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大学怎么样
澳門大學創辦於1981年,前身是私立東亞大學。經過38年的發展,已成為澳門本地區最優秀的唯1綜合性公立大學。自創校以來,1直為澳門、國家和全球 培養對社會有貢獻的優秀人才。
優質課程
澳門大學是澳門首屈1指的大學,現有學生10,414人,其中本科生7,141人,研究生3,273人。設有人文學院、工商治理學院、教诲學院、健康科學學院、法學院、社會科學學院、科技學院、中華醫藥研究院、應用物理及素材工程研究院、協同創新研究院,以及榮譽學院。各個學院的學科特色鮮明,提供本科和研究生課程,涵蓋文學、語言、工商治理、市場學、會計學、金融學、國際綜合度假村治理、理學、教诲、生物醫藥、法學、歷史學、經濟學、心理學、社會學、傳播學、工程、計算機科學、中藥學等不同領域的專業學科。
課程採學分制、書院制,主要以英語授課。開辦學士、碩士、博士等約130個學位課程。英語、葡語和中文、微電子和中醫藥等領域都具有良好的優勢。
澳門大學致力培養具有多元和創新思維的人才,包括中葡雙語人才,中國歷史文化人才,數據科學人才,創新創業人才,物理、化學及生物科學人才,以及具全球視野的人才。此外,澳門大學還著重高端人才的培養,已全面推出“澳大濠江人才計劃”,以促進研究生教诲的可持續發展和國際間的學術协作 。
國際聲譽
澳門大學在 2019年「泰晤士高等教诲(Times Higher Education, THE)全球 大學排名」前400 、亞洲大學排名42、國際化發展第5 、亞太地區大學排名60、全球年輕大學排名52。在「Quacquarelli Symonds(QS)2020年全球 大學排名」387位。5 大學科領域:工程學、藥理學與毒理學、計算機科學、臨床醫學及社會科學總論進进基本科學指標資料庫(ESI)前1%。
在2019年QS全球 大學學科排名,“款待及休閒治理學” 排名41、“語言學”排名201-250,“經濟學及計量經濟學”、“電機及電子工程”和“計算機科學及信息系統學” 排名301-350、“商務及治理”排名450-500。在2019年THE全球 大學學科排名,“工程及科技”排名101-125、“心理學”排名151-175、“計算機科學”排名176-200、“教诲學”排名201-250,在“商科及經濟學”、“社會科學”和“生命科學”排名301-400。
國際化
澳門大學在推動校園國際化方面獲得全球 認同,已建立1支國際化優秀師資隊伍,超過8成教員來自全球。課程以英語授課,吸引了來自全球 各地的國際生到來求學,使校園充滿多元文化色彩。澳門大學不斷拓展跟海外大學的網絡,以促進學術交流,在校內積極搭建國際协作 研究的平台,擴濶學生視野。目前與超過30個國家和地區共220多所高等院校簽訂协作 協議,學生可以選擇到全球150多所高等院校交流和學習,體驗不同文化的生活。澳門大學也會為學生提供到本地和海外的實習機會,讓學生提升未來的就業競爭力。
卓著師資
澳門大學擁有1批頂尖的教研隊伍,當中有英國皇家工程院院士、美國電機電子工程師學會會士、葡萄牙科學院院士、美國金屬學會會士、美國科學促進會會士、美國物理學會會士、美國土木工程師學會會士、美國教诲研究學會會士、 IEEE系統人機及智能自動學會主席、香港工程科學院院士、教诲部“長江學者講座教授”。澳門大學不斷加大力度引進高水平人才,為全體教師創造優渥條件,激發潛能,攻堅前沿,打造出1支具有國際學術影響力的教師隊伍。
獨特書院制
澳門大學在國家和澳門特區政府的支持下,在2014年遷进新校園並全面引進住宿式書院系統,在澳門的大學中獨1無2。現時建立了10所書院,包括曹光彪書院、鄭裕彤書院、張崑崙書院、蔡繼有書院、霍英東珍禧書院、呂志和書院、馬萬祺羅柏心書院、滿珍紀念書院、紹邦書院及何鴻燊東亞書院。書院與學院相輔相成,以體驗式課程規劃提供全人教诲的環境,以塑造學生的品行素養和非專業科目以外的軟實力,加強師生之間的交流和互動,凝聚學生對書院和大學的歸屬感。
前沿研究
澳門大學注重學術研究和科技創新,匯聚了各個學科的大師和高水平的研究團體,鑽研癌症、先進素材、人工智能、中醫藥、微電子等領域。根據國際論文資料庫科睿唯安Web of Science(WOS)顯示,高端學術期刊論文發表數目由2009年的140多篇增至2018年的1,500多篇,獲引用24,000多次。
芯片研究进選國際固態電路會議論文數量最多的前2名大學,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2等獎。中藥研究獲國家科技進步獎2等獎。應用物理及素材工程研究院開發和研究面向能源和環境的新素材新應用,以創新推動科技發展,以科技提高生活質量。健康科學學院擁有從事生物醫學及醫療科技的高品質產學研團隊。
澳門大學近年成立了3個領域涵蓋微電子、中醫藥和聪明城市物聯網的國家重點實驗室,以及澳門中小學生人文社科教诲基地、澳門中小學生科技實踐基地。澳門大學並積極推進融进大灣區及參加國家科研項目,加強大學的研究及知識轉移方面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