欺世盗名的典故来源:《苟子·不苟》中记载,战国思想家苟子曾举两例:一是春秋时卫国大夫史鱼因劝谏卫灵公不成,就嘱咐儿子待自己死后不要入殓,想以此来劝谏卫灵公重用遽伯玉,罢免弥予瑕;二是战国时齐国的田仲有位担任高官的哥哥,可他却不肯接受哥哥的帮助去做官,而宁肯去种菜。苟子认为,史鱼和田伸在用欺骗手段“盗名于暗世者也”,意即于动乱世道窃取虚名之人,属于最大的危险。“欺世盗名”一词即由此而来。 这个典故的释义:指欺骗世人,盗取名望。
0
欺世盗名的典故来源:《苟子·不苟》中记载,战国思想家苟子曾举两例:一是春秋时卫国大夫史鱼因劝谏卫灵公不成,就嘱咐儿子待自己死后不要入殓,想以此来劝谏卫灵公重用遽伯玉,罢免弥予瑕;二是战国时齐国的田仲有位担任高官的哥哥,可他却不肯接受哥哥的帮助去做官,而宁肯去种菜。苟子认为,史鱼和田伸在用欺骗手段“盗名于暗世者也”,意即于动乱世道窃取虚名之人,属于最大的危险。“欺世盗名”一词即由此而来。 这个典故的释义:指欺骗世人,盗取名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