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原真实的诸葛亮,不得不提三顾茅庐,三顾茅庐到底是几顾?

2个月前 (11-17 16:59)阅读3回复0
王富贵
王富贵
  • 管理员
  • 注册排名5
  • 经验值100585
  • 级别管理员
  • 主题20117
  • 回复0
楼主

若是我们想复原实在的诸葛亮,起首就要从他的出山——“三顾茅庐”说起。

诸葛亮,公元181到234年,字孔明,琅琊阳都(今山东省沂南县)人。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常被敌手戏称为“诸葛村夫”,意思是说他身世村野,事实确实如斯吗?其实否则,诸葛亮身世仍是不错的,他是汉司隶校尉诸葛丰的后嗣。他的父亲做过泰山郡丞,叔父诸葛玄是豫章太守。诸葛亮从小父母双亡,他和弟弟诸葛均只得投靠到叔父诸葛道教下。诸葛玄从来与荆州牧(荆州的更高官员)刘表交好,便前去依附,诸葛亮于是又随之来到了荆州。诸葛玄身后,诸葛亮躬耕于南阳,过着与世无争的闲适生活。他志向非凡,常自比古时的名相管仲、乐毅,在荆州一带的文人中小有名气。

其时,刘备屯住在新野。因为事业的坎坷不顺,刘备很想找一位能为本身谋划方略的贤士,谋士徐庶便向他保举了诸葛亮。刘备立即亲身前去请教,于是上演了古今君臣知遇的典范故事——“三顾茅庐”。

根据《三国演义》,刘备先后三次拜见诸葛亮,前两次都无功而返,却从多个侧面领会了诸葛亮的才气。一心求贤的刘备不辞辛苦第三次登门拜访,末于见到了诸葛亮。他向诸葛亮询问全国大计,诸葛亮于是道出了后世闻名的《隆中对》,为刘备谋划了安身荆州、西进蜀地,继而“三分全国”的方略。刘备听后大为赞赏,便邀请诸葛亮出山,辅佐本身兴复汉室。

清人孙亿所绘的那幅图表示了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的故事。

展开全文

小说中,“三顾茅庐”被浓墨重彩地衬着,但野史《三国志》对那一段的记载却只要五个字:“凡三往,乃见。”那里的“三”纷歧定是指“三次”,而可能是屡次的指代词,我们只能确定汗青上刘备曾“屡次”拜访了诸葛亮。其实,史家如斯简单地描述,可见此中并没有什么值得一写的盘曲情节。在魏晋期间,文人崇尚隐居和清谈,推诿出仕是一种风气,其实不见得是成心拘谨。因而,实在的“三顾茅庐”只是阿谁时代通俗的一种访求罢了。至于令后人称奇的《隆中对》,其实鲁肃和周瑜也早有类似的方略,因为其时的全国已朋分殆尽,只要西蜀可做文章,于是也就难免有“英雄所见略同”之嫌了。

“三顾茅庐”被后人衬着成一个传奇故事,可能是因为诸葛亮胜利的出仕履历和卓越的名声,使其成为了后代文人眼中抱负的形象。“学而优则仕”,文人们都希望有明君的知遇,而高姿势的出仕又是一种无比的荣耀,所以,三顾茅庐其实是千古文人心中的一个梦想。

0
回帖

还原真实的诸葛亮,不得不提三顾茅庐,三顾茅庐到底是几顾? 期待您的回复!

取消
载入表情清单……
载入颜色清单……
插入网络图片

取消确定

图片上传中
编辑器信息
提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