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末代皇帝》中有多少细节符合历史记载
奥斯卡奖历史上的传奇电影《末代皇帝》是由意大利导演贝托鲁奇创作的,以中国历史上末代皇帝溥仪的一生为背景。它还为电影导演赢得了第一个奥斯卡奖杯,这显示了它的艺术价值。然而,这部电影在当时的中国并没有得到一致好评。一方面,由于电影中西方化的视角,许多人不习惯,另一方面,历史事实的研究并不严格。导演贝托鲁奇也承认,他选择了历史和故事之间的故事。
这部电影的跨度可以说相当长。从电影1开始不懂事的3岁溥仪,被奶娘抱进宫成为皇帝,到东北复辟登基成为日军傀儡,从一个历史战犯到新中国成立后的一个园丁和一个普通公民。可以说,整部电影并没有坚持单一的时间线,而是采用了时空交错的结构,以溥仪在战犯治理中解释问题的记忆为线索,见证了辛亥革命和5 4运动、北京政变、伪满洲国、战犯改造、“文化大革命”等重大历史事件将人物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密切相关 联系在1起。
在创作剧本时,贝托鲁奇主要参考了两本书,一本是溥仪的自传《我的前半生》,另一本是他当皇帝时熟悉的英国老师庄士写的《紫禁城的黄昏》。因此,溥仪生活中的许多细节和情感把握并非毫无根据。然而,从1908年到1967年,导演追求宏观意义上的写意和相似性,而不局限于历史事实的研究。这也使这部电影具有非常深刻的导演艺术风格。即便如此,它并不妨碍电影本身的艺术价值和历史灵感,至少让我们从西方人的角度了解中国现代史。
值得一提的是,这部电影是第一部也是最后一部承诺在紫禁城拍摄的电影。仅这一点就非常有价值。影片中的一些场景也试图恢复导演所理解的时代。例如,在过去,意大利有20多辆经典汽车来恢复一些特定的场景,但在中国没有那么多经典汽车。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