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治维新VS洋务运动,同时代的改革为何走向不同的结局

3周前 (11-13 03:56)阅读2回复0
路人甲
路人甲
  • 管理员
  • 注册排名2
  • 经验值59610
  • 级别管理员
  • 主题11922
  • 回复0
楼主

  1853年,美国海军准将马休·佩里和祖·阿博特等率领舰队进入江户(今东京)岸的浦贺,把美国总统米勒德·菲尔莫尔写给日本天皇的信交给了德川幕府,要求同日本成立外交关系和停止商业,史称" 黑船事务 "(亦称"黑船开国")。

  1868年1月3日,起头明治维新运动。1871年,明治政府派出以右大臣岩仓具视为首的大型使节团出访欧美,考察本钱主义国度轨制。末代将军德川庆喜被迫奉还大政于明治天皇,从此日本全面欧化与现代化变革运动,以“富国强兵,殖产兴业,文明开化”为变革标语,正式迈入本钱主义社会,使日本逐步跻身于世界经济、军事强国之列。

  颠末1840年、1860年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以及承平天堂的冲击,1861年1月11日,大清王朝摄政王爱新觉罗·奕䜣会同桂良、文祥上奏《通筹夷务全局酌拟章程六条》,推行了一项以富国强兵为目的的洋务运动。1861年辛酉政变后, 慈禧重用洋务派,洋务派大规模引进西方先辈的科学手艺、兴办近代化军事工业和民用企业。1894年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海军三军覆没,标记着历时30余年的洋务运动破产。

  中、日两国面临19世纪中、后期西方列强殖民侵略的进逼,都展开了各类形式的变革,然而最末认为变革目的而独立强盛的却是日本。

  今天,我们就一路回忆汗青,看一看同时代的日本的明治维新与中国的洋务运动,为何会有判然不同的结局?

  第一,经济政策。

  明治维新之后,日本于1870年12月成立了工部省,总管全国的工业建立。除了投资铁路和矿山之外,工部省兴办的大部门是具有军事意义的重工业,通过对横须贺造铁所、横滨造铁所、石川岛造船坞、鹿儿岛造船所、敷根火药造造所等军工企业的合并、革新、重组,到1880年前后,日本已经建成两大陆军工场:东京炮军工厂(次要消费步枪)、大阪炮军工厂(次要消费火炮),两大海军工场:筑地海军工场(次要补缀军舰和消费兵器)和横须贺海军造船坞(次要建造海军舰船)。1880年,由日本本身设想、建造的军舰“磐城”号比中国自主建造的第一艘军舰“恬吉”号晚了12年。

  在鼎力兴办官营企业的同时,明治政府还积极对民办企业停止拔擢。1873年11月日本设立了外务省,以开展农业、产物加工和海运业等为主。出格是到了1880年以后,明治政府决定除军事、铁道、电讯工业继续由国度掌管之外,其他官办企业都低价出卖给私家运营。因为明治政府操纵国度权利鼎力拔擢私家本钱,从而加速了日本财产革命的历程,使日本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敏捷改变为本钱主义的工业强国。

  相关于“明治维新”的大刀阔斧,大清的“洋务运动”可谓寸步难行。如修铁路会让庄稼不长、鸡不下蛋,办电报则电气会冲碰地脉、惊扰祖宗。被骂做卖国贼的李鸿章,固然较早认识到大清所面对的“千年未有之变局”,但也只能在饱受非议中推进军工、铁路、电报、造船、纺织、采矿等近代工业。

  受工业根底单薄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中国的军工企业效率之低到了令人吃惊的地步。江南造造总局从1867年到1873年只造枪6477收,仅占同期大清陆军购入枪收的二非常之一,底子不敷现实利用。效率低下招致的另一个问题就是成本居高不下。从美国购入一收步枪需要纹银12两,而江南造造总局的造枪成本是24两,天津机器局更是需要40两。

  中国也曾经测验考试过本身造舰。1868年7月,江南造造总局消费的第一艘军舰下水。曾国藩亲身为该舰定名为“恬吉”号,其寓意为“四海恬波、厂务安吉”。那艘船主56米,排水量600吨,火炮9门,耗银8万两。之后,江南造造总局每一年几乎都有一艘新舰下水,但造造的大多是已经落伍的无防护舰只,此中就包罗即将在甲午战争中出场的悲剧战舰“操江”号。舰只中更大的是1872年下水的“海晏”号,船主91米,排水量2800吨,航速到达12节,火炮26门,耗银35万两。因为守旧派认为“中国造船之银,倍于购船之价”,目光短浅的大清从此走上了购舰之路,形成中国的造船事业在与日本的合作中很快落伍、落伍。

  1866至1873年日本工业均匀增长速度为32.2%,同期的英国是3.3%,美国5%,德国3.8%。1874至1890年日本均匀增速为12.1%,英国为1.7%,美国5.2%,法国2.1%,德国3.5%。

  在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的30年间,中国的洋务运动兴办的企业不到60家,总投资5300万两白银。而同期国力远远不如中国的日本每年均匀设立225个新企业,兴办企业总数到达了5600多家,总投资折算后到达20800万两白银。财产工人人数到达38万,铁路也建成了3200公里,利用蒸汽动力的汽船11万吨,银行在1979年就到达了153家。能够说,日本在甲午战争之前已经完成了以纺织业为中心的轻工业革新,到日俄战争之前再次完成了以机械、钢铁行业为中心的重工业财产化,实现了从农业国到轻工业再到重工业的财产革命,从一个封锁的农业国一跃成为新兴工业强国,速度快,效果高,用30年时间走完了西方列强80年才走完的路。

  与日底细反的是,关于民间本钱的操纵和民用工业的开展,清政府不断采纳压造和控造的法子,采纳的体例根本是“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那就构成了国度垄断本钱主义。

  第二,国民教育。

  日本提出是“求常识于世界”。明治五年,日本政府明示如下教育理念:学问乃立品建业之本,务使乡中无不学之户,家中无不学之人。在“明治维新”之后,日本在全国鼎力推行义务教育,许多人出国留学归国后在学校里任教,日本教育在“明治维新”期间得到了空前的开展。

  1871年日本成立文部省,负责主持文教变革事宜。1872年8月,文部省颁布了日本近代教育史上的第一个重要变革法令:《学造》。《学造》的要求分三个条理:第一普及初等教育和开展师范教育,课程也仿效西方国度,开设数学、天文、物理、化学等课程。第二变革中等教育和开展实业教育,为社会培育了多量的初级和高级手艺人才。第三重视重点大学的建立,培育高级办理人才和科技人才。

  《学造》发布第二年的1873年,日本小学在校生132万,入学率28%。十年之后的1883年,小学在校生就到达了323万,入学率超越50%。1895年,小学入学率到达61%。1900年,日本的教育经费超越了国民收入的2%。1901年,按照新颁布的《小学校令》,小学酿成了义务教育,免收膏火。1907年起头实行六年义务教育造,小学的入学率已经到达了惊人的98%。到了甲午战争之前,日本已经有各类大中小学校近3万所。有人戏言“日本学校的密集水平,已经超越了中国的鸦片烟馆。”

  而大清的教育轨制仍然是传统的私塾、科举轨制,通俗苍生很难承受教育。“洋务运动”提出变革教育的主导思惟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即以中国文化为主,西方文化仅供参考。洋务运动起头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人纷繁在全国各地创办新式私塾,此中较有名的包罗1866年的福建马尾船政私塾、1880年的北洋海军私塾、1885年的天津武备私塾、1887年的广州海军私塾、1892年的京师同文馆等。各式新私塾次要分为语言私塾、工业手艺私塾和军事私塾,带有明显的适用主义,进修科技根底常识的私塾甚少。全国的洋务私塾统算起来也不超越30所,此中还有很多属于速成班或短期办学。

  其时中国常识分子的支流不雅念仍然是参与科举测验仕进,数量原来就不多的读书人甘愿参与科举测验也不肯去报考那些新式私塾。京师同文馆第一期报考的98人,最初登科了30人,此中20人被裁减,剩下的10人中只要5人结业。良多学生半途转行或者结业后再去考科举。好比大翻译家严复。

  就是那些数量少少的西学学生,也照旧要将其纳入传统的科举系统中去。1888年,那些西学学生参与了顺天乡试。那是中国汗青上第一次实行“中学”和“西学”同考的测验。即便如许,也呈现诸多学非所用的现象。如严复在英国粹的是海军驾驶术,归国后却被派去总办私塾。詹天助在美国耶鲁大学学的是土木匠程,归国后却让他去福州进修海船驾驶。

  第三,强军方略。

  日本在欧美炮舰强逼下被开国,原因就是在武力上无法与列强匹敌。因而,明治维新运动的次要指导人一致认为,“强兵”是“富国之本”。明治政府为了实现“富国强兵”的目标,稳固中央集权,一起头就努力于打造一收强大的常备军。擅长向最强者进修的日本的原则是“海军学英吉利,陆军学法兰西”,后因法国败于普鲁士,日本马上就酿成了“陆军学普鲁士”。

  1873年1月,明治政府颁布《征兵令规定,凡年龄达20岁以上的成年须眉必需服兵役及预备役,从而更大限度地包管了兵源。到了1890年,日本戎行变革根本完成。陆军拥有现役常备军力5.3万人。日本还通过仿效欧洲的预备役、后备役轨制设立第一后备军、第二后备军,后备军人数到达 25.6万人,使得战时可用的军力可敏捷膨胀数倍,戎行配备完全实现了近代化。

  不只如斯,日本军费开收始末放在政府收入的首要位置。在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军费开收凡是占到财务总收入的四分之一。甲午战争之前,为了赶超北洋舰队日本海军加紧购舰,军费以至到达了财务总收入的30%。

  相对而言,大清在军事上根本谈不上变革。陆号角称百万之寡,但甲午战争前,清军正规军已经从入关时的30万开展到了70万,此中八旗兵25万,绿营44万,再加上曾国藩湘军,李鸿章淮军,安徽毅军、河南嵩武军、东北练军、湖南楚军、山东绥军和巩军等30万,合计约近100万。但那些兵大部门是吃国度银两,但打起仗来是既不中看更不顶用。

  英国人曾赐与日本陆军很高的评价,称其“配备精良、组织完美、动作敏捷、从命号令、斗志昂扬、随时能战”。关于兵种的评价是:“步卒更佳、炮兵次之、马队一般”。对中国戎行,英国人则认为“就像十九世纪的文明戎行和中世纪的戎行一样。”

  早在甲午战争开战之前,德国铁血宰相俾斯麦就曾预言,若是中日开战则中国必败,日本必胜。他曾经别离接待过日本和中国去进修的代表团,俾斯麦说:“日本人到欧洲来讨论各类学术,讲究政治原理,谋求回国做底子的革新。而中国人到欧洲来只是问哪个船坞的船造得好,代价若何,归去拿钱来买就是了。”铁血宰相名不虚传,说话可谓一针见血。

  我们深切检视明治维新与洋务运动变革过程即可发现:中国的封建权力为了保有既得利益,只倡导经济和军事等方面的变革,而死力制止触及政治变革,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而日本则是全盘欧化,而且相当水平地重视典章轨制与思惟、不雅念方面的变革。

  此外,日本各个阶层在面临国度存亡的关键时刻,可以力促连合,连系成一股影响力远胜于传统保守派的强大权力,也确立排除变革障碍的决心,加上明治维新过程中,向西方停止各方面进修的彻底性,并改动政治轨制为君主立宪造,最末使日本得以快速兴起。中国于中日甲午战争失败后所停止的戊戌变法,固然关于轨制层面的变革也起头稍有动做,但变革共识的凝聚力显然不敷,最末仍逃不外保守派的扼杀而以失败了结。

0
回帖

明治维新VS洋务运动,同时代的改革为何走向不同的结局 期待您的回复!

取消
载入表情清单……
载入颜色清单……
插入网络图片

取消确定

图片上传中
编辑器信息
提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