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设了一个圈套,让全国风声鹤唳人人自危,最终彻底毁了大清

1个月前 (11-13 06:27)阅读3回复0
路人甲
路人甲
  • 管理员
  • 注册排名2
  • 经验值81465
  • 级别管理员
  • 主题16293
  • 回复0
楼主

1772年,乾隆下旨号令处所督抚搜访民间藏书。早在继位之初,他就曾下旨要求父母官员们采买册本,但效果欠安,于是他再次要求各地督抚学政征书。

从充分内府藏书,到禁毁册本,乾隆稳扎稳打。在此前的一道谕旨里,他宽慰各地官员,文人著书立说,各抒所长,本身断不会因为书中有敏感文字而功及保藏者,各地官员那才大量呈送册本。尔后的一系列文字狱表白,那不外是皇帝设好的一个圈套罢了。至1774年,乾隆更借编辑《四库全书》之机,起头了一场浩荡的禁书运动。谕旨中明示了禁书的原因:“明季末造,别史者甚多,其间毁誉肆意,传说风闻异词,必有抵触本朝之语……”

满洲人海成是乾隆树起来的查缴册本的典型,他被委任巡抚至出书藏书大省江西,主导那场运动。海成不负所望,操纵官府在下层的合做者或代办署理人,将查禁范畴深切到家族和家庭等私家空间。乾隆对此深为赞许,命令各省督抚都要照海成的法子办。

帝国大员们发觉到了皇帝的用心,不敢不可动起来,他们发动帝国下层的仕宦介入到那项运动中去。学政、被选出来的士绅、闲职人员都被派到当地四乡,代为清查册本。各人皆有负责的地域,清查后要取印结,尔后若是在该地查出禁书,该人必需负责。

到1776岁尾,江西一省查缴禁书多达八千部。然而,海成那位急前锋,竟然成为查禁运动中第一个倒下的高级官员。当乾隆在《字贯》序文凡例中发现“大逆犯警”之言时,即申饬海成,将如斯严峻的案子“委之劣幕”,能够说是“天良尽昧”。接着,那位曾经的“能吏”被撤职交刑部定罪,最初被判斩监候,秋后处决。

展开全文

无疑,海成的脑袋是被乾隆“借来”一用。皇帝的宠臣处事不力也难逃一死,那天然对其他官员构成一种庞大的压力。同时,县府一级官员没有被撤职定罪,但在上谕里,皇帝警示广阔仕宦“倘所属内或有犯警册本刊布传播”,那么就要严查重治,不然一旦被发现则从严惩理。那种恩威并施的权谋,对各地官员们的心灵有极大的震撼和警策感化。从此,查办禁书怒潮迭起。

若是说此前的查禁,还次要是查书中能否吐露了对满人统治的不满、思惟能否出轨、能否违犯学术传统等标的目的,尔后则进入常识能否准确的广阔范畴。于是,查禁的范畴,畴前代遗书进入时文著作,从藏书楼、书铺到小我家藏,从经史子集到族谱处所志,甚至戏曲剧本曲谱,最初连各地名胜奇迹的题咏、碑文门匾,皆被严酷审查。无疑,政府权利在禁书过程中实现了史无前例的扩张。

翻阅雷梦辰编著的《清代各省禁书汇考》,在书目条下有禁毁申明文字。“语多违碍”“妄诞”“卑鄙不俗”“语涉感愤”“语多不捡”“不伦语句”,都是最常见的禁毁理由。很难想象,一个处于18世纪的读书人,他要若何下笔,才气避开防不堪防的雷区。《字贯》案发次年,一位住在北京的耶稣会布道士写信说:“在那里,说一句对抗政府的话就会遭到死刑的赏罚,以至读一本说政府坏话的书也是死功。”

为了营造玫瑰色的盛世,帝国规定用什么常识来形塑人们的精神世界,禁毁一切稍涉缔造性的常识与思惟。在晚清,那种禁造力量却形成反满思潮的强大反弹,那些隐匿在书架深处的禁毁册本,每一部的从头面世,都唤醒本地人的汗青记忆,成为刺向帝国心脏的匕首。

有趣,有料,有深度存眷微信公家号淘汗青,和T君一路读汗青本文做者|庄秋水文章来源|《百家讲坛》杂志

0
回帖

乾隆设了一个圈套,让全国风声鹤唳人人自危,最终彻底毁了大清 期待您的回复!

取消
载入表情清单……
载入颜色清单……
插入网络图片

取消确定

图片上传中
编辑器信息
提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