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伯特《菩提树》是怎样的一首歌曲?

4天前 (11-05 12:39)阅读2回复0
路人甲
路人甲
  • 管理员
  • 注册排名2
  • 经验值355275
  • 级别管理员
  • 主题71055
  • 回复0
楼主

舒伯特《菩提树》是怎样的1首歌曲?

舒伯特《菩提树》是怎样的一首歌曲?

《菩提树》是奥地利作曲家舒伯特创作的声乐套曲《冬之旅》中的1首歌曲。由于这首作品的旋律漂亮动听,情感表达细腻,因此它成为舒伯特创作的大量艺术歌曲中最受欢迎的作品之1。  《菩提树》的篇幅不长,但是舒伯特在创作中注进了周密的逻辑思维。无论是歌曲的旋律、调性、结构、和声以及钢琴伴奏都周密地合成为1体。分析和学习《菩提树》创作的逻辑思维,能对舒伯特精湛的创作手法有所了解,对学习作曲以及演唱和欣赏这首作品都会有很大的扶助。舒伯特在这首作品中的创作逻辑思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旋律、调性、结构融为1体  声乐套曲《冬之旅》的歌词全部选自诗人缪勒所写的诗歌,《菩提树》是其中的1段。这首诗歌有4段。第1段:—个流浪汉来到1口古井旁,看着1棵生长在井边的菩提树,回忆起童年在树下度过的欢乐时光。第2段:看着菩提树,流浪汉对今日贫困潦倒的流浪生活发出感叹。第3段:凛冽的北风刮落了流浪汉的帽子,也打断了流浪汉的回忆。第4段:虽然外出流浪多年,流浪汉经常闻声菩提树的召唤,并且期盼菩提树能带给他平安。  舒伯特依据歌词中的第1人称“流浪汉”的形象创作了1个乐段“A”,这段音乐旋律简单而动听,带有伤感的情绪。它是由两个平行乐句构成,前两句用的是“完全重复”的作曲手法,后两句用的是“不完全重复”的作曲手法。第1句和第3句之间还形成了“倒影”关系,可见舒伯特的旋律线条设计是非常细腻的。由于创作手法的精练,所以“A”段的旋律极其轻易记忆。  在完成了“流浪汉形象”的“A”以后,舒伯特依据歌词的内容把汉流浪的状态又作了具体的区分。流浪汉在回忆美好时光时,用色彩明亮的大调性。流浪汉回到痛苦的现实时,用色彩黯然的小调性。因此又产生了另外1个乐段“A1”,这个乐段是把“A”的旋律完全不动地移到同名小调,这使得旋律色彩突然变得黯然。由此可见舒伯特在写作“A”的旋律时已经依据歌词描写的内容,对音乐的发展趋向有着周密的构思。  乐段“B”是1个调性不稳定的乐段,歌词描写的内容是:凛冽的北风刮落了流浪汉的帽子。这个乐段也是全曲的“黄金分割点”,因此舒伯特用了调性游离的手法来写作,使得这个乐段的调性极不稳定。从e小调的V级和弦开始,随后作阻碍进行到达Ⅵ级C大和弦。最后通过“逼迫”手段使这个乐段落在“C大调”上。再通过“C大调”的“导音”到达“E大调”。  可以说在构思旋律的同时舒伯特完成了对全曲结构的构思。《菩提树》的结构为:引子钢琴演奏→A→A1→B→间奏→A→尾声(钢琴演奏)。  2、和声、复调、伴奏融为1体  《菩提树》的钢琴伴奏是整首歌曲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和声的语言、复调思维以及钢琴织体都展示出与整首之间的合成性。  舒伯特写作这首作品的和声思维是把复杂的和弦交给前奏和间奏,声乐部分的和声单纯而简单。因此形成了简单与复杂相互交替,声乐与和声关系亲昵 的和声风尚。“引子”是从E大调出发的,到了第4小节开始转为升c小调。第5 小节的和声为升c小调的Ⅰ→Ⅶ→Ⅰ→Ⅶ→Ⅰ→离调到Ⅳ级的Ⅶ43。第6小节的和声为升c小调的Ⅳ→离调到Ⅳ级的Ⅴ46→Ⅳ→Ⅳ2→Ⅱ→Ⅳ43。第7节的和声为E大调的V7→I64→V。这3小节的和声中含有离调到升c小调Ⅳ级的变和弦,而且钢琴伴奏每半拍就换1个和弦,和声的节奏很密,舒伯特此时的目的是为了加强进进到第7小节E大调的动力。在这首作品中的“B”与再现的“A”之间有1个间奏,这个间奏上低音声部是“B还是音”,在这个音的上方和声流动地进行着。第3小节的和声为E大调的b3Ⅳ6→Ⅰ641Ⅱ6→离调到Ⅱ级的V431Ⅱ6→Ⅰ6。第4小节的和声为E大调的Ⅱ6→DD6→V→b5Ⅱ64→V→Ⅰ64。第5 小节的和声为E大调的V级和弦。在这个间奏中舒伯特同样也用了离调和弦,但是这和“引子”中使用离调和弦的目的是有区别的。这里是在E大调的“属还是音”背景上所作的声部流动,强调了E大调的属音,淡化了和声的功能性。  《菩提树》的钢琴伴奏中还“隐伏”着1些复调的因素。舒伯特的复调思维与和声思维是交织在1起的,可以说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从“A”的歌唱声部和钢琴伴奏的低音声部中可以发现两个声部之间就有着对比复调的因素。另外“A1”的钢琴伴奏部分是“和弦外音”式的分解和弦琶音,这些琶音已经被“装饰”成1根独立的旋律线条了,和歌唱声部之间也有着复调的因素。  《菩提树》的钢琴伴奏织体线条顺畅,构思精美 而且与歌唱声部结合亲昵 ,层层推进。在“引子”部分舒伯特用十6分音符的3连音刻画了北风凛冽、雪花纷飞的景象。“A”的伴奏用的是“柱式和弦”的织体,描写了流浪汉在深情地回忆。“A1”的伴奏是“和弦外音”式的分解和弦琶音,刻画了思绪回到现实生活中的流浪汉漂泊不定的生活。“B”的伴奏音型和“引子”部分是相同的,这里描写的是唤啸的北风吹着流浪汉的脸,吹落了他的帽子。再现的“A”伴奏织体与“A1”相同,但是钢琴的低音加强了“主音”到“属音”的功能进行,和声的力度有所加强。  经过分析可以看出舒伯特创作时对作品的构思是极其严谨的,有着高度周密的逻辑性。从《菩提树》这首作品的旋律、结构、调性、和声、复调以及钢琴伴奏的亲昵 关系中都得以体现。这首作品的篇幅不长,但是留给我们的学习空间是很大的。认真仔细地分析这首作品对今天我们的艺术歌曲创作是很有启发和扶助的。

0
回帖

舒伯特《菩提树》是怎样的一首歌曲? 期待您的回复!

取消
载入表情清单……
载入颜色清单……
插入网络图片

取消确定

图片上传中
编辑器信息
提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