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村韵事是什么意思_农村老人,一肚子故事,你听过什么农村发生的稀罕故事

8小时前 (06:40:06)阅读2回复0
雕刻瞎
雕刻瞎
  • 管理员
  • 注册排名6
  • 经验值434430
  • 级别管理员
  • 主题86886
  • 回复0
楼主

山村韵事是什么意思

、《山村韵事》主要讲述了涉世未深,不知大千世界繁华激荡的深山小子刘龙根身边连逢韵事。面对着一个个接踵而来的诱惑,如何走出百花丛,如何左右逢源他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

作者简介

长易,21岁,在校大学生,创世中文网二组作家。《山村韵事》是他的第一本书,成名之作!

农村老人,一肚子故事,你听过什么农村发生的稀罕故事

一九四九年农历三月底,结婚不到一年,正在麻城县贩卖桐油的刘朝庆莫名失踪,时值战乱,又一直得不到音讯,一年后,悲痛欲绝的父母为他置了一个衣冠冢。

不久妻子王叶产下“遗腹子”,取名小根,三代单传的刘家终于续上香火,算是有了“根”。从此,老两口守着儿媳和孙子艰难度日,但儿媳毕竟年轻,时年刚满二十岁,让她一生守寡显然不现实。于是老两口合计,将邻村一个家庭贫寒,叫张九的后生招进家门,算是半个上门女婿。张九虽说家贫,但为人勤快老实,懂得孝顺为人,很快,这个特殊的家庭又恢复了昔日的温馨。唯一让老两口愧疚的是,王叶从此不再生育,觉得让人家一个好后生“绝后”,心中颇为不安。但张九似乎并不在意,直把小根当作自己的儿子,小根更是乖巧,牙牙学语时便爹长爹短地依偎左右。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一九五六年夏,在地里采芝麻叶的妻子中暑身亡,此时,小根刚满六岁,全家又一次跌入黑暗,妻子的死,彻底割断了张九与这个家庭的纽带,大家知道,傻子也不会再呆下去!老两口也难以面对这份尴尬,甚至主动“撵”起张九来。恰在此时,张九的父母正为儿子张罗亲事,毕竟儿子才二十七八岁呀!据说对像是一个地主的女儿,由于“成份”高,人家不嫌弃张九,但也明确表示,必须和刘家断了关系!张九听说后,一言不发地走了,并且两年都没有回过家门,他觉得,小根才是自己的亲人,还有小根的爷爷和奶奶!

此时的爷爷奶奶年事渐高,小根依旧年幼,我们真的不知道这个倔强而又善良的汉子是怎样撑起这个家庭,是怎样带着他们走过“三年困难时期”的。一九六六年,小根的爷爷去世,张九执孝子礼;一九七0年小根的奶奶去世,张九同样披麻戴孝!一九七三年,省吃俭用的张九又为“儿子”娶回了媳妇,终于完成了最后的心愿!可是,时年不到五十岁的张九,看起来比他七十多岁的父亲都要苍老,父母看在眼里,疼在心中,明里暗里也给了他不少的帮衬,谁让自己生了这么一个“傻儿子”呢!

日子慢慢地熬着,好在一年强似一年。一九八二年八月中旬的一天,正在田地收割水稻的张九被几个干部模样的人招呼着放下镰刀,原来,县“侨办”陪着一个归国华侨来了,这个华侨居然是小根的亲爹,当年失踪,己“埋”进衣冠冢的刘朝庆!

当年,刘朝庆在回家的路上被国民党溃兵拉夫,先是过江去了南京,然后是上海,最后稀里糊涂地上了去台湾的轮船,并编入国民党军队。好在一位姓李,来自固始县的营长,因为是老乡,李营长一直把刘朝庆带在身边,一九六一年,己经是师长的老乡转业,他带着一笔退伍金,和刘朝庆一同去了新加坡,那里有他当年的战友,都混得风生水起。果然,刘朝庆是做生意的好手,从小打小闹开始,几年后两个老乡在当地逐渐有了名气,也算富甲一方了。此前,刘朝庆在台湾己经结婚,育有两个女儿,并将她们一同接到了新加坡。但刘朝庆一直惦念着故土,思念着亲人,可惜一水之隔,却生死两茫茫!

一九八二来了,刘朝庆终于踏上了故土,在稻田边见到了为自己父亲送终,抚养自己儿子的张九!不屑说,作为一个企业家,他知道该怎样对待恩人,很多时候,不是钱能回报的!当他得知儿子叫“刘根”时,执意改名“张根”,并婉拒了儿子要随自己去新加坡的请求,而让他留在张九的身边。

一九八五年,在刘朝庆的资金支持与运作下,张九和“儿子”成立了一家制衣厂,产品经浙江出口南亚,以刘朝庆子公司的名议经营,拿张九当年的一句玩笑话来说,他的公司除了名子和空气,其余的都是刘朝庆的,但利润人家没拿走一分。就是这样,在刘朝庆看来,也没有报答万一!

好人有好报呀,张九做梦也没有想到会有这一天!

(网络图片,侵权立删)

山村韵事是什么意思_农村老人,一肚子故事,你听过什么农村发生的稀罕故事

山村韵事是什么意思_农村老人,一肚子故事,你听过什么农村发生的稀罕故事

山村韵事是什么意思_农村老人,一肚子故事,你听过什么农村发生的稀罕故事

农村老人一肚子故事,你听说过农村发生什么样的稀奇故事吗?我今天给大家讲一个故事。就是:不好称谓的长辈。

按说长辈有什么不好称谓的。爷爷奶奶呀,叔叔阿姨呀。舅舅呀,舅妈呀。姑父啊,姑妈呀。还有什么不好称谓的呢?

故事还得从1938年说起。我们那儿有一支国民党队伍经过,看部队的规模有1000多人,大概是一个团的建制

他们衣着整洁,装备齐全,领头的人骑着高头大马,威风凛凛。

这么多人一下子来到我们村子,我们村子可热了,幸亏我们的村子很大。

有100多户人家,要不然就容不下这么多人驻扎。并不是所有的国民党兵都是打家劫舍,欺压百姓的。

这支部队看上去纪律还算严明,他们虽然扰民,但不欺民。

每家每户都住了十几个大兵,他们单独生火,蔬菜也是用钱来买,与村民的关系处理的很好。

老百姓也并不是见了他们就跑,怎么感觉到与有的电视剧放的不一样。

也许到了后期战乱不断,物质匮乏,经费自给,就出现了电视剧里那些镜头。

老百姓见了这些大头兵就跑,他们进了村庄就抢了,因为他们也饿,他们要吃的,他们不抢也要饿肚子。

不能怨这些当兵的,只怨腐败无能的国民党政府,他们为了发动战争,只管招兵,不管发响。

随便发委任状,兵招的越多,官就做的越大,枪械自给,给养自给,即使发点军饷,也层层克扣,严重的破坏了军民关系。

什么中央军,地方军,保安军,还有民团,各种地方武装,犬牙交错。 为了地盘和利益战火不断,老百姓苦不堪言,民不聊生

这也是国民党战败的主要原因。因为他们失去了民心,共产党顺民心得天下,这是天意。

话说这支部队在这儿住了半个月,突然一天接到上级的命令,要他们开拔到北方去打日人。

村子里马上沸腾了,集合号吹起,士兵们打好被子,收好行李,整装待发。

临行前团长把他的太太,留在这我们村子。团长姓周,人高马大,听口音像四川的,他留下了一个班做警卫,其他的全部带走了。

他的太太年轻漂亮,只有十七八岁。临走前团长告诉他,等我打跑了日本人再回来接你。

团长这一走再也没有回来了,一直到抗日战争结束,也没见到团长的踪影。

他的老婆姓冯,叫冯小花,他望眼欲穿,始终没有等到丈夫的归来。估计他丈夫留下的银元也用完了。也没有钱开支警卫的工资了。

身边的警卫一个一个都走了。剩下一个女人孤苦伶仃地守在那儿,衣食不着。村上的人,张家送的米,李家送的面。帮她度日。

长此以往,这也不是个办法。村里有些好心人就撮合帮忙她找一个人家。

村里有一个孤儿,父母双亡。时年二十,姓马,叫小栓。人还老实,常年给人家打短工,正愁没有一个家。

在大家的努力下,两个年轻人搬在一起了。一年过后,他们生了一个白白胖胖小子。

大概是1946年。她家里来了两位年轻的军人,见到了冯小花,两人刷地一下立正敬礼,齐声喊道:嫂子好。

冯小花呆呆的看着来人,惊呆了,你们,你们是……,她颤抖地询问着。

“报告嫂子,我们是军政部的,是来送抚恤金的,周团长英勇抗日,滴血沙场,他是我们的英雄。”

说罢,就把1000块大洋和周团长的遗物郑重的交给了冯小花,冯小花双手接过沉甸甸的大洋,抚摸着丈夫的遗物,热泪夺眶而出,放声大哭,她等了七八年,却等来了这个噩耗。

为了表达对前夫的怀念,她与小栓商量,决定把他们的儿子改为姓周,叫周继夫。

他们俩人有钱了,就买了一些田地,小栓再也不给人打短工了,家里也请了一些长短工。

几年后解放了,土改了,她家的土地没收了。她家划为地主成分,周继夫成了地主狗崽子。

冯小花,马小栓成了斗争对象,一有运动就把他们拉出来批斗一番。马小栓真是冤,自己给人家打了一辈子的打工,最后当了两年老板。结果成了地主。

最可怜的是孩子,他是在人们的白眼中长大的,是在人们的地主仔的骂声中长大的。

由于成分的问题,他没有上初中,没有上高中,还没有娶到老婆。

转眼到了80年代国家拔乱反正,平反昭雪,国家追认周团长为革命烈士。

冯小花为烈土遗孀,享受抚恤待遇,周继夫因继承周团长姓氏,视作己出,招转事业单位上班。

80年代的一个清明节,冯小花带着丈夫马小栓,儿子周继夫,来到周团长牺牲的地方,他们站在墓碑前,久久默哀。

冯小花让儿子跪下给周团长磕头,大家帮忙讨论一下。他的儿子怎么称呼周团长?

是叫爸爸,没有血缘关系。是叫叔最,比自己的爸爸年纪又大。是叫爹,他与自己爸爸也不是兄弟。

真是难为了周继夫,大家帮忙出出主意吧!

0
回帖

山村韵事是什么意思_农村老人,一肚子故事,你听过什么农村发生的稀罕故事 期待您的回复!

取消
载入表情清单……
载入颜色清单……
插入网络图片

取消确定

图片上传中
编辑器信息
提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