖说的,何期自性,本不摆荡,那就是禅宗的顿悟。
离一切相,即一切法
那是楞严经中的话,十分重要,是讲事实了义的道。先阐明一下相和法两个概念,相就是六合间的一切现象。法是指宇宙间的一切事理,华严经称为法界,法界又细分红事法界和理法界,总的来说就是宇宙间的一切。和相的概念差不多,细的说,比相包罗的意思更多更全面。那里先不管细的,粗的来说,那两个字在文中表达统一个意思,就是宇宙中的一切,之所以用两个字表达,是译经报酬了文学美,制止反复用字。
那为什么那个道离一切相,又即一切法呢,不是很矛盾吗,一般人很难理解和贯穿。下面我们从六祖的公案中来理解那两句话,就随便多了。六祖因听到金刚经“不该住色生心,不该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那段话而有所悟。后来就写下了有名的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原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那首传播千古的名诗。
六祖那时候就是做到了离一切相,文字也很大白,不住就是离的意思嘛,不住色声香味触法,就是离色声香味触法,离了六尘,天然就是离一切相,离相就是空,六祖当下见空性,所以才气说出来,原来无一物如许的话。但是那时候六祖只是初悟,还没大彻大悟,所以五祖看了诗说六祖亦未见性,见空只是小乘的偏空之果。再后来,五祖又给六祖讲金刚经,六祖才言下彻悟,又做了一首诗。
何期自性本自沉寂,何期自性本不生灭,
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摆荡,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那才是大彻大悟大菩萨的境域,不单大白了空,更进一步大白了空含万有,也就是即一切法的事理。此中的本自沉寂,本不生灭,本不摆荡是在说我们的自性离一切相,本自具足,能生万法,是在说我们的自性即一切法。那时候才遭到五祖的印证承认。但日常平凡各人往往都只提到六祖没有彻悟的那首诗,很少有人提到彻悟时的那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