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老人,一肚子故事,你听过什么农村发生的稀罕故事
农村老人一肚子故事,你听说过农村发生什么样的稀奇故事吗?我今天给大家讲一个故事。就是:不好称谓的长辈。
按说长辈有什么不好称谓的。爷爷奶奶呀,叔叔阿姨呀。舅舅呀,舅妈呀。姑父啊,姑妈呀。还有什么不好称谓的呢?
故事还得从1938年说起。我们那儿有一支国民党队伍经过,看部队的规模有1000多人,大概是一个团的建制
他们衣着整洁,装备齐全,领头的人骑着高头大马,威风凛凛。
这么多人一下子来到我们村子,我们村子可热了,幸亏我们的村子很大。
有100多户人家,要不然就容不下这么多人驻扎。并不是所有的国民党兵都是打家劫舍,欺压百姓的。
这支部队看上去纪律还算严明,他们虽然扰民,但不欺民。
每家每户都住了十几个大兵,他们单独生火,蔬菜也是用钱来买,与村民的关系处理的很好。
老百姓也并不是见了他们就跑,怎么感觉到与有的电视剧放的不一样。
也许到了后期战乱不断,物质匮乏,经费自给,就出现了电视剧里那些镜头。
老百姓见了这些大头兵就跑,他们进了村庄就抢了,因为他们也饿,他们要吃的,他们不抢也要饿肚子。
不能怨这些当兵的,只怨腐败无能的国民党政府,他们为了发动战争,只管招兵,不管发响。
随便发委任状,兵招的越多,官就做的越大,枪械自给,给养自给,即使发点军饷,也层层克扣,严重的破坏了军民关系。
什么中央军,地方军,保安军,还有民团,各种地方武装,犬牙交错。 为了地盘和利益战火不断,老百姓苦不堪言,民不聊生
这也是国民党战败的主要原因。因为他们失去了民心,共产党顺民心得天下,这是天意。
话说这支部队在这儿住了半个月,突然一天接到上级的命令,要他们开拔到北方去打日人。
村子里马上沸腾了,集合号吹起,士兵们打好被子,收好行李,整装待发。
临行前团长把他的太太,留在这我们村子。团长姓周,人高马大,听口音像四川的,他留下了一个班做警卫,其他的全部带走了。
他的太太年轻漂亮,只有十七八岁。临走前团长告诉他,等我打跑了日本人再回来接你。
团长这一走再也没有回来了,一直到抗日战争结束,也没见到团长的踪影。
他的老婆姓冯,叫冯小花,他望眼欲穿,始终没有等到丈夫的归来。估计他丈夫留下的银元也用完了。也没有钱开支警卫的工资了。
身边的警卫一个一个都走了。剩下一个女人孤苦伶仃地守在那儿,衣食不着。村上的人,张家送的米,李家送的面。帮她度日。
长此以往,这也不是个办法。村里有些好心人就撮合帮忙她找一个人家。
村里有一个孤儿,父母双亡。时年二十,姓马,叫小栓。人还老实,常年给人家打短工,正愁没有一个家。
在大家的努力下,两个年轻人搬在一起了。一年过后,他们生了一个白白胖胖小子。
大概是1946年。她家里来了两位年轻的军人,见到了冯小花,两人刷地一下立正敬礼,齐声喊道:嫂子好。
冯小花呆呆的看着来人,惊呆了,你们,你们是……,她颤抖地询问着。
“报告嫂子,我们是军政部的,是来送抚恤金的,周团长英勇抗日,滴血沙场,他是我们的英雄。”
说罢,就把1000块大洋和周团长的遗物郑重的交给了冯小花,冯小花双手接过沉甸甸的大洋,抚摸着丈夫的遗物,热泪夺眶而出,放声大哭,她等了七八年,却等来了这个噩耗。
为了表达对前夫的怀念,她与小栓商量,决定把他们的儿子改为姓周,叫周继夫。
他们俩人有钱了,就买了一些田地,小栓再也不给人打短工了,家里也请了一些长短工。
几年后解放了,土改了,她家的土地没收了。她家划为地主成分,周继夫成了地主狗崽子。
冯小花,马小栓成了斗争对象,一有运动就把他们拉出来批斗一番。马小栓真是冤,自己给人家打了一辈子的打工,最后当了两年老板。结果成了地主。
最可怜的是孩子,他是在人们的白眼中长大的,是在人们的地主仔的骂声中长大的。
由于成分的问题,他没有上初中,没有上高中,还没有娶到老婆。
转眼到了80年代国家拔乱反正,平反昭雪,国家追认周团长为革命烈士。
冯小花为烈土遗孀,享受抚恤待遇,周继夫因继承周团长姓氏,视作己出,招转事业单位上班。
80年代的一个清明节,冯小花带着丈夫马小栓,儿子周继夫,来到周团长牺牲的地方,他们站在墓碑前,久久默哀。
冯小花让儿子跪下给周团长磕头,大家帮忙讨论一下。他的儿子怎么称呼周团长?
是叫爸爸,没有血缘关系。是叫叔最,比自己的爸爸年纪又大。是叫爹,他与自己爸爸也不是兄弟。
真是难为了周继夫,大家帮忙出出主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