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皇室起名由俗到雅,再到矫情:雍正一登基,他的兄弟全都得改名
做者:我方特邀做者巴迪
南澳总兵蓝廷珍元年八月二十二日上“奏请赐准改名折”:臣本名廷珍,查字画虽不上同圣讳,而声音无异,似与尊崇之意未协,请将臣名廷珍改为廷瑛字样,以符礼法。
雍正墨批蓝廷珍折:“没必要,历来只讳上一字,近来将下一字都要讳,觉太烦。况朕讳下字同音者颇多,况珍字与御讳总不想干,若书满字,他们都写贞字,那还犹可,汉字何必改?你的名字,朕甚喜好,就是原字好。”
总兵蓝廷珍说,本身名字里的“珍”字与皇帝的圣讳“胤禛”的“禛”同音,恳求该名为“廷瑛”。于是,他得到了雍正如斯情意绵绵的批复。
那么,在敬避御讳问题上,雍恰是否实的像看起来那样随和呢?
清朝皇室人名,本来沿袭满洲族人旧俗,没有什么讲究,不像汉人那样讲辈份、重偏旁,所以我们看到早期皇室人名多是从满文名字翻译成汉音字而成的。好比多尔衮,满洲原名音Dorgon,意思是“獾”,一种形同野猪的动物。入关之前,他的名字曾被译做“多躲”,那一看就是个不走心的翻译,但他本人也没觉得有何不当。后来汉人大臣将其改译为“多尔衮”,是不是马上高峻上起来了?也出格陪衬其霸气的摄政王地位。就像新晋美国总统Trump,收集上都叫人家“川普”,老是很容易联想到“川大智胜”之类的种种不靠谱,但新华社、人民日报等官方媒体自始至末同一译做“特朗普”,据说尺度来自五十年前造定的“洋百家姓”《英语姓名译名手册》,确实肃静严厉堂皇有程度。
清朝入关后的第一位皇帝顺治,名叫“福临”,那是个汉字名,但他的兄弟则别离以豪格、叶布舒、硕塞、博穆博果尔等为称,可见仍是满名汉译的多。满族因入关而“渐染汉俗”,不外,顺治对其儿子的定名仍是沿用满洲传统,如牛纽、福全、玄烨、常颖、奇授等等,以至让他的一个儿子也以“福”为名,那对汉族人来说是不成想象的,可见其时还不重视辈份的不雅念与敬避尊亲的汉人定名文化。
展开全文
康熙崇尚儒家学术,尤其服膺理学,在重视家族伦理不雅念下,他在康熙二十一年完全实行汉人的定名轨制,编出子孙排行用字,并拟定人名另一字的偏旁,以示亲疏远近。他命令以“胤”字做为其儿子一辈的排行,而排行下一字用“示”字旁,因而他将后来排名皇长子的保清改名为“胤禔”,保成(皇太子)改名为“胤礽”,其它皇子也以胤祉、胤禛、胤祺、胤祚、胤祐、胤禩、胤禟、胤礻我、胤裪、胤祥、胤祯、胤禑、胤禄、胤礼等等,就是我们熟知的“数字兵团”了。康熙在位六十一年,孙子们太多,他还为他的孙辈和曾孙辈预定了行辈用字和偏旁,清朝皇室人名汉化根本完成。康熙又实行了“敬避御讳”轨制,在康熙时代,但凡与“玄烨”二字不异的都要避用。最出名的好比其时北京城的“玄武门”改称“神武门”。
待到雍正继统,那位强调“天无二日,国无二主”的君主在兄弟们的名字上做起文章。陈捷先先生说,雍正可能表示了宗人府官员,宗人府官员递上一个奏章,称“亲王阿哥等名上一字,与御讳同,应请更定。”雍正对那个陈述没有决定,而是退一步说,“名讳由圣祖钦定,不忍更改”,“礼部宜奏请皇太后裁定”。转了一圈下来,雍正才下达一道圣旨,“朕曾奏闻皇太后,诸王阿哥名上一字(胤),着改为‘允’字。”而其时康熙皇帝驾崩才一个多月,不雅感上确实不太都雅。
雍正身后,乾隆继位,趁着又有大臣建议更改宗室人名的时机,为父亲做了一点填补工做,降下如许一道谕旨:“朕之兄弟等,以名字上一字与朕名不异,奏请更改。朕思朕与诸兄弟之名,皆皇祖圣祖仁皇帝所赐,载在玉牒。若因朕一人而令世人改易,于心实有未安。昔年诸叔恳请改名,以避皇考御讳,皇考不准。继因哀告再四,且有皇太后祖母之旨,是以不得已而依从,后常认为悔,屡向朕等言之,即摆布大臣,亦无不共知之也。前人之礼,二名不偏讳,若过于拘泥,则帝王之家,祖父定名之典,皆不敷凭矣。……所奏改名之处没必要行。”
你看,人家蓝廷珍起首是捧臭脚的角度找的好,主动对号入座,可以灵敏的发现皇帝都还没有发现的问题,也让新皇帝牢服膺住了他的名字。
若是你也如许想,那你想的仍是简单了。
康熙末年,台湾发作了墨一贵事务,事态非常严峻,一度全岛尽失,只要澎湖尚在清军的掌握中。蓝廷珍上书请战,做战奋勇,为平定墨一贵事务立下大功,并衔命继续留台,代理提督职务。雍正元年,在上此奏折后不久,他即正式升任为福建海军提督,加左都督。雍正二年,雍正皇帝在给闽浙总督觉罗满保的奏折上批写如下文字:“据悉该蓝廷珍操行贪心,尔好生劝告他,以可惜朕之恩等语相告。”雍正皇帝是出名的严打贪官,但对人才罕见的官员也其实不苛求其操守,仍是要求他的同僚好言相劝,全其始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