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赐是中国古代皇帝加强统治的重要手段之一,历来遭到各代统治者的高度重视。战国期间商鞅亦重视恩赐在治理国度重要感化,认为“圣人之为国也,一赏,一刑,一教”。
与历代比拟,明代官员俸禄颇低,为促使官员积极做为、精忠报国,恩赐是一种十分重要鼓励的手段。通过恩赐调动官员积极性,改善和亲近官员与皇帝的关系,即有利于优良官风的构成,也有利于鞭策社会的前进。
明代恩赐的运行与官场风气的好坏具有亲近的关系,恩赐轨制有效运行时,官员往往能积极做为,勤政清廉;恩赐轨制遭到毁坏时,官员往往会贪污败北,效率低下。因而,研究明代官员恩赐便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明代文官恩赐资格的认定
明代的恩赐是国度政治生活中的大事,不只在新帝即位、册立皇太子、册立后妃、皇子(女)降生、皇太后加徽号等皇家庆典时,在每年节日、官员逝世、官员考满、常规与特例祭祀、树立军功、营建工程、编修册本、经筵日讲、旌忠奖孝时城市对官员停止恩赐。
因为恩赐类型浩瀚,恩赐内容多样,非某一机构可以零丁负责完成,故需要多个机构协同运做。
明代文选清吏司为吏部第一司,文选清吏司郎中、员外郎、主事“掌全国仕宦班秩品命”,关于文选清吏司的本能机能。
《明史·职官志》亦载:“文选掌仕宦班秩迁升、改调之事,以赞尚书”。所谓班秩,指确定现任文官的品秩。明代“凡文官之品九,品有正从,为级一十八”。
明代文官升迁时需要考察其资历,“选人咸登资簿,厘其流品,平其铨注而序迁”,文选清吏司因掌全国仕宦班秩品命,所以官员在升迁时皆需颠末文选清吏司的审核。
展开全文
明代官员三、六、九年考满之后,皇帝会对其停止恩赐,差别级此外表里官员获得的考满恩赐也差别。
在京官员:“踰年实授,给自己诰敕;三年考称,始得封赠”;在外官员“三年考称,给自己诰敕;六年、九年,始得封赠”;后来对官员封赠前提放宽限造“京官免试职,初授散官,待考满始给诰敕、并与封赠;外官满一考而以最闻者亦即与封赠,无复先授自己者”。官员能否得到封赠恩赐皆由其考绩而定,官员考绩由考功清吏司评定“表里官给由,三岁首年月考,六年再考,并引请九年通考,奏请综其称职、平常、不称职”,考课合格者方得恩赐。
明代文官恩赐的特点
1.恩赐内容的多样性
明代文官恩赐的内容丰硕多样,次要包罗两方面,一是名望恩赐,二是物量恩赐。关于明代册封的原则,明太祖强调以功授爵,曾言:
“爵以报功,汉高帝不功不侯,此最可法。朕今非吝册封也,但无功受封,有功于国者又将何以待之耶!”
明代爵分五等,明太祖规定“不管等级,非有大功于国者,虽官至丞相亦不得封”。明代祖造,文官不准封公候。《大明律》规定:“凡文官非有大勋绩于国度……封侯谥公,不拘此律”。因而,明代文臣册封者除李善长以开国功封韩国公外,其余皆行于伯爵。物量恩赐中最为常见的则是白银,明代白银又称白金,在朝廷各类性量的恩赐行为中,白银是最高贵的赏格,同时也是文官最常见的货币恩赐。
可是明代在恩赐货币时却不随便恩赐黄金,王世贞在《弇山堂别集》中言:“国朝黄金不以赏功”。明代恩赐黄金的现象集中呈现于明前期,恩赐对象多为藩王和成立军功的武官。
另一种遍及的恩赐就是食物恩赐,好比在遇季节时,高级官员考满、官员经筵日讲、官员致仕或生病、官员朝觐考察优良时等,城市恩赐食物,以示体恤和关心。恩赐食物的品种也非常丰硕,包罗时令果蔬、牛羊肉类、烧割、甜品等。
2.恩赐的时代性
明代因为汗青时代,政治情况,君主小我喜好等因素的影响,文官恩赐具有明显的时代性。在差别朝代,其恩赐的主体和恩赐行为都是差别的。以明代文官赐谥为例,洪武期间,因为全国初定,谥号未惠及儒士身世的文官,只赐谥武官。
永乐期间,明成祖因靖难之役,凭仗武力获得皇位,而且明成祖继承了明太祖重武轻文的思惟,武官仍然是官员赐谥的主体。但是在永乐中后期,明成祖逐步意识到文官在国度办理中的重要感化,对文官起头重用,文官赐谥亦自永乐年间始。洪熙以降,明代对外战争根本完毕,社会逐步不变,而且逐步由武治走向文治,文官在政治生活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高,文官得谥人数也越来越多。
成化以降,颠末百年的不变开展,明代文官集团走向成熟,在国度日常生活中占据主导地位,文官得谥人数大量增加,并超越武官,成为得谥官员的主体。就明代恩赐的行为而言,在差别时代,其恩赐的行为也具有明显的时代性。以明代赐宴为例。中国古代宴会有严正品级,明贵贱的感化,《礼记》云“燕礼者,所以明君臣之义也……俎豆、牲体、荐羞,皆有等差,所以明贵贱也”。宴会也有助于促进君臣的交换,墨熹曾言:“盖君臣之分……而造为燕飨之礼,以通上下之情”。
明代文官恩赐的感化
恩赐具有加强君臣豪情,加强王朝凝聚力;树立道德表率,营造优良社会风气;改善官员生活,促进国度廉政建立的积极感化。同时也具有加大财务压力,削弱鼓励效应;侵扰公众生活,加剧社会危机;松弛官场风气,加剧吏治败北的消极感化。
恩赐现实功用的阐扬与政治格局变革、君主的小我选择等因素有着亲近的联络,故而在差别时代恩赐阐扬的详细效用也差别。
1.加强君臣豪情,树立道德表率
明代皇帝通过在日常生活中对官员的恩赐,既能够树立能够大方、亲和的仁君形象,加强君臣豪情,还能够起到鼓励受赐官员报效君主的决心,加强王朝的凝聚力。
如弘治元年(1488年)蒲月二十九日,程敏政等侍经筵,明孝宗遣内臣黄升颁赐程敏政等鲜果五品,程敏政等上谢赐疏言:“臣等猥以末学……无任感谢之至”。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明世宗赐高拱银十两、大红织金胸背麒麟罗衣一袭。高拱谨叩头祗领讫,除银两同诸臣题谢外,缘麟服系特恩初赐,高拱忭戴之忱,尤倍恒品。谨稽首顿首称谢者。
恩赐具有树立榜样,引导官员积极向上的功用,所谓:“赏一人而万万人劝矣”。明代嘉奖忠义之臣以劝后来人臣的效果显著,《明史》载:“建文之变……蹈死如归者尤寡”。
2.消极感化
物量恩赐需要必然的经济根底,社会经济情况是决定物量恩赐的关键因素,而物量恩赐也有着必然的反感化力。恩赐适度可剌激消费者的鼓励性,进步消费效率,从而促进社会经济的开展。恩赐过度,超出财务的接受范畴,则对社会经济带来消极的影响和后果。明代国度表里帑藏供用自有定例,内库供皇帝封赏,外库专备军国之需。
万历以降,因为朝廷恩赐轨制的毁坏,恩赐众多,恩赐费用庞大。为获得充沛的恩赐物量,明后期皇帝往往会传索帑金和派出矿监税使,向各地人民间接征取。明后期的滥赏无疑对明代财务形成庞大的压力。万历九年(1581年),明神宗命太仓、光禄寺各进银十万两备宫中喜事恩赐。巡视太仓兵科给事中万象春等奏言:“国度表里帑藏供用自有定例,……若不及时节省,备三年、九年之蓄,脱有水旱、响马何以应之”。
由上可知,因为皇帝滥赏招致明后期内帑空虚,而通过传索帑金愈加剧了明后期的财务危机。明代对官员恩赐的物量多由苍生承担,明代后期滥赏的的存在,严峻侵扰公众生活。
万历三十八年,内织染局佥书杨进升“题织上用龙袍、贮丝、纱罗等四万套”,后因官员反对,明神宗“准于新派四万套中减三分之一”。政府增派的织造使命皆加在劳动听民头上,那对公众生活形成极大影响,为缓解财务压力,明神宗派出矿监税使到各地搜索民脂民膏,以弥补内库。
总结
明代文官政治高度兴旺,文官在政府日常政治生活中占据主导地位。明代借鉴前代恩赐之弊,在文官恩赐时造定了详细的轨制规定,明政府通过对文官的恩德恩赐、事功恩赐和德性恩赐,有效的拉拢人心,鼓励官员积极做为,而且积极引导社会言论,营造优良官场风气,有效的保障了政府在长时间内安靖有效的运行。
通过明代文官恩赐的运行,能够看到在高度集权的君主专造体系体例下,恩赐往往遭到皇帝报酬的干预,使明代恩赐具有明显的主不雅随意性。
参考文献:
《明史·职官志》
《大明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