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尔基说过:“开头第一句是最困难的,好像在音乐里定调一样,往往要费很长
时间找到它。”确实,好的开头是文章成功的一半,如果开篇失利,则全盘皆输。
文章开头有种种方法,概括起来,主要是二类十式。
1。 开门见山。“文字起句发意最好。”宋代李涂所说的“发意最好”,就是指要 开门见山,使读者一读开头,便明卷中大意。
① 落笔扣题。文章一起笔,便扣题阐明题意,通讯《两弹元勋邓稼先》这样开 头:“当中国的原子弹、氢弹试验成功的消息传到美国时,物理学家杨振宁多方打 听,到底是谁主持了这‘尖端’项目。现在,我们可以毫不掩饰地向世界宣布,我们 的两弹元勋就是杨振宁博士的同学邓稼先同志。
② 开宗明义。起笔处,作者便揭示文章主题,读者则一下子把握了作者的写作 意图。茅盾的散文《白杨礼赞》一开头便是:“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 树! ”这一惊呼直言题旨,尽抒了自己对白杨树的赞美与崇敬之情,为全篇定调。
③ 下笔叙事。
开头不是绕东绕西,而是开讲故事。王群的小说《房东》这样开 头:“我在农村插队的时候,遇到一个好房东。要说我能住到他家,还真有点‘机 缘’。”这样开头,娓娓而叙,亲切自然,决无半点“泥水”。
④ 单刀直入。驳斥性的文章,一上来便树出“靶子”。
鲁迅的杂文《文学和出 汗》下笔则引谬论:“文学当描写永远不变的人性,否则便不久长。”然后直截驳斥: “它们既已消灭,现在的教授何从看见,却居然断定它们所写的都不是永久不变的 人性了。”作者挥匕所向,鞭辟入里,震人耳目。
2。 渲染蓄势。开头不是直截了当,而是采用形象化的手法,为文章的内容和中 心等进行渲染铺垫,以强化表达效果。
① 描绘环境。“秋天的后半夜,月亮下去了,太阳还没有出来,只剩下一片乌蓝 的天;除了夜游的东西,什么都睡着。”鲁迅小说《药》开头写环境,给人一种死寂阴 森的感觉,给整个故事笼上了一层恐怖的阴影。
② 抒发感情。有些叙述性文章,提笔则抒情,以情摄事,以情感人,这样的开头 无疑对本文的内容和题旨起了突出的作用。
通讯《心中的丰碑》写周总理的动人事 迹,开头说:“从遵义会议到‘烽火硝烟’的文化大革命,历史镌刻着一个光辉的名 字——周恩来;从冰封雪地的塞外到四季如春的海南,人民的心中矗立着一座丰 碑——周总理。”对总理的崇敬与爱戴,从文章的第一行起倮定了调子。
③ 叙述故事。报告文学《来自西双版纳的报告》一上来就娓娓叙述了一个美丽 动人的传说:“布西双版纳流传着这样一个神话: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撒尼族姑 娘,上山放牛的时候,迷路了。她在虎狼蟒蛇成群的大森林中度过了七天七夜,最 后在吉祥的孔雀引导下走出了原始森林。
”故事给文章蒙上了传奇的色彩,既有助 于表现主题,又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
④ 制造悬念。文章不是顺其自然之序,而是将结局或扣人心弦的片断放在开
头写,给读者制造疑窦,设置悬念,从而促使读者为寻求答案而读下去。鲁迅的《祝
福>先写祥林嫂猝死街头;《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先写北京接到平陆求援的电
话;《火刑》先写布鲁诺在狱中受刑,这些都是异峰突起,引人入胜的开头。
⑤ 引用诗文。不少作品以诗文起头,引入正文,这往往能扩大文章的容量,有
助于突现题旨。如《事事关心》一文引用明代东林党人写的对联置于篇首风声、
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即是如此。
⑥ 运用修辞。文章开篇,以比喻、拟人等笔法,增强文章的形象性。
有一篇《我
的书法老师》是这样开头的:“像宇航员刚离地球时的那种短暂的压迫感一样,没几
天,初来南中时我那种肃然紧张的心情便化为乌有了。”作者将“我”的松弛心情作
了形象的比喻,给读者一种强烈的印象,“我”的书法老师使“我”如坐春风。
古人十分重视开头的艺术。
“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谢榛),“幵头笔机飞
舞,墨势淋漓”(李渔),“起手贵突兀”(沈德潜)。确确实实,好的开头是一篇佳作
必不可少的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