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这句话是谁说的

2个月前 (10-01 10:00)阅读2回复0
路人甲
路人甲
  • 管理员
  • 注册排名2
  • 经验值78040
  • 级别管理员
  • 主题15608
  • 回复0
楼主

孙权对吕蒙

  谈事物的变化和发展整个自然界,从最小的东西到最大的东西,从沙粒到太阳,从原生生物到人,都处于永恒的产生和消灭中,处于不断的流动中,处于无休止的运动和变化中——恩格斯《三国演义》里有一个有趣的故事,讲的是:吴国的大将吕蒙,十几岁就从军打仗,由于英勇善战,屡建战功,30多岁就升为中郎将。

  但他文化水平很低,常常闹出“张冠李戴”式的笑话。每逢给孙权上书,只能口述,让别人代笔。这样,有时难免词不达意,弄得孙权哭笑不得。所以,吴主孙权劝吕蒙抓紧时间读书,并用自己和别人的体会予以开导,批评他不应强调军务繁忙而不求进步。吕蒙接受了孙权的教诲,开始发愤读书,而且进步很快,后来,终于通古博今、满腹经纶,达到了相当高的文化水平。

  后来,吴国军事统帅周瑜病死,鲁肃为吴国都督。鲁肃最初瞧不起吕蒙,认为他只是一员文盲武将。有一次,鲁肃路过吕蒙驻防的地方,看望吕蒙,故意为难他,提出了许多战略上的问题。他原以为吕蒙一定是一问三不知。但出乎意料的是,吕蒙有问必答,且对答如流,特别是如何对付蜀国大将关羽,吕蒙讲了五条应敌之策,讲得很有见地,令鲁肃叹为折服。

  鲁肃发现吕蒙成了一个文武双全的人,大为惊喜,拍着吕蒙的肩膀说:“我原来认为你只有武略,是个粗莽武夫,今天同你谈话,才知道你是一个有学问有见识的人,你已经不是当年的吴下阿蒙了!”吕蒙听了也幽默地回答说:“士别三日,即应刮目相看。”后来,人们便用“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表示别人已大有进步,不能再用老眼光去看待人。

  “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语词不多,却反映出唯物辩证法的一个重要观点:事物是变化和发展的。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在不断地运动、变化和发展着,都处在产生和消灭的过程中,静止不变、僵死不动的东西是根本不存在的。就一个人来说,从呱呱坠地之日起,就处在不断运动、变化、发展中:由稚气天真的童年到风华正茂的少年,再由血气方刚的青年到年富力强的中年,最后进到老态龙钟的晚年,直至生命的结束。

  人的变化,不仅有从婴儿到少年、青年、壮年、老年,直至死亡这种肉眼看得见的变化,而且还有人们的肉眼不能直接看到的,在体内时刻都在发生的变化。人体科学表明,人体内每时每刻都有旧细胞在死亡,新细胞在产生。在成年人的60万亿个细胞中,每秒钟约有一千万个老的红血球在解体,有一千万个新的红血球在产生。

  除了生理因素的变化,人还有思想上的变化和发展。在现实生活中,有的人由于积极努力,从普通人一跃成为著名的劳动模范或英雄人物;有的人则由于放松思想改造,从昔日的英雄变为今日的囚犯;还有的人从失足、堕落走向新生,重新做人……正因为人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我们才应细细品味“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这句成语。

  人是变化发展的,由一个个的人组成的人类社会也是变化发展的。在人类社会出现以来的100多万年中,曾经经过了若干万年的无阶级的原始社会的生活,而从原始社会解体转入阶级社会以后,又经历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现在,已有一些国家发展到了社会主义社会,将来还要向更高级的共产主义社会发展。

  具体到我国的情况来说,我国社会从原始社会解体,经过奴隶社会,后又长期处于封建社会之中。自从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又一步一步地变成了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奋斗,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使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现在,我国处于社会主义社会初级阶段,将来还要进一步发展到社会主义高级阶段和共产主义社会。人和人类社会的变化和发展是显而易见的,自然界的变化和发展也是毫无疑问的。就我们所在的地球而言,它大约诞生在约50亿年前。到目前为止,它的发展,已经经历了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等五个代了。

  刚形成的地球,表面没有大气,没有水流,没有花草,没有鸟兽,更没有人类。直到大约34亿年前,地球上才出现了最初的生物——单细胞生物。单细胞生物后来又逐步发展成为原始的植物和动物,开始是低级的,以后逐步发展,越来越高级,终于在大约二三百万年以前,开始出现了人类。

  就目前地球上的高山大川来说,也都不是稳定不变的。据科学推测,那巍然耸立的泰山,近100万年来,升高了几百米。可称为众山之王的珠穆朗玛峰,才有一二千万年的发展史。近年来经卫星测定,它每年都要向北移动6厘米,其顶峰近50万年内上升了1600米。总而言之,茫茫宇宙,小到沙粒大到太阳,以至无限的天体星云,从无机物到有机物,从原生物到人,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乃至人们的思想领域,都处在永不停息的变化发展之中。

  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其中没有任何东西是不动的和不变的,而是一切都在运动、变化、产生和消失。(《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既然一切事物(包括人在内)都是不断地变化和发展的,那么,我们就必须用变化发展的观点来对待一切事物。

  也就是说,要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去考察事物,不仅要看到事物的现状,而且要看到事物的过去和将来,要使自己的思想适应变化了的情况。而要这样做,就必须克服那种否认事物的变化和发展,把事物看作静止不变的思想和做法。说到这里,使我们想起《吕氏春秋》中记载的两个故事。

  一个是《荆人循表》,说的是:楚国和宋国作战,楚国打算偷渡 河,袭击宋国。于是派人去测量 水,把可以渡河的浅水地方记下来,准备晚上从那里涉水过去。但到了晚上, 河突然涨水,但楚军不注意情况的变化,仍按原计划涉水过河。结果淹死1000多人,士兵们惊慌失措,乱作一团,打了败仗。

  另一个是《刻舟求剑》,说的是:在古代的楚国,有一个人坐在前进的船上,不小心把一柄剑掉到河里,他便在剑落水处的船舷上,刻了一道标记。等船停下来,他便在刻标记的地方下水摸剑,结果当然是白费力气了。可是,他却生气地说:“明明在丢下的地方刻着记号,怎么就没有了呢?”这个人把前进着的船看成是静止不动的,因而闹出了笑话。

  类似这两个故事的事例,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时有所见。例如,有的人取得点成绩就沾沾自喜、骄傲自满,他不知道,这样下去,会由进步变为落后;有人遇到挫折和失败就灰心丧气,悲观起来,他不懂得失败乃成功之母,只要吸取教训,挫折会变顺利,失败会变成功。这种做法的结果,只能给学习、工作和生活造成不应有的损失。

  因此,为了使我们的各项事业顺利发展,取得成功,就不能不坚持事物是变化和发展的观点。参考资料 。

孙权说吕蒙的

0
回帖

“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这句话是谁说的 期待您的回复!

取消
载入表情清单……
载入颜色清单……
插入网络图片

取消确定

图片上传中
编辑器信息
提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