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冷门而有韵味的句子

1周前 (02-20 19:55)阅读4回复0
雕刻瞎
雕刻瞎
  • 管理员
  • 注册排名6
  • 经验值428705
  • 级别管理员
  • 主题85741
  • 回复0
楼主

有哪些冷门而有韵味的句子

万帐穹庐人醉,星影摇摇欲坠。

——纳兰性德《如梦令》

长安故人问我,道愁肠泥酒只依然。

——辛弃疾《木兰花慢》

寒日萧萧上琐窗,梧桐应恨夜来霜。

——李清照《鹧鸪天》

木落天青万里波,洞庭秋色月明多。

——沈明臣《洞庭秋月》

梅花雪,梨花月,总相思。

——张惠言《相见欢》

渭水西风,长安乱叶,空忆诗情宛转。

——周邦彦《齐天乐》

山黛远,月波长,暮云秋影蘸潇湘。

——蔡松年《鹧鸪天》

灯火钱塘三五夜,明月如霜,照见人如画。

——苏轼《蝶恋花》

心静闲看物亦静,芭蕉过雨绿生凉。

——齐白石画作《雨后》

风光无限的是你,跌落尘埃的也是你。重点是你,而不是怎样的你。

——《天官赐福》

人本过客来无处,休说故里在何方。随遇而安无不可,人间到处有花香。

——林语堂

今天,我就捡6位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影响地位的风云人物,来以说评:

纳兰性德篇:

纳兰性德的词,流传下来的有三百四十八首。 这些词相对于他的年龄和阅历来说,涉及的内容比较广 泛,跟他各个时期的生活、环境、思想情感的变化关系密切,把他在各个时期不同的思想性格、人生感怀表现

得非常清晰,同时对后人了解他短暂的一生也有很大的帮助。 他的词集问世之后,曾经形成,家家争唱饮水。

曹寅枟题楝亭夜话图枠的局面:而这主要是因为他的词作具有深沉的思想,清新的风格和真实的情感。

从他的词作中,学者们总结出了几大主要特征。 王国玺认为纳兰词的创作特色是以清淡朴素的语言 抒写真情。 宋公然认为纳兰词同时具有婉约和豪放这两种风格,纯真性灵,语言多白描,不失本色。 李红雨、关纪新代表的学者们则以纳兰词的审美价值作为切入点,认为纳兰词的创作风格具有 尚雕琢。以下特征:纯任性灵,凄清悲凉,善于表达出复杂微妙的内心和感情以及艺术情境的模糊性 。 尽管他们 评价的角度各不相同,但是综合众多学者的意见,我们可以总结出,纳兰词比较突出的风格特点是真切自然、幽艳哀怨及雄浑悲慨,真切自然。

纳兰性德的词作内容涉及多个方面,例如爱情、悼亡、友谊、边塞、咏物、咏史及杂感等等。 对于一个有影响的词作者来说,他的词作从数量上看并不算多,题材也不甚开阔。 但是由于纳兰特别追求真实自然,所以他的词作中出现了很多优秀之作,受到当时及后世很多文人的好评。 近代词人况周颐论词主张,真字是词骨,情真景真,所作必佳,评价纳兰:所为纯任性灵,纤尘不染, 甘和,自受采,进于沉着浑至何难 ,所以纳兰性德为,国初第一词人。

苏轼篇:

从容豪放创新丰富多彩:

1、苏轼在词的创作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就一种文体自身的发展而言,苏词的历史性贡献又超过了苏文和苏诗。苏轼继柳永之后,对词体进行了全面的改革,最终突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格局,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使词从音乐的附属品转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从根本上改变了词史的发展方向。

苏轼对词的变革,基于他诗词一体的词学观念和“自成一家”的创作主张。

自晚唐五代以来,词一直被视为“小道”。 虽然柳永一生专力写词,推进了词体的发展,但他未能提高词的文学地位。这个任务有待于苏轼来完成。苏轼首先在理论上破除了诗尊词卑的观念。他认为诗词同源,本属一体,词 “为诗之苗裔”,诗与词虽有外在形式上的差别,但它们的艺术本质和表现功能应是一致的。因此他常常将诗与词相提并论,由于他从文体观念上将词提高到与诗同等的地位,这就为词向诗风靠拢、实现词与诗的相互沟通渗透提供了理论依据。

为了使词的美学品位真正能与诗并驾齐驱,苏轼还提出了词须“自是一家” 的创作主张。此处的“自是一家”之说,是针对不同于柳永词的“风味”而提出的,其内涵包括:追求壮美的风格和阔大的意境,词品应与人品相一致,作词应像写诗一样,抒发自我的真实性情和独特的人生感受。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其文如其为人”(《答张文潜县丞书》),在词的创作上自成一家。苏轼一向以文章气节并重,在文学上则反对步人后尘,因而他不满意秦观“学柳七作词”而缺乏“气格”。

扩大词的表现功能,开拓词境,是苏轼改革词体的主要方向。他将传统的表现女性化的柔情之词为扩展为表现男性化的豪情之词,将传统上只表现爱情之词扩展为表现性情之词,使词像诗一样可以充分表现作者的性情怀抱和人格个性。 苏轼让充满进取精神、胸怀远大理想、富有激情和生命力的仁人志士昂首走入词世界,改变了词作原有的柔软情调,开启了南宋辛派词人的先河。

与苏诗一样,苏词中也常常表现对人生的思考。这种对人生命运的理性思考,增强了词境的哲理意蕴。 苏轼虽然深切地感到人生如梦,但并未因此而否定人生,而是力求自我超脱,始终保持着顽强乐观的信念和超然自适的人生态度。

苏词比较完整地表现出作者由积极转而矛盾苦闷,力求超脱自适而不断追求的心路历程和他疏狂浪漫、多情善思的个性气质。继柳永、欧阳修之后,苏轼进一步使词作中的抒情人物形象与创作主体由分离走向同一。

苏词既向内心的世界开拓,也朝外在的世界拓展。晚唐五代文人词所表现的生活场景很狭小,主要局限于封闭性的画楼绣户、亭台院落之中。入宋以后,柳永开始将词境延利到都邑市井和千里关河、苇村山驿等自然空间,张先则向日常官场生活环境靠近。苏轼不仅在词中大力描绘了作者日常交际、闲居读书及躬耕、射猎、游览等生活场景,而且进一步展现了大自然的壮丽景色。

苏轼用自己的创作实践表明:词是无事不可写,无意不可入的。词与诗一样,具有充分表现社会生活和现实人生的功能。由于苏轼扩大了词的表现功能,丰富了词的情感内涵,拓展了词的时空场景,从而提高了词的艺术品味,把词堂堂正正地引入文学殿堂,使词从“小道”上升为一种与诗具有同等地位的抒情文体。

“以诗为词”的手法则是苏轼变革词风的主要武器。所谓“以诗为词”,是将诗的表现手法移植到词中。苏词中较成功的表现有用题序和用典故两个方面。

有了词题和词序,既便于交代词的写作时地和创作缘起,也可以丰富和深化词的审美内涵。在词中大量使事用典,也始于苏轼。词中使事用典,既是一种替代性、浓缩性的叙事方式,也是一种曲折深婉的抒情方式。 苏词大量运用题序和典故,丰富和发展了词的表现手法,对后来词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从本质上说,苏轼“以诗为词”是要突破音乐对词体的制约和束缚,把词从音乐的附属品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苏轼写词,主要是供人阅读,而不求人演唱,故注重抒情言志的自由,虽也遵守词的音律规范而不为音律所拘。正因如此,苏轼作词时挥洒如意,即使偶尔不协音律规范也在所不顾。也正是如此,苏词像苏诗一样,表现出丰沛的激情,丰富的想象力和变化自如、多姿多彩的语言风格。虽然苏轼现存的362首词中,大多数词的风格仍与传统的婉约柔美之风比较接近,但已有相当数量的作品体现出奔放豪迈、倾荡磊落如天风海雨般的新风格,如名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在两宋词风转变过程中,苏轼是关键人物。王灼《碧鸡漫志》卷二说:“东坡先生非心醉于音律者,偶尔作歌,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弄笔者始知自振。”强化词的文学性,弱化词对音乐的依附性,是苏轼为后代词人所指出的 “向上一路”。后来的南渡词人和辛派词人就是沿着此路而进一步开拓发展的。

2、诗作

苏轼对社会的看法和对人生的思考都毫无掩饰地表现在其文学作品中,其中又以诗歌最为淋漓酣畅。在二千七百多首苏诗中,干预社会现实和思考人生的题材十分突出。苏轼对社会现实中种种不合理的现象抱着“一肚皮不入时宜”的态度,始终把批判现实作为诗歌的重要主题。 更可贵的是,苏轼对社会的批判并未局限于新政,也未局限于眼前,他对封建社会中由来已久的弊政、陋习进行抨击,体现出更深沉的批判意识。

苏轼一生宦海浮沉,奔走四方,生活阅历极为丰富。他善于从人生遭遇中总结经验,也善于从客观事物中见出规律。在他眼中,极平常的生活内容和自然景物都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如《题西林壁》和《和子由渑池怀旧》两诗。在这些诗中,自然现象已上升为哲理,人生的感受也已转化为理性的反思。尤为难能可贵的是,诗中的哲理是通过生动、鲜明的艺术意象自然而然地表达出来,而不是经过逻辑推导或议论分析所得。这样的诗歌既优美动人,又饶有趣味,是名副其实的理趣诗。

“不识庐山真面目”和“雪泥鸿爪”一问世即流行为成语,说明苏轼的理趣诗受到普遍喜爱。苏诗中类似的作品还有很多,如《泗州僧伽塔》、《饮湖上初晴后雨》、《慈湖夹阻风》等。苏轼极具灵心慧眼,所以到处都能发现妙理新意。

深刻的人生思考使苏轼对沉浮荣辱持有冷静、旷达的态度,这在苏诗中有充分的体现。苏轼在逆境中的诗篇当然含有痛苦、愤懑、消沉的一面,但苏轼更多的诗则表现了对苦难的傲视和对痛苦的超越。

苏轼学博才高,对诗歌艺术技巧的掌握达到了得心应手的纯熟境界,并以翻新出奇的精神对待艺术规范,纵意所如,触手成春。而且苏诗的表现能力是惊人的,在苏轼笔下几乎没有不能入诗的题材。

以“元祐”诗坛为代表的北宋后期是宋诗的鼎盛时期,王安石、苏轼、黄庭坚、陈师道等人的创作将宋诗艺术推向了高峰。就风格个性的突出、鲜明而言,王、黄、陈三家也许比苏轼诗更引人注目。然而论创作成就,则苏轼无疑是北宋诗坛上第一大家。在题材的广泛、形式的多样和情思内蕴的深厚这几个维度上,苏诗都是出类拔萃的。

更重要的是,苏轼具有较强的艺术兼容性,他在理论上和创作中都不把某一种风格推到定于一尊的地位。这样,苏轼虽然在创造宋诗生新面貌的过程中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他基本上避免了宋诗尖新生硬和枯躁乏味这两个主要缺点。所以苏轼在总体成就上实现了对同时代诗人的超越,成为最受后代广大读者欢迎的宋代诗人。

李清照篇:

李清照的词具有女性独特的细腻,又因其坎坷的生平经历所以,她的词里包含一些对国家、人民和个人际遇的深沉伤感。她细腻的描写手法,又让她的词里带有一些空灵和淡雅的情怀。如《声声慢》这首词,整首词的感情基调是忧郁、孤寂落寞,这首词抒发了自己国破家亡、天涯沦落而产生的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这与她的生平都脱不开联系。

李清照的词可以分为两个创造阶段,第一阶段的词以通俗易懂的白描手法抒写真性情,以细腻缠绵的笔调书写离别之苦,以夸张的手法描写情思;第二阶段的词以对比的手法抒写故国之思和流亡之痛,以凝练的家常口语刻画内心的孤寂心情。

辛弃疾篇:

辛弃疾的词不仅内容丰富,思想深刻而且风格多样,技法高超,艺术特色鲜明。其一是善于创造宏大的意境和雄壮的声势,表现出慷慨豪迈的风格。把自己坚定的抗战决心,炽热的爱国热情,顽强的斗争精神,豪迈的英雄气概,熔铸在宏大的意境中,构成了他爱国词最突出的基调。

如〈破阵子〉中,先听其声“梦回吹角连营”;“马作的卢飞快”等等,再看其势“五十弦”言其多;“天下事”言其大,真正是磅礴气势,气吞山河,威势凛然,将苏轼以来的豪放词风推向了高峰。

其二是善于运用奇特的想象,夸张和比兴寄托手法,表现出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以特殊的精神和性格,寄托自己雄伟壮美的理想。如“青山欲共高人语,联翩万骑来无数”这种浪漫主义笔调,不仅给他的词增添了雄奇瑰丽的色彩,而且使词人在现实的愤懑中获得了精神上的慰藉与解放,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其三是善于运用具有特色的语言和各种不同的手法,打破词固有的传统形式和格律束缚,表现出大胆的创新精神,继承了苏轼“以诗为词”的革新精神,使词的艺术形式更加解放,更加丰富多采。这种创新精神,突出表现在语言个谋篇布局上。

如“些底子,误人哪,不成真个不思家”。

其四是善于博采众家之长,表现出风格的多样化,使婉约词与豪放词有机结合成为一体,浑然无痕。如〈摸鱼儿〉

总之辛弃疾笔下没有不可描绘的事物,没有不可表达的意境,没有不可运用的手法,他以大胆创新的精神赋予了词抒情,状物,记事,议论的多种功能,使词这种文学样式获得了空前的艺术力量,从而使辛词成为雄视词坛的典范。

林语堂篇:

幽默与闲适是其散文的重要特色。用平淡的话语制造美文,表现出一种心境的超脱与悠闲,与他提“性灵”,表现“自我”的美学观相一致。他的“闲适”在内容上表现为冷静超远,旁观世态人情,面对现实,但不干预和批判现实。在形式上则表现为“娓语式”的小品文笔调。

周邦彦篇:

周邦彦作品多写闺情、羁旅,也有咏物之作。格律谨严,语言曲丽精雅。长调尤善铺叙。为后来格律派词人所宗。旧时词论称他为“词家之冠”。

就题材和情感内涵而言,周邦彦词并没有摆脱北宋婉约词人的樊篱,“创意之才少”(王国维《人间词话》),相对狭窄单薄。这和当时的社会风气有一定关联。北宋末年,“太平日久,人物繁阜。垂髫之童,但习鼓舞;班白之老,不识干戈”(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在精通艺术、善于享乐的宋徽宗带领下,由上至下,歌舞升平。周邦彦本来也有建功立业的理想,但一方面他并不具备相应的才能,没能升迁到一定的地位;另一方面,他又心悸于政治风云的波涛翻涌,为明哲保身,他和其他文人一样在享乐主义和艺术化的生活中消磨光阴,寄托情愫。所以周词在内容情感上几乎没有突破,他之所以能够在词坛超迈侪流而卓然名家,主要还是凭借词艺方面的重要贡献。

周邦彦是婉约派的集大成者,吸取了温庭筠的秾艳,韦庄的清丽,冯延巳的缠绵,李后主的深婉,晏殊的蕴藉,欧阳修的秀逸,特别是柳永的绵密与冶艳,奄众制之所长,成一家之风气,因而有“词中老杜”(王国维《清真先生遗事》)的盛誉。他和苏轼的审美观念、艺术风格是截然不同的,东坡如李白,豪迈洒脱,任性情自由流露,“满心而发,肆口而成”,不屑声律;清真若杜甫,精心结撰,注重思力的安排,“下字运意,皆有法度”(沈义父《乐府指迷》),力求精工。周邦彦的用力处即在于词作的艺术规范与法度,具体表现在章法、句法、音律等方面。

周邦彦还很善于描摹,抚写物态,曲尽其妙。清真词中写及四季景物的就有90首,咏物成为周词的主要题材。宋初咏物词以描摹物态、图形写貌为主要目的,苏轼开始将状物与抒情结合,但所作咏物词不多。周邦彦不仅在数量上有了突破,而且在咏物词中融入身世之感、儿女之情,这为南宋咏物词重寄托开启了门径。王国维称赞周邦彦“言情体物,穷极工巧,故不失为第一流之作者”(《人间词话》),试以《苏幕遮》为例:

燎沈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上阕写盛夏晨景,以雨后风荷为描写中心,风致绝佳。“叶上”句最为妙语,宿雨初收,晓风拂过水面,红艳初日射出的和煦光芒下,圆润荷叶绿净如拭,玉立荷花随风摇曳,着一“举”字,动态可掬。确实是“得荷之神理者”(王国维《人间词话》);

下阕则由景及情,遥想故乡五月,生出无限的思乡之情。

全词仿若清水芙蓉,天然不着雕饰。又如《丑奴儿》、《玉烛新》的咏梅花,《水龙吟》的咏梨花,《大酺》的咏春雨、《倒犯》的咏新月等等,无不描绘精致,刻画入微。周邦彦还善于融化前人诗意诗句入词,追求句法的奇警,讲究人工的锤炼,因而词气高华,造语精工,缜密典丽。如《满庭芳》,“雨肥梅子”,用杜甫《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红绽雨肥梅”;“黄芦苦竹”用白居易《琵琶行》“住近湓江低地湿,黄芦苦竹绕宅生”;“且莫思身外”两句用杜甫《绝句漫兴九首》。


有哪些冷门而有韵味的句子

有哪些冷门而有韵味的句子

有哪些冷门而有韵味的句子

0
回帖

有哪些冷门而有韵味的句子 期待您的回复!

取消
载入表情清单……
载入颜色清单……
插入网络图片

取消确定

图片上传中
编辑器信息
提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