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曹操吃的是“鸡肋” 或 “鸡筋”。 为何 “弃之可惜”?

3个月前 (10-01 12:56)阅读2回复0
小小的人啊
小小的人啊
  • 管理员
  • 注册排名4
  • 经验值85740
  • 级别管理员
  • 主题17148
  • 回复0
楼主

  【典故】

  《三国演义》第七十二回 诸葛亮智取汉中曹操兵退斜谷中,曹操正在进退两难之际,适庖官进鸡汤。操见碗中有鸡肋,因而有感于怀。正沉吟间,夏侯敦入帐,禀请夜间口号。操随口曰:“鸡肋!鸡肋!”敦传令众官,都称“鸡肋”。

  行军主簿杨修,见传“鸡肋”二字,便教随行军士,各收拾行装,准备归程。有人报知夏侯敦。敦大惊,遂请杨修至帐中问曰:“公何收拾行装?”修曰:“以今夜号令,便知魏王不日将退兵归也:鸡肋者,食之无肉,弃之有味。今进不能胜,退恐人笑,在此无益,不如早归:来日魏王必班师矣。

  故先收拾行装,免得临行慌乱。” 鸡肋一词出自《三国演义》,曹操进兵不取胜,进退两难之际,一日食鸡肋,谋士杨修见之,认为鸡肋食之无肉弃之可惜,酉年话“鸡”祝吉祥便传言主公要退兵了,结果被曹所杀。“鸡犬不宁”出自唐朝柳宗元《捕蛇者说》指封建社会官府苛捐杂税严重,使民不聊生,连鸡犬都不得安宁。

  民间吉语有“一只雄鸡带五只小鸡在窝里斗”为五子登科(巢)。斗鸡图“英雄斗志”,画四只柿子,三只雄鸡叫“四世三公”;一只雄鸡立石上叫“室上大吉”。鸡冠花下卧鸡“官上加官”。因鸡为吉禽,所以才会借鸡汇编成这样多的吉语。古代人重吉,以鸡与“吉”谐音,视鸡为吉祥之禽。

  在我国造型艺术中,以鸡作为题材,最早出现于新石器时代。在遗址出土物中时有陶塑鸡出现。在玉文化、青铜文化、陶瓷文化中,往往有鸡的造型器物和文饰,不过统称为“瑞鸟”纹,这可能与艺术夸张有关。李白诗曰:“楚人不识凤,高价求山鸡。”战国时的尹文子也说过:“楚人以鸡为凤。

  ”时届秦汉造型艺术,真正以鸡为题材逐渐增多。唐、五代、宋墓中有红陶、灰陶、青釉鸡塑作陪葬冥器。还有十二生肖俑,如人俑带生肖,人身生肖首,人俑捧生肖,这当与厚葬之风有关。延至明清,连民间艺术作品中,如年画、剪纸以鸡为题材的图案更为多见。鸡这一吉祥瑞禽,在画家的创作渲染下,逐步登上了大雅之堂。

  近现代不少画鸡名家中,已故国画家陈大羽先生的“鸡”最为著名,刻下一副鸡图,在六万元之谱。

  【释义】

  1。 比喻做无多大意义而又不忍舍弃的事情。语本《三国志.魏志.武帝纪》“备因险拒守”裴松之注引晋司马彪《九州春秋》:"时王欲还,出令曰:'鸡肋。

  '官属不知所谓。主簿杨修便自严装,人惊问修:'何以知之?'修曰:'夫鸡肋,弃之如可惜,食之无所得,以比汉中,知王欲还也。'" 宋 杨万里 《晓过皂口岭》诗:“半世功名一鸡肋,生平道路九羊肠。” 明 吾丘瑞 《运甓记·辞亲赴任》:“征舠已集,拜辞偷泪滴,只为鸡肋功名,把北堂杳隔。

  ” 清 王韬 《淞隐漫录·何华珍》:“宦海中风波岂有定哉?君前程止此,久恋鸡肋何为?” 李存葆 《高山下的花环》三:“某些领导对咱看不惯,把咱当成‘鸡肋’!” 2。抑可比喻瘦弱的身体。 《晋书·刘伶传》:“尝醉与俗人相忤,其人攘袂奋拳而往。

   伶 徐曰:‘鸡肋不足以安尊拳。’其人笑而止。” 唐 元稹 《授牛元翼深冀州节度使制》:“螳臂拒辙,鸡肋承拳,万万相殊,破之必矣。”一本作“鸡肋”。 清 孔尚任 《桃花扇·逃难》:“叹十分狼狈,村拳共捱,鸡肋同坏。”

  【现代解释】

  鸡肋:鸡的肋骨,一般为7对,个别为8对。

  肋骨间破 内有肋间肌,并有血管和神经沿肋骨后沿下行。 鸡肋: 肉少骨多,吃的过程比较麻烦,所以如今现代对这句话又有了新一层的解释 食之无肉,弃之不舍(简单一点就是说没用的东西,扔了还有点可惜。 )。

0
回帖

请问曹操吃的是“鸡肋” 或 “鸡筋”。 为何 “弃之可惜”? 期待您的回复!

取消
载入表情清单……
载入颜色清单……
插入网络图片

取消确定

图片上传中
编辑器信息
提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