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候的“三军”指的是什么意思?

22分钟前阅读2回复0
小小的人啊
小小的人啊
  • 管理员
  • 注册排名4
  • 经验值375995
  • 级别管理员
  • 主题75199
  • 回复0
楼主

古时候的“三军”指的是什么意思?

古时候的“三军”指的是什么意思?

犒:以财物或食物慰劳、鼓励。古代所说的三军是指前、中、后三军。前军一般是先锋营负责开路(架桥、修路)、侦察、应付小规么的战斗,带部分军需物资。中军就是统帅所处的大军有当时作战的大部分作战兵种(骑兵 步兵)。后军主要就是全军的主要军用物资、工匠、以及大量的民工(当时负责军队的一切杂务都是民工,当兵员不够时民工也要打仗的)。 最早提出三军这个概念的是春秋时期期国的大政治家管仲,为了对齐国的军队进行有效的管理,管仲将当时齐国的军队三万人分成三军,每军就是一万人;其中齐国的国君指挥一军,丞相指挥一军,士大夫指挥一军,合起来就是古代所谓的“三军”!按照周朝规定,各诸侯国依照分封时的定例,可以拥有1个军或2个军,那个时候1个军大概是22500人(不包括战车兵),每军辖3师,每师7500人,师下辖3旅,每旅500人,旅下辖10队,每队50人;后来晋文公,也就是流亡19年的公子重耳,在归国坐上国君后,为了对外用兵,首先打破祖制,将军队扩充到3个军,从那以后,在提到军队时,就会说“三军将士”;  另外,那个时候并不叫三军总司令,先前的太尉、司空、兵部尚书等虽然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长,但是并没有军队的指挥和调动权,只是行政管理,就和现在我国的国防部长一样,能调动军队的职务,在魏晋以前叫做大将军,南北朝时改称大元帅,明清时又改叫做大将军 。 周朝军制,天子建六军、诸侯大国设三军、次国二军、小国一军,每军为一万二千五百人,由元师统率、又设司马作管理和监军一职以节制。  〔三军〕  古制分为上、中、下,或左、中、右三军,每军各设将、佐等职位,以中军。  後又将步兵、车兵、和骑兵,这三个兵种称为三军。

0
回帖

古时候的“三军”指的是什么意思? 期待您的回复!

取消
载入表情清单……
载入颜色清单……
插入网络图片

取消确定

图片上传中
编辑器信息
提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