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刽子手的收入如何?砍一颗头相当于多少钱_为什么宋朝大臣上朝时手里会拿一块板子?有何用处

4小时前 (10:49:06)阅读3回复0
路人甲
路人甲
  • 管理员
  • 注册排名2
  • 经验值434030
  • 级别管理员
  • 主题86806
  • 回复0
楼主

古代刽子手的收入如何?砍一颗头相当于多少钱

刽子手是很有钱的。

想了解刽子手这个行业,推荐大家看看莫言先生的《檀香刑》,里面的主角赵老甲,就是一名资深的老刽子手。他很有钱,金盆洗手之后回到老家,俨然是本乡的首富。

但是虽然有钱,刽子手在旧社会绝对不是个好工作。

古代刽子手的收入如何?砍一颗头相当于多少钱_为什么宋朝大臣上朝时手里会拿一块板子?有何用处

如果从收入上讲,刽子手赚钱是很多的。古代的刽子手杀一个人给多少钱我们不得而知,但是清末的刽子手,每杀一个人给四块银元。这个收入在当年已经很不菲了,普通劳工一个月才赚半块银元。

但是,这个钱不是随时能赚。古人讲究天时,一年之中,冬、春、夏都不能杀人,只有秋天可以杀人,而且刮风下雨都不行,只有晴天才可以。普通的死刑犯,一般都是判死刑之后关在牢里,准备“秋后处决”,在术语里这叫做“斩监侯”。只有极其特殊的人才会马上处决,这叫“斩立决”。不过这种一般只适用于造反的大罪,多少年都碰不上。所以刽子手每年只需要“工作三个月”,在这三个月之外,他们只拿基本工资。

但是,官府的收入并不是刽子手的全部,大头在后头。

古代刽子手的收入如何?砍一颗头相当于多少钱_为什么宋朝大臣上朝时手里会拿一块板子?有何用处

根据古人的笔记小说记载,古代官府里的衙役几乎都是靠贿赂过活的。绑人的,打板子的,看监狱的,都有各自的贿赂来源,刽子手自然也不例外。

刽子手的贿赂来自于哪呢?这里面学问可大了。

首先说,刽子手是个绝对的技术活,不是像看起来那样手起刀落就可以的。人的身体组织是很坚固的,杀人并不好杀,也需要很强的心理素质。

古代刽子手,练的就是刀功。初期会拿冬瓜练手,要求一刀下去正好劈成两半。后来用鸡鸭鹅狗,用杀动物来见血。而据说最厉害的刽子手,是用宣纸下面垫一块肉,一刀下去,宣纸不破而肉尽碎。如果练到这个程度,就说明把功夫练到家了。

为什么要练刀功呢?主要是为了索贿。

古代刽子手的收入如何?砍一颗头相当于多少钱_为什么宋朝大臣上朝时手里会拿一块板子?有何用处

同样一个人,同样是斩首,我可以让你一瞬间就死掉,也可以慢慢的把你的脑袋锯下来,生死的痛苦全部掌握在刽子手手中。

这种情况下,只要犯人家里有一点力量,都会行贿刽子手,给犯人求个速死,而且这个贿赂事关重大,数额自然小不了。

至于最有名的大刑——凌迟,这里面的讲究就更多了。

凌迟按照规定,是要割上三千六百刀的。不过按照记录,似乎没有任何一个犯人能够割满三千六百刀。不过只要刽子手诚心,割个几百刀还是做得到的,比如明朝的太监刘瑾,判凌迟之后被割了一千多刀才死。

这种被判凌迟的犯人,家属(如果有的话)一定会给刽子手一笔重贿,让刽子手在割几刀的时候就“意外”一下,早早了结犯人的生命,不要让他遭受太多痛苦。

不过,有资格做凌迟的刽子手,一般都是刽子手中的顶级人物,不会太缺钱。而被凌迟的犯人,大多数都是因为造反,这种情况下犯人不会有家属,就算有家属行贿,刽子手也不敢收。

不过,就算刽子手有钱,但刽子手和衙役、捕快一样,属于贱民。在古代社会中,这些人虽然可以通过权力获得一定的钱财,却被看做是绝对的下等人。唐朝规定,家中有人做衙役的,三代不能参加科举。而刽子手的地位,很多时候连衙役都不如。

所以,现代的死刑执行,很多时候都会由多个人执行(枪毙除外)。在一些国家,电刑和注射死刑,都会由三个人同时按下按钮,只有一个按钮是真的。为的就是让人有安慰作用,防止有杀人的心理阴影。

古代刽子手应该算是高收入人群,不过他们主要的收入来源不是皇粮,而是犯人及其家属的贿赂。

刽子手,也称行刑者,是古代对于从事直接处决犯人的职业的人的一种称呼。在世人眼中刽子手是魔鬼的化身,手握屠刀,上面沾满了鲜血,然而单论收入水平的话,其实刽子手是很吃香的一个职业,这也是很多人良心不安也要当刽子手的原因。

莫言的小说《檀香刑》里面,主角赵老甲就曾是一名资深的刽子手,在此期间他积攒了大量的财富,后来赵老甲金盆洗手回到家乡养老,直接一跃成为乡里的首富,可见刽子手这个行业的油水有多足。

从收入来讲,古代刽子手赚的钱的确很多。就拿清朝末年的刽子手来说,他们每杀一个人就能得到四块银元,而在当时普通人一个月只能赚半块银元,也就说刽子手杀一个人比普通人干大半年还要多。

不过,刽子手这个职业也有一定的弊端,他们每年只能在秋天工作三个月,其他时间则是依靠官府发放的微薄薪水过日子。

这是因为古人认为,秋天万物凋零、满目疮痍,此时人的阳气处以最低点,这时候执行死刑更容易让犯人“魂断命绝”。

而且到了秋天农忙已经结束,普通老百姓能够腾出时间前往刑场围观,这有利于实现杀一儆百、警戒世人的作用。

所以在古装电视剧中,那些钦差大臣往往会对对犯人给出“秋后问斩”的判决。

不过在这三个月当中,并不是每次行刑所有刽子手都能参与进去。犯人多的时候,这些人一起去没问题,但要是犯人少于五人时,刽子手们将会通过抽签的方式决定谁去,抽到红签才有资格,这也被称为“出红差”。

与此同时刽子手这行业还有个不成文的规定,就是杀人超过100个以后必须转行,否则将沾染上因果罪孽,这同样在某种意义上限制了刽子手的营收。

然而真正使得刽子手成为高薪职业不是因为每颗人头带来的收入,而是来自犯人及其家属的贿赂。

在我们的想象中,刽子手行刑无非就是手起刀落瞬间结束犯人的生命,但其中这其中还有许多门道,一名富有经验的刽子手对下手的力度与位置都很有讲究,借此他们能够随心所欲地掌握犯人死前受折磨程度。

而熟练的刀法为他们收取贿赂创造了机会。如果犯人家属给他们行贿,他们会根据行贿钱财数量的多少来减轻犯人的痛苦程度,甚至直接一刀带走。

要是犯人家属没有贿赂他们,那这些刽子手可能就会故意避开要害多砍几刀,让犯人饱受折磨。戊戌变法中的谭嗣同等人被行刑时用的是钝刀,每一刀下去他们都忍不住大声哀嚎,接连好几十刀以后他们才咽气,可见过程有多么痛苦。

砍头尚且如此,凌迟就更加不用说了,按照规定执行凌迟之刑的犯人必须被割上三千六百刀,可历史上没有一个人能够活着挨上这么多刀,哪怕是袁崇焕也仅仅只承受住了3543刀,我们不难想象行刑期间犯人需要承受多大的痛苦。

所以除了被上头盯上的犯人以外,刽子手对犯人实行凌迟时有很大的操作空间,要是犯人家属懂事提前贿赂他们一大笔钱财,刽子手便会在前几刀就瞄准要害杀死犯人,从而减少他们的痛苦;如若不然他们就会在犯人的哀嚎声一刀刀地割肉,让犯人在无尽的折磨中死去。

因此,凭借掌控犯人受折磨程度这一点,刽子手能够获得很多额外的灰色收入,这些钱才是他们收入最主要的来源。

只不过刽子手并不是那么好当的,一方面他们必须拥有强大新心理素质,另一方面刽子手的刀功必须精湛,否则根本不具备收取贿赂的资格。

古代刽子手练习刀功,首先拿冬瓜开刀,他们不断给冬瓜削皮,直到能够熟练削出薄厚均匀、大小一样的冬瓜皮才算大功告成。然而再练习切冬瓜,当他们在冬瓜上画个印记,一刀下去冬瓜两半而不见印记图案就能进入下一个阶段。

这个阶段就开始使用鸡鸭等活禽作为练习对象,主要是锻炼刽子手的胆量,让他们渐渐免疫红色的血液,最终做到行刑时心如止水。

最后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那就是熟悉人体的基本构造,尤其是脖颈的构造,哪里是肉、哪里是骨头、哪里是骨缝连接处都必须一清二楚,因为只有明白这些才能随意操控犯人的受折磨程度,从而向其家属索贿。

值得一提的是,刽子手虽然有钱,但他们的社会地位却很低,和衙役、捕快一样同属于贱民,唐朝甚至还明确规定,家中有做衙役的三代不能参加科举考试,而刽子手与其半斤八两,社会地位也不会高到哪里去。

执笔君言

总而言之,虽然刽子手每年只能工作三个月,但他们仍然属于高收入人群,尤其是那些经验丰富的资深刽子手,能够凭借精湛的刀功向犯人家属勒索大量的钱财。

只不过当刽子手的门槛不低,不仅需要强大的心理素质,还必须有一定水平的刀功,而且其社会地位低下,所以并非人人都想挤破脑袋当刽子手。

为什么宋朝大臣上朝时手里会拿一块板子?有何用处

作者:民国史学者、专栏作家王凯

我们常在影视剧中看到宋朝大臣上朝时,怀里都抱着一块长条形的板子,这是个什么东西?有什么用途呢?

这块板子叫笏,也叫朝笏或者笏板,是古代大臣上朝时所带,主要用途就是记录要上奏皇帝的话,汇报工作忘了时要看一眼;另外还要将皇帝的指示记录下来,以便回去传达贯彻,其功能类似于今天的笔记本。

明代象牙朝笏

笏这个东西不仅宋代时使用,在古代很多朝代都用,是官员特别是高级官员的日常用品。长篇小说《红楼梦》中有这样一句话:“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这从侧面说明了荣宁二府是世家大族,朝廷命官特别多,朝笏都放满了床。

据说朝笏从商周时期开始使用,一直到明代,清人入关后,方才废除。制造笏板的材料有玉石、象牙、木板和竹子等,不同品级的官员持不同材料的笏板。据说明代规定四品官以上持象牙笏,四品以下持木板笏,等级非常分明。

十笏园

朝笏非常狭长,形状不大。在山东潍坊有一处官员园林叫十笏园,原是明嘉靖年间刑部郎中胡邦佐私宅,清光绪年间被潍县缙绅丁善宝买去,扩建为私家园林。丁善宝有举人和内阁中书头衔,能诗善文,是个文雅之士,因为这个园林非常狭小,所以将其命名为“十笏园”,意思是只有十个笏板那么大小。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啥板子不板子的?人家那叫朝笏(hù),俗语那叫手板或者玉板。就这东西不仅仅宋朝的时候有,咱大华夏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除了清朝没有,其他朝代都用,最早这都能探到商代。

所以这物件有年头了,但能传世到现在的,还真不多,稀罕的紧。

多稀罕呢

2000年的时候,云南这块举行了一个拍卖会,是一件明代的象朝笏,一家伙就拍卖到了428万,就这价码不可谓不高啊!

说道这里,估计有小伙伴要问了:“这东西搁古代他也不是啥稀罕物,毕竟能搁朝堂上的官,人手一个,咋就这么贵重呢?”

这说的也对,不仅人手一块,有的时候,上一次朝,直接就还一块,不是啥稀罕物。

其实这事也好解释,因为到清朝的时候,满人为了有别于大华夏历史上其他的朝代,这就给废了。那么到现在这都三百多年过去,传下来的不多。

而且这朝笏搁过去也不是啥工艺品,就是个官宦家里边的寻常物,而且他有一部分是象牙,玉制作的,那么在流传的过程中就被改做其他的了,所以能传下的就少,物以稀为贵吗?

所以现在搁市场上很难遇到这朝笏,您就算是瞅见了,那价格都贵的惊人。

如果有小伙伴想瞅瞅实物,在安徽那徽州文化博物馆里边还保存两件明代木制的,就这两块被人摸的都起了包浆(收藏之前被人摸的),您要是真瞅见了,就知道这东西真没啥特别的。

就是一块板而已,但真的很贵!

那么这朝笏到底是干嘛的呢?

首先您可以把他看做是一种礼器,大家伙都知道,这物件是上朝的时候用的。

那么在朝堂上,对话的主角这是皇帝。

大家伙也知道,俩人说话的时候,谈话的双方都喜欢盯着对方的眼睛瞅,这才能体现出说话人对听话人的一种尊敬。

但您和皇帝说话,可不能直视皇帝,毕竟按照说法人家是上天的儿子,天子吗?是你随便看的吗?不能啊!

而且有这么个词不是说了吗?圣意难测!你这盯着皇上瞅,从人家的表情里知道皇上的想法,这可不好。

不能瞅皇上,这瞅脚面子这也不合适,盯着前边人大腰子瞅也不行,这就显得你不尊重皇帝,所以这手里边揣着一块朝笏,不管干啥,这大臣俩眼睛盯着朝笏,这就解决了这种尴尬,接着您竖起耳朵听着就完事了。

那么后来,大家伙感觉这朝笏用来盯着瞅,这有点浪费,所以就在上边开始写字。

就是把今天要报给皇帝的一些个事,一条一条的写在上边,这就是怕自己个上朝的时候,因为别的事,把自己个的正事给忘记了。

或者记载一些个要紧的东西,别到了时候,皇帝问起来,你一问三不知,这不行。

再有就是,皇帝搁上边说话,说道重要事的时候,您还可以做在上边做个记录,整个会议纪要啥的,回去还有个章法进行梳理。

所以这朝笏说道根子上,他有着类似于记事本的功能。

毕竟搁过去,没有啥录音笔,啥笔记本的,带着朝笏他也方便不是。

那么这朝笏到底是啥模样呢?

咋说呢?春秋战国之前咱不知道,毕竟没有实物,也没有详细记载,就知道有这么个物件。

那么这事到了春秋战国的时候,有一本叫《礼记》的书,他就详细记载了一下,咱就有幸知道那会朝笏的样子

笏长两尺六寸,中宽三寸

这翻译过来就是,长五十厘米,大约半米,宽十厘米。

开始的时候也没啥讲究的,就是这长度和宽度有个说法,那么这事到了唐朝的时候,就有了变化。

毕竟过去他就是个等级森严的社会,这就要求五品以上的官员那朝笏必须是象牙的,或者玉的也成(只要你能找到这大块的玉石),那么六品以下的这就只能用竹子或者木板的。

那么这套制度就一直延续了下来,这事到了清朝的时候,满人是马背上的民族,您让他们拿着朝笏对着皇帝,他们就有点不适应,毕竟他们就没有这习惯,所以到了清朝的时候就被取消了,他们更加乐意抬头直视皇帝。

其实这朝笏不仅咱大华夏有,那个从头学到尾学咱的日本人也有。

您到现在,瞅日本那古装戏里边,一帮子剃着奇形怪状发型的大臣们也喜欢拿着这朝笏晃荡,这其实就是唐朝的时候,他们学咱大华夏的。

其实朝笏这东西,不仅朝堂上的大臣在使用,道士们也在使用。

有时候道士做法会的时候,大家伙注意观察,就会发现他们的手里边也拿着这样的一个物件。

而这种形制也被日本人拿去用到他们的法会当中了,所以过去咱有啥,小日本也就学啥,直接拿过去用。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

0
回帖

古代刽子手的收入如何?砍一颗头相当于多少钱_为什么宋朝大臣上朝时手里会拿一块板子?有何用处 期待您的回复!

取消
载入表情清单……
载入颜色清单……
插入网络图片

取消确定

图片上传中
编辑器信息
提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