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扩大历程?
1949年年初,北平市人民政府成立以后,为了保护北平社会秩序,暂时将北平的行政区划为了32个区。同年4月,32个区合并为26个区,6月接管任务完成后调整为20个区。
1950年,为对城区集中领导,加强治理,北京老城区里的内城7个区被合并为5个区,外城5个区合并为4个区,这些个大区的名字,也非常纯朴,就是第1区、第2区、第3区……1直排到最后。
1952年,所有区名取缔 数字模式,依据区内地标来起名。也就是这个时候,我们耳熟能详的区划名字出现。比如:第1区改称东单区,第2区改称西单区,第3区改称东4区,第4区改称西4区,第6区改称前门区,第7区改称崇文区,第8区改称宣武区……同时,郊区有了东郊区、南苑区、丰台区、海淀区的称唤,大部分都和现在的名称1致。1958年:9县1市进北京随后几年,北京人口不断上升,城市也开始不断扩容。最早融进北京的是宛平县和房山的部分村庄,1952年7月23日,华北行政委员会批准将热河省宛平县全部和房山县部分村划回北京市。
到了1956年,以前隶属于河北省的昌平县划回北京,更名昌平区,同时河北省通县所属的金盏等7个乡被划回北京市东郊区(这就是后来的朝阳区)。
1957年12月,河北省顺义县中心机场场区和进场公路也被划回到北京市管辖,这也就是为什么有不少顺义居民喜欢说“我们的首都机场划给了朝阳”的原因。而北京最大的扩容动作则是在1958年。当时北京的经济建设速度正在加快,原先北京的辖域面积明显过小,生活物资基地短缺 、建设空间不足的缺陷日益显露,这种缺陷不利于当时北京的城市建设与经济发展,因此需要迅速扩展北京辖域。
1958年3月7日,国务院批准将河北省的通县、顺义、大兴、良乡、房山5个县和通州市划回北京市管辖。5月,国务院批准将通县和通州市合并为通州区,良乡县和房山县合并为周口店区,大兴县和南苑区合并为大兴区,顺义县改为顺义区。并将京西矿区改名为门头沟区,东郊区改名为朝阳区,内城的东单、东4两区合并为东城区,西单、西4两区合并为西城区。到了10月,国务院更是批准将河北省所属怀柔、密云、平谷、延庆4县划回北京管辖,这就是所谓的“9县1市进北京”。经过这1系列调整后,至此北京辖13个区、4个县,整个北京市面积为16807平方公里,人口为631.8万人。这次1958年的大动作,基本上确立了北京今天的整体规模,后期只进行了1定的内部调整。
比如,1960年,周口店区调整成为房山县,1967年,设石景山区,1986年,撤销房山县和燕山区,建立北京市房山区。到这个时候,北京市的行政区划大框架就算全面稳定了。
1997后北京开始陆续“撤县设区”,到2010年,原东城区与原崇文区合并为新东城,原西城区与原宣武区合并为新西城,北京正式形成如今的16区县行政区划。从北京的区设可以看得出来,北京是经历了“缩并”与“外扩”两个发展阶段。所谓“缩并”,主要指由最初的内外城几十个区经过逐步并缩调整,最终形成东城、西城、崇文、宣武4区并治北京中心区的治理格局。而所谓“外扩”,是指为适应北京的城市建设与经济发展,区制之设逐渐由北京城区向郊区扩延,即由民国时期的东南西北4郊区演变为朝阳、海淀、丰台、石景山、门头沟等近郊区,最后扩至远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