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汉高祖长子长孙,刘襄为何无缘帝位_在古代,嫡出和庶出的孩子,差别有多大
作为汉高祖长子长孙,刘襄为何无缘帝位
刘襄,汉高祖刘邦的长孙,齐悼惠王刘肥的长子。在吕后驾崩之后,当时已经继位为齐王的刘襄曾发兵讨伐诸吕,谋求趁机夺取帝位。后来刘章与周勃诛灭诸吕后,选择迎立当时的代王,刘邦的第四个儿子刘恒为帝,刘襄的目的落空了,只得罢兵返回封地。作为汉高祖刘邦的长孙,刘襄为什么没有顺利继承帝位呢?这些大臣为什么不选择刘襄作为迎立的对象呢?
我们先来看一看当时的背景,在之前的数年时间里吕后临朝称制,为吕家积攒了深厚的家底,吕氏外戚集团基本掌握了整个西汉。吕后驾崩后,陈平、周勃、陆贾、草帘这些人联合在外的刘姓诸王,一举消灭了掌权的诸吕。随着最高权力的中心出现了真空,这些大臣就琢磨着要给西汉换一个皇帝,毕竟之前的小皇帝是吕后一手扶到皇位上的。
《史记》记载:“少帝及梁、淮阳、常山王,皆非真惠帝子也。吕后以计诈名他人子,杀其母,养后宫,令惠帝子之,立以为后,及诸王,以强吕氏。今皆己夷灭诸吕,而置所立,即长用事,吾属无类矣。不如视诸王最资者立之。”所以值得注意的是,当时并不是没有皇帝,当时在位的是西汉后少帝刘弘,这些大臣认为刘弘不是汉惠帝的亲生儿子,所以要找一个新皇帝继位。这时两个候选人出现了,一个是前面提到的刘襄,刘邦的长孙,另一个是当时的代王刘恒,刘邦的第四个儿子。
如果按照嫡长子继承制,刘肥是高祖的长子,刘襄又是刘肥的长子,这是顺理成章的继承人啊。可是当时并不是缺皇帝,急需继承人来补位,而是这些大臣要给自己换一个靠谱的皇帝。刘襄在当时最大的劣势就是他的舅父,他的舅父驷钧在当时口碑不好,不巧的是这些大臣刚刚经历吕后的时代,由于吕氏就是外戚作恶,这些大臣有点不敢迎立刘襄,刘襄的外祖母家有些势力,万一再出现吕后的局面就不好了。
再有这刘襄在吕后死后,非常积极的夺取皇位,在身边已经积攒了自己的班底。这些人进入朝中势必会影响现在这些元老的地位,而且刘襄这种“积极”也并不是这些元老重臣想要看到的。这些大臣们打着“安刘”的旗号,就想找一个本分,甚至平庸的皇帝,让西汉平稳的发展下去。
当时的代王刘恒就非常符合这些重臣的标准,刘恒在当皇帝之前非常平庸,甚至刘恒即位前的情况,很少有史料记载。刘恒的封地代国非常贫瘠,但是那里远离朝廷中的斗争,吕后的权势也没有影响到他。高后七年(前181)吕后让他离开代国,去当赵王,当时的刘恒以“愿守代边”拒绝了。甚至有史料记载刘恒赴任代王后有十七年没有回过长安,是否属实无从考证,但刘恒确实在封地非常本分,朝中的重臣元老要找的就是这样一个皇位继承者。
刘襄没能继承皇位的主要原因在于他的舅父,这些朝臣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何况吕后刚刚驾崩。这些朝臣的私心还是次要的,毕竟无论迎立谁,都有迎立之功。汉文帝刘恒继位的第二年,我们的主角刘襄就在自己的封地去世了。
刘襄,汉高祖刘邦的长孙,齐王刘肥的长子。刘肥去世后,刘襄继承齐王位。
公元前180年,掌握西汉朝政权利的吕后病逝。吕后的侄儿吕产,吕禄掌握兵权,欲起兵叛乱。齐王刘襄首先起兵要进长安讨伐吕氏家族。
汉朝老臣太尉周勃与陈平命灌婴去荥阳驻守,并劝刘襄驻守齐国边境等后,刘襄趁机收复被吕氏占有的封地济南。之后,周勃陈平以及刘章(刘襄的弟弟)等一起诛杀了吕氏势力。
刘襄首先起兵讨伐吕氏,使各诸侯王响应。促使灌婴能得到兵权统兵驻守荥阳,刘襄的弟弟刘章又杀了吕产。刘襄在诛吕行动中立有大功,而且,当时齐王刘襄是势力最大的诸侯王。
在周勃陈平带领满朝大臣,商议谁为皇位继承者时,有人极力要求齐王刘襄继承皇位。但是,却也遭到了重臣包括刘氏家族的反对。
首先反对的是琅琊王刘泽,在诛吕行动中,刘襄诓骗可刘泽的军队,刘泽以到长安说服迎刘襄登基为由才逃托。刘泽是刘氏家族里的长者,刘襄这样对刘泽,使各诸侯王对他有了看法。
其次,吕后家族篡权才是被诛杀的原因。刘襄起兵趁机收复原有封地,反而让大臣们感觉他的目的就是趁机争夺皇位。
而且,他的舅舅驷均为人残暴,为拿到兵权逼死齐相召平(各诸侯国相都是朝廷委派的)。所以,陈平周勃等人担心刘襄继位后,朝廷再次出现外戚势力篡权的局面,不同意立刘襄为帝。
而这时的代王刘恒,却没有参加诛吕的行动,一心治理封地代国,稳定边疆,使百姓生活逐渐富足,深得当地百姓爱戴,和朝中大臣的赞赏。
代王刘恒宽厚仁孝,更主要的是,他的母亲薄氏贤惠温良,朝中没有势力。
代王刘恒比齐王刘襄,各种条件要好的多,所以,在陈平,周勃的推举下,代王刘恒继承了皇位,史称“汉文帝”。而齐王刘襄,由于自幼身体虚弱,第二年(公元前179年)就因病去世了。
在古代,嫡出和庶出的孩子,差别有多大
古代的事儿,是怎么回事儿?这,我还真有点发言权!
为什么呢?因为我见过古代人啊!
夏商周的咱没见过,但是前清的遗老遗少,我还真见过不少。
我是个50大妈,在我还是小姑娘的时候,我的姥爷,我姑姥姥都是前清的遗老遗少。我的姑姥姥(就是我姥爷的妹妹)晚年常唠叨的一句话就是:“那会儿还有皇上呢!”
比如80年代中期的时候,商店里有的物价已经开始向上攀升了。老太太买东西的时候不满意了:“这怎么还带涨价的?这玩意儿原来不才八毛吗?”另外一个老太太张嘴就是一句:“您说的那是猴年马月?那会儿还有皇上呢!”
当然,这是开玩笑。意思是,您说的那个事儿,存在的时间年代久远,与今天不可同日而语。但是她们这帮老太太,的确是从有皇帝的时代走过来的老人。
古代的事儿和现代的事儿不一样!前清的事儿和现在电视剧里的演的也不一样。
打个最简单的比方,现在人都觉得大辫子戏里的男主角,脑门都光光的。
其实不然。
在康雍乾三朝流行“满天星”。也就是前边是板寸,后边才是辫子呢。到了晚清,复古风潮又吹起来了,满天星又流行了,甚至于在前边还得梳个小刘海儿,这才显得各位帅哥老爷们儿生的俏皮,长得精神。
至于后边的辫子,也不能让它那么直直的垂着。没创意呀!咱得造型呀!于是托尼老师就开始往辫子里绑铁丝,让辫子往一边那么歪着,要不然就往后翘着,再不然就像大蟒蛇一样,固定在脖子上缠着。
嗨,反正就是个时髦,这是清末的时髦。
至于这个问题,嫡子和庶子的待遇差距大不大?
我告诉你,答案是:“不大。”
为什么呢?
清朝自皇家开始,就是“重贤不重嫡”。意思是说,皇位传给谁?应该传给贤德之子,而不是嫡子。
有清以来,从关外老祖儿一直到最后的宣统。没有一个清朝皇帝是原配嫡出的。唯一一个例外的就是咸丰帝。而他的母亲,孝全成皇后,也是从妃位提上去的。而且道光帝在立储的时候再三考虑。在咸丰和他弟弟“鬼子六”之间来回琢磨。最后才决定选择了咸丰。与此同时,他给鬼子六留下了一个亲王头衔。这也是有清以来唯一的一例,爸爸给儿子封亲王(一般都是新皇帝给兄弟封亲王)可见老爸道光心里那个纠结呀!
之所以如此纠结,就是因为清朝有“废嫡立庶”的前车之鉴。那就是康熙老爷子,他就曾经亲手废了两次嫡太子,改立了四爷。
有这些个例子,在这儿搁着。平民百姓家里(当然,这个平民百姓也是指王公贵族)就不会让嫡子庶子的待遇,差的很大了。
好多人看红楼梦说,贾宝玉在府里是金尊玉贵,而他那个倒霉的庶出弟弟贾环,却是被人人嫌弃的小猫崽子。
实际上你没看仔细,贾珍就曾经跟环哥说过:“咱们家世袭的这个功名,你跑不了!”你看看,真正决定一个男人在府里的位置的,不是一帮后院儿的老娘们儿,而是真正前府的父亲叔兄弟。贾政自己对庶出的儿子贾环并不讨厌。但是他媳妇儿正妻王夫人,讨厌别人生的孩子,这个,我也完全能理解。
嫡子与庶子在家族中的角色不同。各有用途。
以我姥爷他们家族为例。我姥爷的父亲,就是他的亲生阿玛,就是庶出的身份。
过去家族里头的家产分两份。不动产爵位和动产资金。不动产与爵位,旗人叫“马甲”。“挑一份马甲”就是可以到八旗入编,成为一名旗丁。有铁杆庄稼可领。这个是嫡子的那份。庶子就别指望了。
但是有得必有失!往往“挑马甲”的嫡子,没有什么太大的出息。他们都是守成之人。如果是有爵位的人家,便依次递减的承袭祖勋。
比如我姥爷他爹的嫡出大哥,就是个承恩公。这位的使命就是守着府邸田庄,把这个家安定下来。传承香火,挑继功名。
再说庶子!这样的孩子,很多人都能够得到家族的全力栽培与铺路托举。让他们到官场上行走。为家族争取新的荣誉。老吃老本不行呀!那不就成了贾宝玉他们家了。黄鼠狼下耗子,一窝不及一窝了……
这也就是为什么,红楼梦里,哥哥贾赦成天吃喝嫖赌不干正事,而弟弟却兢兢业业,四处奔走,原因就是这个老理儿。
所以我姥爷的父亲,自幼延请名师教育,积极参与科考,后来跟了晚清著名的权臣庆亲王,成了他们家门下的之人。清朝后期到灭亡之时,很多旗主王爷的日子过得都不好,反而是像我姥爷的父亲,这种在外面兢兢业业做官,开动马力敛财的人,成了一跃而起的大款。嫡出大哥他们家反而穷了。
晚清的重臣,无论是旗人里的端方,刚毅,肃顺,宝琦,还是汉员里的张之洞,左宗棠,袁世凯都是庶出。
不过这个庶出也得注意啊!不是所有男性贵族的非正妻血脉,都算数庶出。要是这个男孩子的母亲是下九流的娼优之人,那就只能养在外宅里了。过去一般有功名的大宅门里,不允许这样的女人进。所以她们的孩子连庶出都算不上。
我说的庶出,是指真正迎娶过门的姨奶奶,她们所生的孩子。是可以入宗祠,写族谱里的孩子。
再有一点,我想说的是,好多人说庶子无权。他们在外边干的再出色,他们的亲生母亲也得不到正妻的待遇。死了也没法从大门抬出去,埋不在正穴。
比如袁世凯,康有为,都曾经为自己的亲娘闹过丧,但是全都没成功,都让家族给镇压了,这个事儿也的确存在。
这就是源于中国宗法的从父论。也就是说孩子的血统是从父亲那里论的,而不是从母亲那里论的。就算是庶子取得再大的成绩。向袁世凯都当了太子少保了,他亲娘还是个妾室。他尊重的必须是嫡母。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讲究的是一夫一妻多妾制度。妾室只是仆从的一种称谓罢了。只不过她们的工作岗位比较特殊,近身伺候,传宗接代。但是无论儿子取得多大的成就,也不能够让他们的生母,爬到嫡母的头上。或者是和正妻平肩,这都是不可能的。
慈禧老佛爷肚子争气吧,生出来个皇帝,但是见了慈安,还是得抬手摸一下发鬓。叫一声姐姐。
这种反宗法反封建的事,一般人不敢干。当然说袁世凯反封建有点儿那啥,但的确是,他的确是仗着自己在朝中当了大官,想给他妈出个头,让他妈的葬礼规格高一些。从这事儿上来说,还真反了一回封建。
但是,未遂!
袁世凯的正妻,后来失宠。也是因为她不尊重亲婆婆。看不起身为妾室的婆婆。
其实这老娘们也傻,她婆婆都死了好多年了。有一次她和袁世凯吵架,张嘴来了一句:“我可是有姥姥家的人!”
这一下把袁少保给气急了:怎么着?你挤兑我是丫头养的,我没姥姥家,得,咱俩就此拜拜吧!
在此之后,这两口子反目了。袁世凯在外边一个一个的娶妾。当家的也是得宠的姨奶奶,而他的正妻成了摆设, 整天在那里沉着脸,积极捍卫自己的姥姥家去吧。
当然,凡事有例外!有的那种特别有出息的儿子,就有他的应对之道。
应对之法是什么呢?就是以自己的位极人臣的待遇,来换一个双诰命!所谓双诰命,就是除了自己的嫡母得诰命之外,还给自己的生母也挣一份诰命。
可这事太难了!要皇帝,皇后,皇太后仨人都允许,三头盖章。特事特办!
据说只有康熙朝的领衔军机张廷玉,享受过这个待遇。其的就很少很少了。毕竟这是和封建宗法抗衡啊,皇帝也不敢随便批,这是越规矩的行为。
我在这儿再说句题外话。
这说的是儿子。闺女,庶出的女儿就完全不是这个待遇了。就像红楼梦里王熙凤说的那样:“有的人提亲一听说是庶女,人家不爱要。”
的确,庶女在嫁人这方面,吃大亏了。和嫡女没法儿比。她们往往会比嫡女低嫁三级。有的甚至嫁给了自己的旗下家生奴之子。这是在清朝,满族人里是常见的现象。然后这闺女跟丈夫称自己的父母为:“主子”。
唉,这也是个倒霉催的婚姻呀!
在皇家,嫡出的“固伦公主”和庶出的“和硕公主”差距也很大。当然如果皇帝特别喜欢哪个女孩,他可以把这个女孩的位置向上提一提再提。赐予固伦封号。
甚至于在晚清,慈禧太后还把恭亲王的女儿过继过来,也封为固伦公主,就为了笼络自己这位小叔子。
而这位固伦公主和慈禧太后的关系还真不错。在晚清宫里人们称她为大公主。据说大公主跟慈禧私交甚好,她也不揽权,也不干政。就是像亲闺女似的伺候慈禧。她和慈禧还真有感情,后来慈禧太后的丧事是她给办的。
再多说一句,现在清宫戏里,太监宫女经常说什么:晴格格,月格格的。其实这在过去的宫廷里都是瞎掰,没人敢管公主叫格格。那只有她爸爸她妈才那么叫呢。
格格是个挺亲密的,但是同时也不太尊重的称呼。相当于汉族的大妞,丫头之类的名字。更没有人喊公主,什么晴儿,月儿之类的,因为谁也不敢称呼公主的名字!
我姑姥姥小时候,是个可可爱爱的胖丫头。她曾经入宫侍奉过固伦公主。她说就称:大公主。如果有其他公主,可以叫二公主,三公主……
但即便是近支亲贵,也没人敢叫公主的名字。一叫,小命没了!
看了好多答主都在说嫡庶之间有天壤之别,嫡子和庶子之间有君臣、主仆之别,真没忍住笑场,这是看了多少嫡庶神教的电视剧才得出来的概念?
还有拿皇帝家举例的,举例之前咋不去捋一捋古代皇帝有几个是正经嫡出的?有几个不是庶庶一家亲?
拿红楼梦宝玉和贾环举例的,咋不去看看贾环享受国公府公子哥的待遇不?他和别人比缺啥?不就缺像宝玉那样的受宠吗?这能搁一块比吗?咋不去比比宝玉和贾琏?宝玉和贾兰?贾琏还正经嫡长房嫡长子,贾兰还正经二房嫡长孙,怎么待遇也不如这个二房老二宝玉啊?难道贾琏贾兰也是庶出的吗?怎么就会去拿一个贾环比,可笑!
在古代,中原汉王朝,嫡出和庶出的孩子,差别真心不大,社会背景是看父亲的,不是看母亲的,谁家娶亲打听他妈是谁?人家都是看爹的,不看妈,以为是隔壁棒朝?所以,不少寒门崛起的官员后来生的庶女都比原配嫡女嫁的好,就是因为当爹的社会地位不同了。
所以,不要把子女的嫡庶差别和妻子妾室的嫡庶混为一谈了,可别张口嫡闭口庶的。
在我国古代说嫡庶一般是指妻妾的,不是拿来论子女的,庶子照样当皇帝,庶女照样当皇后,不管你是嫡子,庶子,婢生子,奸生子,只要当爹的喜欢,别说什么资源倾斜,就是皇位也可以传给你。
宋仁宗泪目:对呀!别给我扯什么犊子嫡庶,只要谁给朕生一个带把儿的儿子,朕马上让你母以子贵。
我以前无聊统计过从先秦到清朝、64个大小政权中、不管合法不合法只要称帝的384位帝王,抛开158位帝王是开国帝或者父亲不是皇帝的,不计入计算,还剩下226位可以论嫡庶的。
这226位帝王中,只有78个是嫡出,有7位不确定嫡庶,1位私生子,剩下140位全是庶出的!庶出的!
这78个嫡出的56个是原配嫡子,22个是继配嫡子;
56个原配嫡子中,属于嫡长子的35位,嫡次子14位,嫡三子4位,嫡四子1位,不明排行2位;
22个继配嫡子中,属于嫡长子的15位,嫡次子1位,嫡三子1位,嫡四子2位,嫡五子1位,不明排行2位。
也就是说,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二百多皇帝里,却只有78个嫡出的,78个嫡出中则只有56个原配,56个原配中也只有35个嫡长子,如此惨淡的数据,让那些叫嚣嫡子庶子有别的嫡庶神教们情何以堪?
还有人吵吵说明朝最重嫡庶,明朝?别闹了大哥,明朝十六帝,就是把洪武、建文、嘉靖都算上,庶出的也和嫡出的对半了,这就是重嫡庶?嘉靖万历冷笑:等你生不出崽或者生一个挂一个生两个挂一双时,看你还说不说嫡庶!
再说一遍,古代说嫡庶,是指妻妾的,不指子女,如果庶子卑贱,就不会有母以子贵这个词语的诞生了,你出身再低,为缺儿子的皇帝诞育圣子了,就是天大的功劳,就可以被抬举的。
另外,叫嚣嫡庶的都喜欢拿继承权说事,说什么嫡子在,庶子没有继承权,这样认为的人都忽略了一件事,就是,在继承权面前,并不是嫡庶有别,而是嫡长子和众子有别。
古代宗法讲究的是嫡长子继承制,只要有嫡长子在,其余都是庶孽!都是庶孽!杨广在杨勇面前是庶孽!李世民在李建成面前也是庶孽!胤禛在胤礽面前还是庶孽!所有孩子不论嫡庶,在嫡长子面前都是庶孽!!!这就是嫡长子和众子的区别,除非嫡长子挂了,按照继承顺序可以递补。
所以,不要说什么嫡出和庶出的差别大了,庶长子在继承权中可是排在第四的,仅次于嫡长子、嫡长孙、嫡次子。
像唐朝中后期,皇帝很多都不娶正妻,女人就是睡睡生儿女,大多都不给名分,所以,扯什么嫡庶?人家唐朝的长子,就是天然的元子、嫡子,去看看代宗德宗,有没有自称元子、嫡子?他们明明都是婢生子好吧!然鹅呢,人家不照样当皇帝,自称嫡子元子?这又让嫡庶神教情何以堪啊?
最后再强调一遍,古代中原汉王朝里,子女之间的嫡庶差别真的不大,要真想找嫡庶差别的,可以穿越到契丹辽国、女真金国、蒙古元朝,这哥仨都很重视嫡庶。
辽国皇帝的庶出子女,还不如皇帝嫡弟的嫡出子女尊贵,在辽国才真是堪比棒朝,庶子想逆袭要非常努力,比如耶律驴粪大王,身为萧燕燕的庶长孙,亲妈还是渤海国王孙,但因为不是正妻,导致驴粪不止在排行上排在嫡弟后边,嫡弟十来岁就封郡王,二十啷当就是亲王、国王,他努力到快六十,才终于混上郡王;
金国虽然没辽国那么严重,但也比中原重视嫡庶重视血统,金熙宗就是占了他爹身份的便宜才被立为继承人的;金章宗也是因为自己爹是嫡长子,自己是嫡长孙,且爷俩都是女真血统,才成为板上钉钉的继承人;完颜守忠哪怕亲妈被废弃,也不影响他嫡长子的太子地位,哪怕他死了,他年幼的嫡长子也照样被立为太孙;
元朝皇位一直在嫡系手中争来夺去,庶出的自觉靠边站,因为知道没资格去争,但是,到了后期也不论嫡庶,开始论拳头了,比如元文宗明宗哥俩都是庶孽,比如顺帝的太子爱猷识理达腊,一个二皇后的儿子,居然越过大皇后的嫡子当太子,岂不是又要气煞嫡庶xx了?
就是这样。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谁要皇帝嫡庶出身表留言或者私信。