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华凭借《兄弟》获得俄罗斯“亚斯纳亚·波利亚纳文学奖”

2个月前 (11-14 00:50)阅读9回复0
路人甲
路人甲
  • 管理员
  • 注册排名2
  • 经验值94685
  • 级别管理员
  • 主题18937
  • 回复0
楼主

莫斯科时间9月16日晚(北京时间9月17日凌晨),第20届“亚斯纳亚·波利亚纳文学奖”颁奖仪式在莫斯科大彼得罗夫大剧院举行。“亚斯纳亚·波利亚纳文学奖”是当今俄罗斯文学界最负盛名的奖项之一,中国做家余华凭仗长篇小说《兄弟》获得了本年“亚斯纳亚·波利亚纳文学奖”的更佳外语做品奖。

“亚斯纳亚·波利亚纳文学奖”由托尔斯泰庄园博物馆设立于2003年,它以列夫·托尔斯泰出生、栖身了一生的庄园(Yasnaya Polyana)定名,授予俄罗斯现代更优秀的小说家。2015年,“亚斯纳亚·波利亚纳文学奖”增设了一个新的奖项,表扬被译成俄语的更佳外语做品。那一外语书奖项以往的获奖者包罗墨利安·巴恩斯、露丝·奥泽基、奥尔罕·帕慕克、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阿莫司·奥兹。余华是获得该奖项的第一位中国做家。

据悉,余华将获得“亚斯纳亚·波利亚纳文学奖”的小雕像以及税前120万卢布的奖金。那一奖项同时表扬将获奖做品翻译成俄语的译者,译者也将获得经济奖励。

俄媒报导

评委:《兄弟》极具艺术价值,展示中国之国民精神

《兄弟》是余华写于16年前的做品,讲述了两个时代下一对性格悬殊的兄弟的故事。那两个时代,一个精神狂热、本能压制、命运惨烈,一个伦理倾覆、急躁纵欲、寡生万象。一个西方人要活四百年才气履历的两个有天地之别的时代,一个中国人只需要四十年。

而兄弟两人,哥哥叫宋钢,弟弟叫李光头。他们一路生长,却一个踏实、低廉甜头、安分守纪,一个张扬、纵欲、胆大包天,最末走向了判然不同的人生结局。

俄媒报导

“亚斯纳亚·波利亚纳文学奖”主席、列夫·托尔斯泰的玄孙弗拉基米尔·托尔斯泰表达,评审委员会一致认为,余华的《兄弟》极具艺术价值,展示了中国之国民精神。“一个时代的全貌——其亮堂的色彩和难以忘怀的画面全数在读者面前重现。跟从小说仆人公的命运起伏,我们看到了中国从 ‘文化大革命’到今日所走过的困难、矛盾、戏剧性的道路。”

并且,弗拉基米尔·托尔斯泰认为《兄弟》将喜剧与悲剧、怪诞与深入动听的生活本相、民族色彩与普世意义艺术地连系在一路。他说:“评审委员会相信,《兄弟》是一部极其重要的现代世界文学做品,因为它充满了对人民的爱,充满了人文主义,促进了世界列国之间更深条理的彼此理解,那在今天尤为重要。”

俄语版《兄弟》

余华:向亚斯纳亚·波利亚纳的树林致敬

因疫情缘故,余华不克不及来到颁奖现场,但他以视频体例与现场连线。在视频里,他感激“亚斯纳亚·波利亚纳文学奖”的评委和主席,感激莫斯科文本出书社TEXT在2015年出书了俄语版《兄弟》,感激邓月娘的翻译。

他也分享了本身于2007年9月前去亚斯纳亚·波利亚纳寻访列夫·托尔斯泰墓的场景。“我站在平静的枝繁叶茂的树林里,站在列夫·托尔斯泰墓前,阳光照射下来时,颜色留在了树叶上,光来到了列夫·托尔斯泰墓地。那是我见过的最普通又最不服凡的墓地,没有墓碑没有墓志铭,只是在草地里隆起的一块长方形草地。列夫·托尔斯泰履历了朴实和震撼人心的一生,他长逝的墓地也是同样的朴实和震撼人心。”

其时他在墓地前站立好久,脑海中浮现出他第一次见到列夫·托尔斯泰著做时的情景。那是在1977年,他17岁,“文革”完毕一年后,此前被制止的世界文学名著从头出书了。第一批抵达他生活的小城的世界文学名著只要五十种。那五十种书里面,列夫·托尔斯泰的有三种,《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和《新生》。

他还记得那天天刚亮他就去书店列队,成果走到那里就看到已经排出三百来人的步队,排在前面的都是一夜没睡的人。其时那些书求过于供,书店只能发放书票,一张书票买一种书。各人议论着起首要买四卷本的,买不到四卷本,就买两卷本的,若是只要一本,也要挑厚的买。成果书店开门后,一个工做人员走出来说只要五十张书票。

“其时有十多个没有书票的人仍然站在书店门外,等着里面买了书走出来的熟人,羡慕地伸手去摸摸他们的书。我也站在那里,我认识的一小我买了《安娜·卡列尼娜》,他查抄了我的手是清洁后,同意让我双手把书捧上一会儿,之后他大方地打开册页,让我的鼻子凑上去闻闻新颖油墨的气息。”余华说,“那是四十五前的事了,如今进入中国的实体书店和网上书店,不晓得该买什么书,因为书太多了。如今中国四处能够看到列夫·托尔斯泰的著做,《安娜·卡列尼娜》有一百多个版本。”

讲述那段故事时,余华正在北京的一个小树林里,“我觉得讲述的时候,那个树林正在向亚斯纳亚·波利亚纳的树林致敬。”

新版《兄弟》

海外之音:《兄弟》的国际影响力

回到《兄弟》那部做品。在俄罗斯“亚斯纳亚·波利亚纳文学奖”之前,《兄弟》已获得“法国国际信使外国小说奖”“瑞士《时报》新世纪十年全球更佳做品”“法国《世界报》二战后百部更佳小说”等荣誉。虽然那部做品在国内出书时颇受争议,但不成承认的是它对余华的国际影响力意义十分。差别于《活着》,昔时《兄弟》在没有影视加持的情状下,在欧美图书市场引起了很大反应。2009年,英文版《兄弟》出书前后,美国次要媒体几乎无一破例地大篇幅介 绍余华和他的做品,包罗NPR如许的重要播送。

学者如攻讦家王侃、刘江凯,法语翻译家许均与其学生杭零等对《兄弟》的“海外之音”做过详细查询拜访和研究。许均与杭零发现:“《兄弟》在法国的出书将余华从汉学界的小圈子一下推到了支流阅读群面前,在支流媒体掀起了一阵评论热潮,还获得了文学奖项,那无论是关于余华小我而言仍是关于中国现代文学而言都是不常见的现象。”

王侃则在《兄弟表里》中枚举了其时法语、德语、英语三个语种的外媒文论,提炼出几个特点:外媒留意到《兄弟》惊人的销量,但没有人因而将之视为向群众“提款”的市场行为,他们更多认为《兄弟》表示了余华“对现代中国生活持之以恒的攻讦”;外媒相对集中地在“美学层面”必定《兄弟》的成就,傍边国攻讦家不屑于余华用一种喜剧式的夸饰来论述汗青时,外媒恰好认为余华的含讽带讥有着化陈旧迂腐为神异的力量;此外,大都外媒也认为《兄弟》在“思惟意识”层面“尖刻而深远”。

值得一提的是,在文学圈之外,《兄弟》也得到了其他范畴学者的存眷。《21世纪本钱论》做者、法国经济学家托马斯·皮凯蒂在新书里写到了《兄弟》,法国经济学家、巴黎经济学院开创人之一丹尼尔·科恩也说《兄弟》是“一本让你对小说重拾相信的书”:“我的意思是,小说在某种意义上是哲学的传承,因为它可以让你理解人类的灵魂,它也是社会学和汗青学的传承,因为它还能引导你理解社会的机造,以及人类的激情是若何被社会捕捉、被社会操纵、从而被社会塑造的。”

余华

0
回帖

余华凭借《兄弟》获得俄罗斯“亚斯纳亚·波利亚纳文学奖” 期待您的回复!

取消
载入表情清单……
载入颜色清单……
插入网络图片

取消确定

图片上传中
编辑器信息
提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