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电影《地球的最后一夜》?
本文首发于头条“观剧团长”。
不要为是好是坏而战。放松。地球的最后一个夜晚适合梦游。
文 / 龙猫起初,这部电影给本猫一种混乱的感觉。叙事的碎片化让现实部分(2D部分)在展示上过于不耐烦,很多镜头为了摆姿势而摆姿势。作为故事的转述者,人物的出现更像是生硬地重复台词。特别是在监督的一部分:追求情人的下落和图片的故事使角色的世界超现实。诗意的叙述台词不像从囚犯那里说出来,而是作为主角混乱记忆的一部分,具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地球上最后的夜晚》可能根本没有现实世界。
1 记忆
毕赣的作品追随过去,《路边野餐》也是如此,《地球》也是如此。它出现在前者中「记忆与梦」后者也是如此。梦是假的,但记忆可能不是真的。梦让陈升来到过去,看到了他想看到的,找到了他想找到的人。梦也让罗洪武的记忆发生了微妙的变化,让白猫复活,让情人善良。然而,记忆本身却与梦千不同。路边午餐强调梦想,所以关于现实的部分很少。在《地球》中,由于资金充裕,许多以前被遗忘的符号被展示回到了大屏幕上,如白猫吃苹果的长镜头、白猫妈妈的片段、情人和罗洪武的吻等。「诗性文学」被「镜头文学」取而代之的是,记忆的寓言变得细腻,无法揉成具有强烈意识形态表现的独立文本。2 梦境
至于现实中的故事,本猫觉得没必要多叙述,到了梦境片段,就迎来了毕赣最好的造梦环节。这只猫非常喜欢毕干所做的2/3D互动环节,仿佛当观众戴上3D眼睛时,真的窥见了主角的梦境。这种交互也用于今年的年度大片《黑镜》(交互篇)。一种类似主机游戏的互动感,拉近了观众与角色的距离。对本猫来说,这部电影真的进入了这里的主题。与《燃烧》的文本多重性相比,《地球》要容易得多。无论是现实与梦境的形式隔离(2/3D的划分),还是人物塑造上的符号象征,电影文本都触手可及,不像《路边野餐》和《燃烧》。这样的电影,无论是用隐喻的手法来拆分,还是用梦想和现实的手法来解释,都是可以的。而且在梦境桥段,符号本身完全定义在人物身上,使符号的隐喻更加清晰。在梦中,罗琏武首先遇到了一只死去的孩子小白猫(他的名字),然后遇到了一只善良的凯珍(万绮雯神秘的理想形象),然后是他的母亲和一个红发女人。这三个符号象征着罗洪武内心深处的三次创伤,以梦的形式愈合和完美。最后,在旋转的房子里,他和他的爱人戛然而止。本猫非常喜欢这样的结局设置。虽然很理想化,但完美本身就足以让人欣慰。这部电影不同于毕赣的前作。如果说路边野餐是这样的话「散文诗」那么《地球的最后一夜》就是一首歌「格律诗」。虽然没有前者的洒脱,但更严谨,更思考。形式上的创新已经非常困难,重要的是真正的成功。这种大胆的做法本身就值得鼓励。3 最后的夜晚
无论这部电影经历了什么样的宣传,毕干的故事仍然是给特定群体的。我们在电影中看到的美是别人无法理解的。这是一个人最私密的记忆。只有你知道那种感觉。《天使之城》中有一句话,这只猫一直很喜欢。英雄天使赛斯为了心爱的女人玛姬下凡成为凡人,但第二天玛姬死于车祸。同伴问他:如果你早知道事情会发生,你还会这样(下凡)吗? 赛斯回答:我宁愿要.....闻到她的香味,吻她的嘴唇,抚摸她的手.....不要没有这一切的永生。这部电影给了猫太多的影响,很多想法需要沉淀才能更深刻。所以,关于这部电影的争议和荣誉,让我们留出时间和未来来来证明。放松,这应该是一场梦游。在梦中,你的地球可能是另一个风景。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