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自动化系对伺服电机有研究成果吗?清华大学自动化系有多少专业?
清华大学自动化系对伺服电机的研究有成果吗?
清华大学自动化系在伺服电机控制方面取得了许多研究成果。例如,清华大学电机工程与应用电子技术系完成的“永磁同步电机高性能控制方法及其伺服应用”项目获技术发明一等奖。此外,该系的教师肖西、孙凯等人在永磁同步电机控制方面也取得了许多研究成果。
清华大学自动化系有几个专业
1个。
根据2020年8月清华大学自动化系官方网站,自动化系设立本科专业1个;一级学科7个二级学科均有授予硕士、博士学位的权利;教师89人,其中教授、研究员40人,副教授、副研究员40人,助理教授、助理研究员9人。
历史沿革
专业溯源
为了满足国家工业建设和国防建设的需要,清华大学在20世纪50年代设立了一批与自动化相关的专业,包括工业企业电气化和自动化专业(1955年设在电机系)、电机系设有自动学和远动学专业(1955年,1958年6月,自动控制系统改名为自动控制专业。、热能动力装置专业的热能设备自动化专业化,以及后续的热工测量和自动控制专业(1956年设在动力机械系)。[2]
院系初设
1970年5月,清华大学联合成立了中国第一个自动化系(最初称为工业自动化系),其人员主要来自电机系和动力机械系;参与成立的电机系包括工业企业电气化与自动化教研组、电子学教研组(原工业电子学教研组)、可控硅元件及装置车间、电机部门和少数由其他教研组调任的教师;动力机械部门的单位包括绝大多数教师,他们测量热量并自动控制教研组。初建系教职工约200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5人,讲师34人,助教43人,1970年毕业生87人。此外,还有一些基础课程和政治教师。初建系教职工约200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5人,讲师34人,助教43人,1970年毕业生87人。此外,还有一些基础课程和政治教师。建系从1970年到1976年开始招收工农兵学生,共招收6名学生和1264名学生。[2]
专业调整
1979年7月,清华大学整体调整了专业布局,将部分从事计算机系(即前自动控制系)自动控制理论研究教学的教师纳入自动化系,加强了自动化学科的理论基础,成立了控制理论教学研究小组。为了适应国民经济建设的发展,迎接新技术革命的挑战,自动化系在学科建设和布局上进行了重大调整和发展。一是完成专业内容的更新。一方面,继续巩固和提高控制工程的优势,加强现代控制理论基础和其他新技术的研究;另一方面,开展信息技术和系统工程的教学和研究。在信息科学家、中国科学院系委员常伟教授的支持下,成立了信息处理与模式识别教学研究小组和相应的博士点;郑伟民教授领导成立了系统工程研究办公室。同时,自动化科学与技术研究所成立于1981年,积极开展学科建设。此外,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是自动控制理论与应用、模式识别与智能控制、系统工程、自动仪器与设备四个研究生专业,是国家首批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学科或专业之一。随后,整个系统专注于建立系统模拟实验室(后更名为系统模拟实验室),并配备了当时更先进的模拟和数字计算机。[2]
改革开放
20世纪80年代以后,为了满足国民经济建设和科技发展的需要,专业口径进一步放宽。
1988年,自动化系将三个本科专业(自动控制、生产过程自动化、检测技术和自动化仪器)合并为两个专业(自动控制、过程自动化和自动检测)。
20世纪90年代以后,全系参与了国家高新技术自动化领域重点项目“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等多个国家级建设项目(CIMS)实验工程建设和“综合管理和决策信息系统”(I-MADIS)由国家科委委托的CIMS主题办公室负责开放实验室的建设任务。CIMS实验工程于1992年底建成并通过国家验收,成为国际先进水平的自动化科技工程研究中心,并于1995年获得美国制造工程师协会颁发的国际奖项“大学领先奖”。
1993年,两个专业合并为自动化专业。
1999年,自动化系与学校合作,将原有的8个教研组调整为控制理论与应用研究所、系统集成技术研究所、信息处理技术研究所、过程控制技术研究所、系统工程研究所、电子检测技术研究所。[2]
清华大学自动化系校友会于2015年正式成立。
为了满足国民经济建设和科技发展的需要,进一步放宽专业口径。1988年,自动化系将三个原本科专业(自动控制、生产过程自动化、检测技术和自动化仪器)合并为两个专业(自动控制、过程自动化和自动检测),1993年将两个专业合并为自动化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