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珈北组是指从华南上古地质时期的晚元古代到早寒武世晚期的地层群,主要分布在南岭地区,包括了岑溪、瑶族自治县等地。地质年代为公元前1.3亿年到公元4.5亿年。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地层是位于广西瑶族自治县的东珈北组下部(晚元古代—早寒武世)和上部(早—中寒武世)。
东珈北组的地质特征
东珈北组地层厚度一般在1300米到1800米之间,占据了整个南岭地区的主要地质分布区域。由于地壳构造活动,东珈北组地层整体向南倾斜,呈现出南北长而东西短的形态。同时,这个地层也是南岭地区最重要的一些固体矿产的主要产地,包括铜、铅、锌等金属矿物的开采。
东珈北组的地层划分
东珈北组主要可以分为下部和上部两个部分。下部主要由鹤山组、濑溪口组、南嵩岳组和大洋底组等地层组成,属于晚元古代—早寒武世;上部则由新夹溪组、梅岭组、鱼鳞坳组和谢家组等地层组成,属于早—中寒武纪。
东珈北组的地质意义
东珈北组是研究华南地区早期地质演变历史的重要地层,具有重要的地质意义和科学价值。它在早期地壳构造演化过程中的物质循环和地球物理学、地球化学、古生物学等方面的研究中都有很重要的应用价值。
东珈北组的发现与研究现状
东珈北组的研究始于1950年代,至今已有数十年的研究历史。在此期间,许多地质工作者对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揭示了多方面的地质学、地球化学和古生物学的研究成果。然而,由于该地层位于中国南方相对较偏远的地区,加之地形复杂,人员物资交通等因素的限制,东珈北组的研究仍然面临着很多的挑战和困难。
总结
东珈北组作为华南地区早期地质演变历史的重要地层,具有着重要的地质意义和科学价值。这个地层的发现和研究,对于推进中国地质科学的发展和了解华南古生物、古地理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意义。不过,由于各种限制因素,尚需进一步加强对于东珈北组的研究和探索。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