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宋被称为中国文人的“天堂”,文人稍不如意,发下牢骚也会升官

2个月前 (11-13 06:23)阅读2回复0
路人甲
路人甲
  • 管理员
  • 注册排名2
  • 经验值99950
  • 级别管理员
  • 主题19990
  • 回复0
楼主

民国期间的国粹巨匠陈寅恪先生曾经说过一番话,一针见血地申明了在宋朝期间,文人士医生的地位到底有多高:“华夏文人之地位,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与士医生共治全国”堪称宋朝开国皇帝造定下来的根本国策,后面继位的皇帝不论是贤君仍是昏君;也不管性格是宽大仍是严苛,都认实地贯彻了那一政策,从未改动!在那一政策的优待之下,文人的地位得到锐意拔高,几乎胜过其它任何一个朝代,可谓是文人的“天堂”。

正因为文人地位的无限拔高,“滋长”了士医生们的乖戾之气,良多文人稍不如意,动辄口头顶嘴皇帝,或是付诸笔端,于是便有了良多文中的埋怨、诗中的牢骚。

宋太宗继承大统后,因与辽国议和,国内一片承平繁荣气象,太宗自认大雅之人,所以出格喜好组织诗酒宴会。

有一天,太宗兴致来了,又颁下旨意,文武大臣们一路赏花赋诗,并对参与人员做出了限造: 除了文武勋贵(有爵位的大臣),规定三馆(昭文馆、集贤院、史馆)官员只要曲馆以上的才气赋诗参宴,而校理以下只赋诗、不参宴。在那里就要简单说说宋朝的官职,曲馆大要是六品官,而校里为贴职最末一等,也就是八九品的小官了。

展开全文

那次要是皇帝因为出席的人员太多,控造下参与的人数,又不想错失好的诗词歌赋,才定下的端方。

刚巧其时出格希望参宴想一睹圣颜,并表示本身才学的李宗谔任集贤校理,官小不克不及参与宴会,心有牢骚,便在此次送往皇宫呈献给皇帝的赋诗中写道:“戴了宫花赋了诗,不容重见赭黄衣。无憀独出金门去,还似昔时下第时。”他把本身心里的绝望和不服,在诗中表达无遗。

宋太宗其时表情不错,赏识了很多的好诗好词,正都雅到李宗谔的诗后,突然心生吝惜,亦起了爱才之心,便特批他赴宴。

王君玉《国老谈苑》记载此事:“特诏预宴,本日改官。”不只特许参与了宴会,并且因为文采超卓还马上获得了提拔,可见发牢骚只要恰到时机,倒也不失为改动官运的妙法。

后来李宗谔也没有孤负太宗的厚爱,一路百尺竿头,陆续升迁知造诰、判集贤院、翰林学士、谏议医生等官职,被士人敬慕。在那则故事中也可看出宋朝皇帝对文士的宽大和宠遇。

图片来源于收集,版权归原做者。

0
回帖

赵宋被称为中国文人的“天堂”,文人稍不如意,发下牢骚也会升官 期待您的回复!

取消
载入表情清单……
载入颜色清单……
插入网络图片

取消确定

图片上传中
编辑器信息
提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