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作者考15]宣扬佛理(一)

2个月前 (10-01 11:56)阅读2回复0
花花
花花
  • 管理员
  • 注册排名3
  • 经验值76575
  • 级别管理员
  • 主题15315
  • 回复0
楼主

  同意楼主观点,《红楼梦》宣扬佛理,如日月之昭彰。其作者之一,很可能是一位得道高僧或从心灵上皈依了佛祖之人。

《红楼梦》曾又名《情僧录》,可见其佛教思想。戚本第1回就说:空空道人“因毫不干涉时世,方从头至尾,抄录回来,问世传奇。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遂易名为情僧,改‘石头记’为‘情僧录’。

  道人取名“空空”,表示对任何执着的否定,即使对“空”的执着,也是一种迷妄,这是佛教般若空宗“空亦空”思想的体现。

不仅人名、书名,整部作品佛教思想都十分浓厚。小说开头中的《好了歌》就带有明显的佛教空幻意识。《好了歌》是读懂《红楼梦》的关键。

  在佛家看来,功名将相,终归黄土;娇妻恩爱,君死随人去;可怜天下父母,难得孝顺子孙。人生世事,一切的一切,最终都是一场空。所以道人念完此诗,又笑道:“……可知世上万般,好便是了,了便是好;若不了,便不好;若要好,须是了”。

而甄士隐听罢道人的念诵与解说“心中早已悟彻”。

  他对《好了歌》的一段“注解”也颇得佛家色空三昧: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昨日黄土陇头埋白骨,今宵红绡帐底卧鸳鸯。。。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人世无常,到头一梦,万境皆空,这种宿命论在《红楼梦》中随处可见。小说第5回“红楼梦十二曲”,可说是曲曲关涉空幻。

  如《飞鸟各投林》云:为官的,家业凋零,富贵的,金银散尽,有恩的,死里逃生,无情的,分明报应;欠命的,命已还;欠泪的,泪已尽。。。。。痴迷的,枉送了性命。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一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好一番淋漓尽致的刻画。作者告诫世人,要看破红尘,“遁入空门”。

  若一味“痴迷”,势必“枉送性命”。

在另一曲中,更加扣人心弦----将那三春看破,桃红柳绿待如何?把这韶华打灭,觅那清淡天和。说什么天上夭桃盛,云中杏蕊多?到头来,谁见把秋捱过?则看那,白杨村里人呜咽,青枫林下鬼吟哦。更兼着,连天衰草遮坟墓。

  。。。。。这一曲描写惜春看破红尘、遁入空门的心路历程。全曲以优美的词句展示了“诸法无常”的图景,作者要世人打破迷情,视“花”(色)为假有,由“花”而悟空,荡尽尘世烦恼,由此而进入西方极乐世界。十二曲中的《枉凝眉》,暗喻宝黛缠绵悱恻的爱情不过是“水中月”、“镜中花”,有而非真。

第120回,也就是全书的结尾部分,一僧一道挟住宝玉说“俗缘已毕,还不快走”。宝玉对贾政拜了四拜,谢了父母养育之恩,因此一切尘缘已了,合《好了歌》里的“了便是好,好便是了”的佛教哲学。

统观全书,《红楼梦》从第1回“甄士隐梦幻识灵通”,到最末“贾雨村归结红楼梦”;从空空道人访道求仙,到贾宝玉出家为僧;从“烈火烹油,鲜花着锦”,逐步写到“白茫茫大地真干净”:先写尽儿女缠绵之情,荣华富贵之乐,结局却穷困潦倒、分崩离析。

  凄清冷淡的音调间歇而又不断地插到乐章中,直到最后成为“色空”的主旋律。宝玉悟禅机、黛玉葬花、情悟梨香院、联诗悲寂寞等情节,环环紧扣,声气相通,形成笼罩全书的悲凉之雾。全书以梦开始,又以梦告终,人生如梦、世事无常的旋律一直在字里行间回荡。信焉? 。

我一向以为索引派的就是无事忙!

不如多看看原著。用心去看

呵呵,和楼主切磋切磋

本人认为曹老这样写,不过是借佛之心拉。

曹雪芹本人从没有遁入空门,因此以佛做终可能并非曹雪芹的本意。

前八十回里里面的人物或痴或呆或有情,这其实和佛教中慈悲暗合,但我想但也不会以“万事皆空”来终结,既是如此何必前面苦恋痴呆有情?

0
回帖

[红楼梦作者考15]宣扬佛理(一) 期待您的回复!

取消
载入表情清单……
载入颜色清单……
插入网络图片

取消确定

图片上传中
编辑器信息
提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