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之潍邑,大致包罗今天潍坊市的潍城、奎文、高新、寒亭、坊子、滨海等处所,到了明代初期,始称潍县。那里是半岛中部最富贵富庶的大邑,地处交通要道,加上汗青悠久、人文厚重,被誉为“东莱首邑”“北海名城”。
展开全文
潍坊市郑板桥纪念馆内的郑板桥塑像 摄影:牟美静
郑板桥(1693-1766年),原名郑燮,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是中国汗青上大名鼎鼎、清正清廉的父母官,更是诗书画三绝的文化各人,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调任潍县做知县,从此“七载春风在潍县”。
在潍县,郑板桥不单政声斐然、深得苍生拥护,还留下了大量的书画和诗文做品,那是一笔价值不成估量的艺术瑰宝和精神财产。
郑板桥在潍县当了7年知县,与潍县成立了深挚的情缘,也为潍县写下了许多到处颂扬的诗文,尤其是那40余首《潍县竹枝词》,犹如一帧帧人文百态、风气社情的素描绘,“如怨如慕,如泣如诉”,栩栩如生,不成多得。几百年来,传播甚广。
郑板桥《怀潍县二首手迹》
存眷民生 清正清廉
虽说潍县是闻名遐迩的富庶之地,郑板桥来得却不是时候。其时那里底子不像人们吹嘘的那样。持续多年海啸水患、旱灾蝗灾、地震频发,加之官府横征暴敛,潍县老苍生苦不胜言。文献记载“斗粟千钱,饥民载道,饿死者十之五六”,呈现了许多老苍生卖儿卖妻,奔东北逃荒的现象。
郑板桥关切老苍生的存亡疾苦,出台了更大力度的赈灾政策。关于社会那极度的惨状,他以悲悯之笔停止了描写记载:
泪眼此生永不干,
清明节候麦风寒。
老亲死在辽阳地,
白骨何曾负得还。
那一首《竹枝词》,是写清明祭祀,有人在北风中伤泪滂沱,因为他的老辈亲人闯关东时死在了东北辽阳,骸骨无法运还故土。姊妹篇《竹枝词》中还写道:“关东逃户几人归,携得妻儿认旧扉”“卖儿卖妇路仓皇,千里音书失故土”。
店主贫儿西家仆,
西家歌舞店主哭。
骨血别离只一墙,
听他笞骂由他辱。
那首诗,论述了郑板桥传闻的一家人的磨难遭遇。昔时“岁荒,人相食”,生灵涂炭。那家人骨血别离,此中一个孩子被迫卖到西邻丰裕人家做仆人,遭遇其实不好,常受吵架侮辱,而骨血亲人只能在墙那边听之任之,迫不得已。
沧海茫茫水接天,
草中时见一畦田。
波澜过处皆盐卤,
自古何曾说丰年。
那首《禹王台北勘灾》,写的是郑板桥调任潍县的次年蒲月,北海遭遇大潮灾,“田间无禾”,郑板桥亲临海滩勘察潮灾时的所见所闻。记述了海潮之后北海滩涂的萧条惨痛,感慨盐卤之地历来就没有过丰收年景!
看那几首《竹枝词》,做为处所政府第一责任人的知县郑板桥,斗胆反映其时老苍生受保存之迫,卖儿卖妻、九死一生闯关东的悲苦现实,表示出来了郑板桥心系苍生却迫不得已的矛盾心态,也表示了毫不掩饰时艰的浩然正气。
衙斋卧听萧萧竹,
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
一枝一叶总关情。
郑板桥的那一首题画诗《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最为出名,劝勉仕宦,传播几百年,也是被习近平总书记几次引用过的诗句。
郑板桥手迹复造件
摄影:牟美静
一位“诗书画三绝”的知县,不单在公堂之上、市井之间和阡陌途中能想到苍生,即便在凝思专思地做画,一笔一划挥毫的时刻,也把苍生疾苦挂在心头,仕进为民的情怀跃然纸上。诗中意,画外音,令人钦佩。
那首诗的受赠人包中丞(名括),是郑板桥的晚辈兼指导(“年伯”一般指同事的晚辈,“中丞”是清朝对巡抚的尊称),老郑底子不在乎,直言不讳,借着赠画的时机,把本身的座右铭呈上,在劝勉指导的同时也在鼓励本身。
寄情山川 结缘潍县
郑板桥是“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是诗人,是书画家。他很脾气,工做之余喜好寄情山川、遍访名胜奇迹,采风写生、寻找灵感,陶冶情操,排遣愁绪。
做为一个见过了名山大川的南方文人官员,刚刚来到无山、无湖、无光景的潍县地界,郑板桥很是懊恼责怪,曾写过一首《恼潍县》。
《恼潍县》
行尽青山是潍县,
过完潍县又青山。
宰官枉负诗情性,
不得林峦指顾间。
然而,跟着郑板桥在潍县生活时间长了,出格是几年后,潍县的百业逐步得到恢复开展、苍生安身立命,郑板桥与处所绅士名家的交往也多了起来,成立了朴实的豪情,郑板桥表情好了许多,爱屋及乌,眼里的潍县也美了起来。一句“七载春风在潍县”,应该是他最间接、最淋漓利落索性的感触感染。
郑板桥有一首名《怀潍县》的诗,我们来看看它的来历。
《怀潍县》
相思不尽又相思,
潍水春光处处迟。
隔岸桃花三十里,
鸳鸯庙接柳郎祠。
其时潍县从属莱州府,郑板桥从潍县城去莱州府应酬公务,本应该出城走十里堡、二十里铺、寒亭镇通昌邑城的那条东北标的目的的驿道。
郑板桥期间潍县至平度州(潍县域内)驿道图 造图:梁化刚
但是,郑板桥并没有按比来的道路走,而是先走潍县城通往平度州的那一段工具走向的驿道,到潍河后再换搭船只,顺流向北到昌邑城,然后改道东北标的目的奔莱州府。
在那条路途上,名胜奇迹良多,有马宿街的八角池、寒浞冢,鸳鸯庙(俗称双庙,即龙王庙和平王庙),还有夏密故城和柳毅山。到了潍河于渠渡口以后,换船顺流向北。在船上,不单能够赏识两岸桃红柳绿的天然光景,还能够让侍从们歇歇脚,那实是一箭双雕的选择。于是,才有了郑板桥那首出名的《竹枝词·怀潍县》。
“相思不尽又相思,潍水春光处处迟”,关于本身工做过七年的潍县,郑板桥在诗中暴露得实情切切、毫不掩饰。那首竹枝词是郑板桥的名做,它让无数潍县老乡骄傲。
郑板桥诗中的鸳鸯庙之平王庙,位于今寒亭区杨家埠旅游光景区双庙村 摄影:梁化刚
那时候,郑板桥的执政前途是光亮的,眼里的潍县苍生是安身立命的。
三更灯火未曾收,
玉脍金齑满市楼。
云外清歌花外笛,
潍州原是小苏州。
那就像是郑板桥为其时潍县城升平富贵的夜生活拍摄的全景照片,他斗胆地在潍县和苏州之间,划了一个等号。
两行官树一条堤,
东自登莱达济西。
若论五都兼百货,
天然潍县甲青齐。
那是描写的潍县城通往莱州府的驿道。恰是因为潍县交通便当,带动了贸易兴旺和地区富贵。战国时代,齐鲁大地上曾有五个都会:临淄、平陆、高唐、即墨、莒。郑板桥赞扬,若是拿五都的富贵和百货比力,潍县比青州、齐州更胜一筹。
集散人归掩市门,
市楼灯火定黄昏。
白浪河水无情甚,
不愿停留尽夜奔。
那首诗勾画了潍县大集的一个侧面,集散人归,喧哗渐静,只要白浪河的水在滚滚流淌,表达了郑板桥对社会平和平静和百姓福祉的热忱等待。
纸花如雪满天飞,
娇女秋千打四围。
五色罗裙风摆动,
好将蝴蝶斗春归。
那一首写的则是清明时节,潍邑斑斓富贵、人们乐享春色的场景。尤其是“纸花如雪满天飞”一句,把潍坊风筝都的奇异气象在二百多年前就描写得活灵敏现。
郑板桥笔下的老潍县,曾经斑斓富饶,也曾经磨难悲苦。做为潍邑行政长官的一把手,用如斯多的诗文描写、笔录那片地盘上的山水气象和市井人文,是难能宝贵的,也是绝无仅有的。
郑板桥与潍县结缘,让潍县人文愈加绚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