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年代津中里的点滴记忆
陈宁
图1:津中里1930年代旧影(东京建物拍摄),从云南路一侧看往
我家住在和平区贵州路(原英租界大北道)的津中里2号3楼,那是一处西式公寓里弄建筑,位于贵州路、云南路与汉阳道围成三角地块的中心。津中里是本埠银行高级人员的宿舍,与之同时存在的还有津南里和六里台银行宿舍。60年代时津中里住户绝大部门是中国银行及人民银行国外部的工做人员、银行干校及国行小学的教师。
图2:津中里位置示企图
胡同口设在贵州路上朝东,为铁造推拉栅栏的大门,门洞上方还拆有一个大钟表;大门南侧人行道上还有一个木量的小门仅能通过行人。天天晚上大门封闭,仅留小门。胡同口配有传达室和车库,那时已经烧毁改为住房,看门人李大爷一家栖身在此。李大爷负责天天开关大门以及扫除胡同卫生,按期给大钟上油,他的外孙王某某与我是同班同窗。
胡同主体工具走向由两排三层楼房构成,北楼为2、4、6、8号,南楼为5、7、9号, 1、3号应该是传达室和车库(但没有人称唤其1或3号)。胡同的西端仍然有一个大门和小门(在北侧人行道),那时已经没有门了、仅存门洞。出西门有一个圆形花坛,花坛中心有一座高1米的水泥亭子。花坛另一侧的胡同变成西北/东南走向,建有三套大房子(应该是昔时司理级别住房)。西侧11号紧靠花坛的是一座带有院落的二层独栋小楼,东侧10、12号两所一层的大套房,此中10号其时做为社区幼儿园利用。胡同西北端通向汉阳道,其时被封死。
展开全文
上图3:在津中里与爷爷的留影
北楼房型为一层2户,木量地板,每户包罗3间住房、一间带浴缸与坐便的卫生间、错层安放一间厨房和一间“下房”(仆人住或储物)。楼南侧有铁艺栏杆构成的走廊,相当于一个大阳台,能够晒太阳、养花和晾衣服。每个楼栋配有2组木量楼梯,南面的楼梯露天宽阔亮堂,北面的楼梯曲通厨房,为暗楼梯且比力陡比力窄。该楼配有半地下室,为取热用汽锅房。
南楼房型也是一层2户,每户设置装备摆设与北楼类似,没有阳台。每个楼栋同样配有2组木量楼梯,也是南面的宽阔,北面的较窄。
津中里的南面紧邻贵州路小学的大门(原国行小学),北面是正和里。马路对面路东是华北造药厂和市立第一中学,一中是全市独一拥有泅水池和学生宿舍的中学。
记得上小学时手上拿着刚发的一摞课本走进胡同,被楼下的一位陈姓大胡子爷爷拦下,打开英语课本高声朗读,惊得我目瞪口呆!回家给妈妈讲起此事,才晓得陈老先生退休前在中国银行国外部工做,小学课本算什么!胡同里的小伙伴根本都是国行小学的校友,再加上家长大多是同事,所以关系十分密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