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建设书香中国及书香中国的意?

2个月前 (10-01 13:11)阅读2回复0
niannian
niannian
  • 总版主
  • 注册排名10
  • 经验值80195
  • 级别网站编辑
  • 主题16039
  • 回复0
楼主

  前不久,国家图书馆公共服务区域面向未成年人全面开放,这是打造“书香中国”一个有力措施。未成年人阅读是“花的事业”“根的工程”。一个人从小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不仅会造就书香琴韵的性格,对于民族气质的培养,都是一个积极的推动。能否打造“书香中国”,全看孩子的功底,其功底的奠定,则要求中老年人先形成读书的氛围和习惯。

回忆我的读书经历,从小父亲教《三字经》、《百家姓》开始,一要念,二要背,那时叫念书识字,不叫读书。正式读书是从上小学开始的,直到上初中,功课都是在学校完成,没有家庭作业。最有兴趣的是爬到小阁楼上去看书。是父亲推在上面的几十册线装书,我能看懂部分内容的是一套《东周列国志》,和几本《封神榜》《聊斋》,《玉帝至宝钞》,还有一摞《东方杂志》。

  一本一本地翻,所追求的是故事情节和英雄法宝,看起来入迷,经常忘记吃饭。上高中以后,开始看新文化运动作品,如巴金的《家、春、秋》,曹禺的《雷雨》,郭沫若的《女神》等。但由于旧中国反动派的黑暗统治,即将成年的我,思想仍处在朦胧状态。新中国成立初期,还在上高中的我,如饥似渴的大量阅读中我认识了中外的英雄人物马特罗索夫、卓雅和舒拉、保尔·柯察金、刘胡兰、董存瑞和上甘岭的最可爱的人。

  逐渐明白了人为什么活着,应该做怎样的人的道理,世界观开始形成。上大学以后,除了上课听课,多数时间泡在图使馆,浏览阅读了许多中外名著。不过,那时学工学农,政治运动多,以及后来几十年工作岗位,大多业余时间读书都和时事政治有关。过去读过的大多淡忘了。

退休以后,我有一种抓紧补课的感觉,从前看过的和只听说而没有看过的书,我如饥似渴地去看。人虽老了,但是补课的欲望还是很旺盛,总想在有生之年再充实一下自己。因为有了紧迫感,除了早上黄昏和老伴健身锻炼,和朋友散步聊天,做做家务外,每天尽量利用空余时间多读书看报。

  当然,随着互联网和手机的普及,助推了社会的浮躁情绪,也有人惊呼,如今再也不是青灯黄卷、苦读终老的时代。我所感慨和期望的,不过是浮躁年代的精神宁静和内心清醒。

说到老年人读书,我有了新的感悟:首先要多看一些没有看过的书,开卷有益嘛!为了跟上时代潮流,我读白岩松的《幸福了吗》,柴静的《看见》,杨澜的《一问一世界》后,竟能让我这个耄耋翁心潮起伏、悸动不已。

  他们敏锐的视角、揪心的采访经历和耿直率性的笔触,他们的悲悯情怀,担当道义的人品值得学习。我还读了王蒙、刘心武、王小波、三毛、林清玄等名家的散文。为了重温历史,我读了莫言的《蛙》《红树林》,刘震云的《温故·一九四二》等小说。我不信宗教,但我浏览了《佛经》、《圣经》,因为,对社会上许多人都信奉的经典,也应该知道点它的常识,从积极方面看,它们也有些好东西值得吸取。

  比如佛教的《心经》,是经中的精华,与老子的《道德经》有异曲同工之妙,可以帮助人正确看待人生宇宙,提高人的思想境界。其次,好书需要多读几遍才能融会贯通。

  比如《红楼梦》年轻时读它,只知道主要人物和故事情节;再读,记录了一些抒情词句,随着知识和阅历的增长,再读后,就感到贾府一家挥金如土,骄奢淫逸,勾结权贵,无恶不作,看起来表面繁荣、内部腐败的大家庭若不败落天理不容!这是封建制度必然灭亡的内部根源。

0
回帖

为什么要建设书香中国及书香中国的意? 期待您的回复!

取消
载入表情清单……
载入颜色清单……
插入网络图片

取消确定

图片上传中
编辑器信息
提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