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家乡有哪些非遗或者值得传承的技艺瑰宝
我出生和成长在贵州黔东南的一个传统侗寨里,说起贵州,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地无三尺平,天无三日晴,人无三分银”,这是外人对贵州的第一个印象,而恰恰就是再这样的环境中,贵州孕育出了无数的文化遗产,铜仁的“戏剧活化石—傩堂戏”、安顺的地戏,石阡的木偶戏和思南的跳花灯,毕节的“造人戏—撮泰吉”等等戏剧瑰宝,无不是智慧人民的结晶,无不是民族的奇珍异宝。
而在贵州,说起民族文化,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黔东南,黔东南因处在贵州东南方向而得名,这里山清水秀,风景秀丽,进而培育出了古朴的民族和文化,黔东南是苗侗聚集区,汇聚了苗侗人民的集体智慧和不朽文化。 侗族,因其侗族大歌而被外人所熟悉,侗族没有文字,侗族文化需要延续,智慧的祖先便创作了侗歌,把人伦理教,风俗习惯,言情爱情,四季劳作等等都写到了侗歌里面,而侗族大歌是其中代表,它不仅言辞优美,富有意境,而且歌声悠扬,深受人们喜爱,就算你听不懂侗族,听不懂歌词,也能陶醉其中,这就是为什么被众多人所喜爱的原因,侗族大歌也在08年申报非遗成功,而且是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也被成为“掠过古梦边缘的旋律”。
侗族除了大歌,还有侗戏,侗戏鼻祖吴文彩生长在黎平县一个侗族村寨,幼时读私塾,长大后外出游学,看到了外面戏剧,非常喜欢,决心创作侗族戏剧,回家后把自己关在家里,三年不出,吃饭都是亲戚送到窗口,周围邻居都以为他疯了,有一日,吴文彩走出房门,乱蹦乱跳,嘴中念念有词,手里拿着厚厚的草纸,他和大家说,侗戏出来了。他找了五六人来排完,后再村中演出,引起了极大轰动,这是侗人从来没有见过的表演影视,之后被各个村寨请去演出,十里八乡都闻名而来,侗戏从此便在侗寨流传了下来,他手的那草纸就是侗族戏剧第一份剧本《梅良玉》。侗戏流传至今也成为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侗族除了侗歌和侗戏,还有很多的民俗文化,如侗款。侗款是侗族地区的一种款约,古时的侗寨都比较弱小,为了抵御再来的侵略者,几个侗寨之间便形成联盟的形式,制定款约来维护村寨之间的平衡和规则,这种形式也确保了侗寨百年的和平稳定。侗族在饮食上也是是非常具有特色,传统的“稻鱼鸭”共存的种植形式,牛羊瘪的特色美食和糯稻种植的传统一直流传至今,也都申报了非遗。
还有众多的节日,苗族最为隆重的姊妹节,芦笙节,牯藏节,侗族的侗年,六月六,甲戌节,三月八,七月半等等,都是非常热闹的,在黔东南,五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这些条件都造就了黔东南民族文化的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