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获》书评·176 | 汪洋中的细流——《河图》读札(马兵 刘皓玥)

2周前 (02-11 13:03)阅读1回复0
雕刻瞎
雕刻瞎
  • 管理员
  • 注册排名6
  • 经验值131725
  • 级别管理员
  • 主题26345
  • 回复0
楼主

《收成》书评·176 | 汪洋中的细流——《河图》读札(马兵 刘皓玥)

常芳,中国做家协会会员。中国人民大学文学硕士。济南市做协副主席。出书长篇小说《恋爱史》《桃花流水》《第五战区》小说集《一日三餐》《冬天我们往南方》《蝴蝶飘动》等。

《收成》书评·176 | 汪洋中的细流——《河图》读札(马兵 刘皓玥)

《收获》长篇小说2022秋卷 常芳长篇小说《河图》

《收成》书评·176 | 汪洋中的细流——《河图》读札(马兵 刘皓玥)

展开全文

江苏凤凰文艺出书社

《收成》书评·176 | 汪洋中的细流——《河图》读札(马兵 刘皓玥)

《收获》书评·176

汪洋中的细流

——《河图》读札

马兵 刘皓玥

摘要:《河图》存眷到有关山东辛亥革命文学书写的空白形态,小说拔取济南城及泺口镇做为叙事对象,既勾画了生动多姿的民间生活图景,又详尽讲述着济南城独立功效的获得与失落那一核心事务,通过对革命内部矛盾与人物复杂心理的描述显示了革命的复杂性、持久性。小说富于诗化色彩,叙事温缓舒徐,理性地探析辛亥革命若何在民间激起波涛。

关键词:山东辛亥革命;民间视角;人物心理;诗化特征

1911年,辛亥革命在武昌打响第一枪,一时间门户林立,如火如荼。在间隔武昌千余里的山东,革命开展同样如火如荼。常芳的长篇小说《河图》以二十世纪初黄河南岸的济南城和泺口镇为布景,将诸多民间生活场景连缀成一幅“黄河百景图”,娓娓诉说着济南城从闹独立、公布独立再到取缔独立的一波三折,以生动的文学想象填补了山东辛亥革命文学叙事的空白。小说剥落了主看色彩深挚的感情外壳,以见证者的姿势客看书写汗青记忆,小处落笔,推敲选材,用温暖的论述腔调讲述着辛亥革命期间山东民间的寡生相,于诗意盎然的笔触中传达出浓重的地区色彩与理性气息。

武昌起义后,山东革命派响应全国革命形势,积极争取山东独立,诸多革命人士聚集于省城济南,与顽固派以及立宪派展开了猛烈斗争。汗青研究者对山东辛亥革命赐与足够重视,将其视为全国辛亥革命的重要构成部门加以察看。而当我们将目光投向现现代文学做品中关于中国近代史、关于辛亥革命的书写,则会发现相关的文学叙事凡是以武汉以及京沪广等重镇为叙事对象,济南那座北方城市似乎从未进进汗青和叙事的邦畿,有关山东辛亥革命的文学创做持久闪现空白形态。文学创做与汗青研究需要互响应和,而《河图》的价值正在于此。为了愈加实在地切近山东独立的汗青底细,常芳曾屡次停止实地摘访与察看,普遍搜集材料,考证汗青细节,使《河图》那部文学做品富于汗青理性,获得了“文”与“史”的双廉价值。

《河图》并未正面展写独立与帝造、民主派与立宪派的猛烈匹敌,而是拔取一个远离革命漩涡的小城镇泺口做为论述中心,通过民间视角重述“山东独立十二天”[1]的汗青风云。轰轰烈烈的辛亥革命无疑是近代中国汗青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对中国社会移风易俗的影响毋庸置疑,但关于间隔济南城另有二十华里的泺口,那种影响好像落石在水中激起的最初一圈涟漪,几不成查。常芳凭仗灵敏的文学感知定格住大时代海潮中那朵藐小浪花,将之放大、细化、润饰,用飞扬的想象辅之以扎实的查询拜访取材,建构起了泺口那座兼具中式传统与山东处所特色的小城镇。《河图》以二十余章的篇幅详尽描摹泺口的世态情面,于革命主线的叙事间隙中天然交叉此地传播的神话传说、奇闻偏方以及乡土迷信,构织成一部饶有兴味的处所风物志,热诚书写着此地粗粝却憨厚的风气民俗。

泺口远离城市,背靠黄河,历来少有天灾人祸,即便是在鸦片战争、甲午战争那些动乱不安的年月里,它也不曾遭受炮火涉及,庇护着近乎永久的和平。在那方桃花源般静谧平和平静的地盘上,居民们日出而做,日落而息,安守故常地过着普通而不变的日子。泺口能够被视为近代中国民间社会的缩影,其苍生心态也恰是彼时中国民族心理的凝练。有研究者在谈及鲁迅的《阿Q正传》时,提出了“据说的革命”与“暴君的抱负”,意指公众关于革命的稚嫩认知以及被压制的暴君潜量[2],我们无妨借用那两个概念来看照泺口公众面临革命所流露出的心理倾向。泺口人不曾亲眼目击城中独立游行的沸腾排场,仅能凭仗来自城里的细碎传言疑神疑鬼,而诸如周约瑟之类的转述者其自己对革命一知半解,所能供给的信息极其有限,因而泺口公众所接触到的恰是一种隔了两层面纱的革命,他们无法凭仗已有体味设想独立那个笼统的、形式化的物象,在公众纯朴的认知中,那场独立风潮与从古到今的革命并没有显著差别,不外是新一轮的朝代更迭与皇位易主。“据说的革命”限造了泺口群寡的认知阈限,使之关于革命的认知近似于儿童式的懵懂形态。《河图》几次借小孩子之口高唤自在与独立,从孩子的视角看察革命,好像旁看一场过家家的游戏,而大人们关于革命也同样行于儿童式浅近模糊的印象,看不逼真革命的内核事实是什么。“暴君的抱负”则于杂货展仆人来家祥身上得到印证,在他关于泺口成为独立国的想象中,他次要妄想了三桩美事:率寡拆毁德国人修建的铁路桥,将泺口的标致女人占为己有,以及鼎力大举展张地欢庆三天三夜。他将独立后的泺口想象成一个次序崩解的世界,而本身则成为规则的主宰,随意利用暴力,发泄欲看。兼具“据说的革命”与“暴君的抱负”的群体意志在短时间内难以摆荡,国民启蒙之路道阻且长。“我们向你们吹笛,你们不跳舞;我们向你们举哀,你们不捶胸。”外国宣教士吟诵的那两句诗为泺口人塑造了一幅活乖巧现的肖像。泺口公众正好像传说风闻中被水鬼酿成人的鱼,困在水泡中,庸庸碌碌,混沌过活。时间与黄河一同奔腾不息,泺口却似乎踏出了时间之外,停滞在一场长久平和平静的梦境里,不知今夕何夕。

《河图》拔取的两处天文坐标——济南城和泺口镇的空间设置产生了革命叙事的错位效果。独立风潮在城里强烈热闹发酵,请愿游行之风暴迭起,而小说的叙事镜头瞄准的则是泺口街头巷尾的平平生活,于外表似乎不见革命之踪影。起初,革命尚处在酝酿阶段,“独立”像是从济南城折射到泺口的海市蜃楼,对泺口而言朦胧而远远。苍生们照旧天天打鱼,打铁,开杂货店,安于生计。当武昌公布独立的动静传到济南,巡警局连夜召集铁匠打造铁链,用以拴住泺口的所有刀具,避免因独立而招致的暴乱。震天动地的铁锤声敲醒了泺口人的酣梦,也给泺口原封不动的生活敲开了豁口。革命的脚印悄无声息地踏进泺口,潜移默化地塑造着新的生活习惯,以微弱却清晰的姿势投射到泺口的社会图景中,小说所述银价哄抬的情节恰是一例佐证。辛亥革命后,军政府为了缓解财务困难大量发行纸币,形成纸币大幅贬值,加剧了自鸦片战争以来持久“银贵钱贱”的态势[3]。济南城里的银行挤满了用纸票兑换银子的人,就连“历来不愿让本身手里的剃刀安歇上半日的”泺口剃头匠老罗,也罕见关了半日展子,渐渐赶往银行换取银圆。公众们无须洞彻社会变化的复杂政治经济政策,他们凭仗本能的生活曲觉捕获社会新变,及时回应着革命释放的信号。

革命在变化生活风习的同时,也激活着民间斗争意识的生成。济南城的独立宣告失败后,衙门加紧对革命者的搜捕,以致巡防营权利膨胀,官兵滥用权柄,夺劫销毁泺口沿街店展。来家祥因为本身的杂货店展被销毁,愤慨之下砍倒两个巡警,此举虽照顾着暴力互搏的原始械斗思惟,却也迸发出了公众的对抗力量,可视为一种新的社会因子。济南城独立的发作与幻灭消弭了泺口庇护千百年的乌托邦幻梦,迫使泺口曲面急遽变更的社会现实,但那场革命带给泺口的事实是灾难抑或是重生?常芳没有赐与答复,只是客看地书写着革命年代里的生活图景与民间百态,为汗青留存一段值得摸索的文学凭证。

《河图》以“山东独立十二天”做为叙事布景事务,但有关济南获得独立的情节在整部做品仅占寥寥几章,如黄河决堤般飞扬而过,只留下几幕狂欢化排场。常芳运笔自若,张弛有度,刚提及济南城未动用任何武拆就顺利实现独立,旋即又借玛利亚之口表示那场独立“仅仅只是一个序幕”,从而将更多的理性根究倾泻到独立取缔后人与革命所配合面对的复杂命运,从热火朝天的气氛转向即未来临的漫长冷夜。那种篇章构想凸显了革命的复杂性与持久性。独立功效仅庇护十二天便付之一炬,令人可惜。守旧派的阻遏,公众的麻木,无不是束缚住革命的层层枷锁。但从内部着眼,革命的本身矛盾同样不容漠视。革命的内部矛盾性能够从宏看社会层面和微看个别层面得到阐明。

《河图》精心描画了五方杂处的社会场景,此中人物大致可回纳为四个形象系列:无革命意识之群寡,外国人,革命者与反革命者。生活在此地的外国人多饰演着亲和友善的人道主义者形象,诸如苏利士神甫和戴维夫妇,他们热情地传布着科学、医学、宗教那些西方现代文明功效,而对中国的政治事情则对峙不介进的立场,以见证者的身份客看笔录着近代济南城以及中国社会的变迁。反革命权力在小说中以衙门为统称,做为革命的对立面存在。常芳并未提及守旧派群体中的详细人物姓名,对之停止了弱化处置。而尚未了了“独立”为何物的通俗群寡不会随便投向革命或反革命的阵营,对革命历程影响甚微。因而,《河图》所聚焦的恰好是革命阵营的内部矛盾。“仅一个谘议局的人,便分红了黑派白派红派绿派”,门户林立之下掩躲着的是各人暗潮涌动的私心,代表民意的说辞也许只是卖弄本身谋求于权利的遁词。在那种情形下,革命权力好像一盘散沙,欠缺坚实的内部根底,具有无法弥合的先天缺陷,难以凝聚起改动时局的强大能量。

革命的内部矛盾不只见于门户纷争间,也寓于次要人物的复杂心理之中。王汎森在《思惟是生活的一种体例》的序言中提及近代中国的心灵危机:“从晚清儒学崩溃起头,中国社会/思惟产生了心灵(或精神)革命/危机。一方面是革命,同时是危机,是无所适从;是崩溃也是创造、启蒙也可能同时有困扰,那些现象往往同时发作,有时候以至呈现在统一小我身上。”[4]一种思惟需要履历从创生、开展到“可动作化”的渐进过程,才将与生活彼此交错或形塑。辛亥革命所倡议的民主共和思惟正处于那一下渗生活的动态过程中,新思惟的跃动与旧思惟的惰性尚处于统一个心里构造,于是人物的心理便随便生出诸多相互矛盾以至相悖的价值揣度。《河图》以南家花园为中心,围绕南家的家庭关系、婚姻关系以及社会关系展开宽广的生活画面,细腻看察人物关于革命的迎拒立场与心境颠簸。二老爷南怀珠是串联起泺口与济南城的核心人物。做为共和派革命党人士,南怀珠拥有革命的热情与赤诚,思维清醒,思维灵敏,可以灵敏地掌握时代开展意向,意识到济南实现独立之需要。但他思惟和性格上的弱点也都是显而易见的,他欠缺成熟的革命体味,未能熟悉到革命的持久性与艰巨性,在济南城公布独立后自觉沉溺于狂欢,在独立被取缔后又日日夜夜地深陷于情爱之中,以此麻木心里的惧怕与失看。当他幸运逃脱衙门搜捕,试图在泺口筹备独立,却因革命力量单薄而寸步难行,只能以耽误德国人在胶州湾的利用权限为筹码换取德国领事馆的搀扶帮助。南怀珠是一个出缺陷的革命者形象,他的本身矛盾也恰是初步生长的革命者们配合面对的问题:拥有勇敢自信心却欠缺动作才能,最末陷进爱莫能助的窘境中,觅觅不到革命的出路。

巡警局长谷友之是另一个值得存眷的矛盾形象。做为南明珠的丈夫,他与南家花园联络密切。他受西方现代思惟影响较深,眼界开阔,前期对革命持正面立场,并深得南怀珠等共和派革命者的相信。而当他目击革命失败后的诸多残暴现实,念及本身亲爱的老婆僧人未出生避世的孩子,心态陡然转折,意识到独立和自在都远不如安平稳稳地活下往。为了消弭革命带给泺口的风险,谷友之举枪杀戮妻兄南怀珠并嫁祸于哥哥冯一德,亲手安葬了泺口独立的可能。谷友之那一形象承载着革命的不确定性,他并不是受外力压迫而抉择站在革命的对立面,而是受自我心里差遣、在深图远虑后做出了那个决定。谷友之的转向具有其现实逻辑:人道本能趋利避害,当革命无法契合小我愿看,一己之幸福的欲看即可能压过革命的整体利益,迫使革命摇摇欲坠,难以安身。

一般而言,革命叙事经常陪伴着暴力、杀戮那些令人惊心动魄的印记。常芳同样没有回避由革命催生的残暴排场,但她灌注在文字中的温情使得《河图》的整体叙事腔调显得舒徐委婉。在处置小说创做前,常芳曾处置诗歌创做十余年,诗的创做思维浸润于她的小说创做之中,构成了清逸纡徐的风气特色,如清泉击石般轻灵顺畅。例如下面那段文字:

“热乎揣测它们是钻进了差别颜色的梦里,而那些梦,就是它们裹着睡觉的棉被。他把喜鹊的梦想成了是天空的蓝颜色,一群喜鹊里,最多有一只喜好大红大绿的颜色,或是粉红桃花那种颜色。而麻雀,他则把它们的梦全数想成了小麦和谷子的金黄色。”

充满童实的稚嫩想象给沉寂的夜晚附着上了几分新鲜与生动。此刻,时间似乎半晌定格,我们能够暂时遗忘革命的严重气氛,而与热乎一路徘徊于喜鹊和麻雀奇光异彩的梦境里,侧耳聆听鸟雀在梦境中发出的琐碎呓语。活动于篇章中的诗意冲淡了革命的血腥气息,延宕了严重猛烈的叙事节拍,给革命叙事覆盖上一层朦胧的面纱。

《河图》的诗化特征不只表示为文句段落的灵动温润,也内蕴着诗歌般朦胧深邃的象征意味。时序做为《河图》的隐形线索天然贯串于始末,它不只交代着时间的流逝,更与人物的生命、独立的命运同频共振。故事起头于露珠正酝酿着酿成白霜的季节,在那时,“实正的凉风还没有从西北标的目的刮过来,野蛮地跨过黄河,恩威并施着,收走树上生长的所有树叶。”而当故事行至尾声,“泺口所有的树木都落光叶子了”,一派萧条气息迎面而来,不由使人联想到独立穷途末路的暗澹情形。在凉风如芒刃、如牙齿的冬夜里,南怀珠与冯一德死亡于谷友之的枪口,热乎吃惊吓酿成哑巴,周约瑟也在不久之后坠落于火车道不测灭亡。生命之烛火接连熄灭,人如凛冬里的树木一般枝叶枯萎,凋落殆尽。在革命战争的大时代里,通俗人即是飘摇在飓风中的一片落叶,无法掌控自我命运,更无力改动社会场面地步,那恰是有限人生的无尽哀痛。

与舒徐的论述腔调相契合,《河图》在整体构造上也闪现出平缓顺畅的特征。就全文而言,整部小说以顺叙为主,叙事沉着,脉络清晰。但预叙手法的利用,将叙事时间与故事时间拉开间隔,加强了小说的悬念感。常芳无意建构复杂错乱的“时间迷宫”,而是借助预叙再度深化人生命运的无常感和不成知性那一命题。在南怀珠被枪杀之前,叙事者就已对其命运赐与了预言式的宣判:“面前的黑夜并没有告诉他,他适才‘看见’的一切,还将是他在此日夜里,在别人生里最初那次闭上眼睛时,看见的情景。”读者借由那全知视角俯瞰南怀珠的命运走向,提早获知了其不幸结局,因而在读至南怀珠灭亡之时不至于过火不测或哀痛,而是生出一种尘埃落定后的遗憾之感,为其无处可逃的命运与革命抱负的幻灭深深可惜。隐语式的隐性预叙则更具神巫色彩和形而上学意味。神婆有莲花曾隐晦地提醒南明珠“该给您那盏灯添些油了”,“巨胜尚延年,还丹可进口。金性不败朽,故为万物宝”。那些零星的谶语听来如堕云雾,不知其解,而当行文至南明珠怀孕、谷友之枪杀南怀珠之时,读者便会豁然生出明朗之感,领略到有莲花并不是故弄玄虚,或许意在告诫南明珠看清身边亲近之人。宿命之网覆盖住南家醋园,每小我都陷在保存的窘境中穷途末路,只能寂静地承受末将到来的命运。

故事在南明珠的喃喃自语中缓缓收束:“您得相信,世界上万物城市被冻住,大地被冻住时,天空也会被冻住。”常芳无意于强调磨难,仍然以其温存节造的诗化口吻为故事拉下末幕,没有撕心裂肺的哭诉,只充满着令人难以释怀的悲悼,“在时代大变局的浩荡轰喊声中,如一滴雨水,从屋檐上悄悄地滑落。”[5]但书中还于此前两次预叙了将来排场:十年后,南海珠的大儿子回国,因处置共产主义运动被捕;二十多年后,侵吞济南的日本兵炮轰泺口镇,南家花园被夷为平地。站在“如今”那个时间基点上远看“未来”,使得小说保留了向“未来”陆续延伸的浩瀚可能,好像那暂时冰封的黄河流水,它将于充满纵深感的时间中陆续向前流淌,见证着新的汗青篇章。

《河图》时间跨度仅一月摆布,既没有塑造典型英雄人物,也没有描绘宏阔的斗争排场,但其选材精当,叙事顺畅,意蕴丰厚,闪现出区别于浩荡汗青叙事的另类风貌。常芳怀揣着对济南真诚的感情,专心构想、摘访、考证,复原了山东民间最普通的人生世相,为山东辛亥革命汗青填补了严谨而充沛的文学想象。

[1]聂梅,孙誉宵. 常芳:讲好中国故事 为时代和人民放歌[N]. 结合日报,2022-01-04(003).

[2]丰杰.“阿Q革命”与“二重思维”——论鲁迅《阿Q正传》的辛亥革命叙事[J].中国文学研究,2018(01):142-148.

[3]唐伟锋.辛亥革命前后的物价上涨及其原因探析[J].中国物价,2014(01):89-91.

[4]王汎森.思惟是生活的一种体例[M].北京大学出书社,2018:7.

[5]常芳.长篇《河图》创做谈:世界在无边长夜里左冲右突.《收获》公家号,2022-10-11.

本文做者:

《收成》书评·176 | 汪洋中的细流——《河图》读札(马兵 刘皓玥)

马兵,山东大学文学院传授、博士生导师。次要处置20世纪中国文学史看与新世纪文学热点的教学和研究。出书有《通向“异”的行旅》《故事,从头起头了》《北村论》等,主编有《矛头文丛》等。曾获泰山文艺奖、《上海文学》奖、万松浦文学奖等。

来源:山东《百家评论》做者受权分享

2023《收获》征订

赠《收获》logo精巧布袋及特造邮资卡

期限特惠,包邮

赠品随2023《收获》第2期发出

期限特惠,现价327元, 赠予《收获》logo布袋+《收获》特造邮资卡

期限特惠9折,现价162元

期限特惠75折,现价165元

0
回帖

《收获》书评·176 | 汪洋中的细流——《河图》读札(马兵 刘皓玥) 期待您的回复!

取消
载入表情清单……
载入颜色清单……
插入网络图片

取消确定

图片上传中
编辑器信息
提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